对天文学的一些创新
作者:lchldsl@163.com       2008/8/29
    对天文学的一些创新

    ----从观测北极星与地轴的夹角变化(黄赤角变化)来探讨地球的自转原因及其它天体自转的原因

    中华人民共和国浙江省丽水市解放街199号 吕长火

    在说这个问题之前,首先要提出二个概念:一是差别运动的事,所谓差别运动也可称为物体的相互自平衡作用。这个作用是这样,凡是有差别,就必然有运动。譬如水从高的地方流到低的地方;在斜坡上的滑块会从高的地方向下滑;气压高的冷空气会向气压低的暖空气方向流;冷的海洋水会向热的海洋水方向流;一个人从此地到彼地,也是因为这两个地方不一样,如果两个地方一样,又何必要去。这是差别运动的事。二是偏质心的事,任何物体的几何形状中心与它的质量中心是偏开的,这是因为物体在定形时,受到外界不均匀万有引力因素影响所造成的。象彗星现象和月球的正面总是朝着地球现象都是偏质心的事的具体表现。当然本人还有一件事,那就是全息照相的原理,如果我们把宇宙比作一张全息照片,那么宇宙中的任何一个单体就是这张“全息照片”的一个碎片。这点可以研究和开发利用。

    现在开始讲天体的自转问题。

    最容易了解的天体的自转现象是月球,按照偏质心现象,月球的质量中心与其几何形状中心是偏开的,而月球上没有大气和水,所以月球的自转纯粹是地球对它的引力所致,使得月球重的一面始终沉向地球,被地球吸引。当然在十五的时候也总是
朝着太阳,被太阳吸引,因为这时太阳对月球的偏质心产生作用,而在初一却由于地球对月球的引力大于太阳对月球的引力,所以初一时月球的正面也总是朝着地球,因此月球相对于地球并没有自转。关于月球的这一特性有两个比喻:一个比喻是月球好比是一只羽毛球,羽毛球在空中时羽毛总是朝上的,而重的橡皮端总是朝下的;另外一个比喻是月球好象是一个不倒翁,我们看到的月球的正面,就是这个“不倒翁”的底。

    其次说地球的自转。

    地球的自转我还是从四个有趣的实验来开始讲,一是水准管的居中的气泡会随着农历月半个月的改变而改变,这是一年中以农历月为周期的正常现象;另外一个有趣的实验就是重垂线在一年里也有按农历月为周期的南北方向、东西方向来回的偏(两个方向都会偏);第三个有趣的实验是用望远镜看北极星,当在冬至的这个农历月里,地轴与北极星的角度变得最小,即黄赤角变大,这是因为南半球海洋水的环流作用使地球自转加快。水流是有冲击力的即推动力的,而海洋水主要在南半球,南半球流速大,水在夜里面对地的白天面推动力大导致地轴的倾斜产生黄赤角也变大,在包含冬至的这个农历月中最大偏向有16个角分之多。但从冬至以后地轴与北极星的角度开始变大,黄赤角开始变小,这样的过程一直延到惊蛰。从惊蛰开始,地轴与北极星的角度开始变小,而黄赤角仍然变小一直延至夏至,在包含夏至的这个农历月中地轴与北极的角度变小没有冬至的变化那么多,也就是说南半球的海洋水被太阳照到的少了,南半球夜里的水流把地推向白天面的力量小了。从夏至开始地轴与北极星的角度继续变小,黄赤角开始变大,一直到白露,从白露到冬至北极星与地轴的角度开始变大,黄赤角继续变大。由于北极星位于稍落后于春分两个季度处,也就是说是春分点是0时,则北极星在2时处正中天(诺顿星图作者所根据的地方)。所以上面的春分与秋分不是北极星的正分点,而要落后两个季节。说得更准确一点是从冬至开始到惊蛰的时候,北极星与地轴的角度变大,黄赤角变小;从惊蛰到夏至地轴与北极星的角度又会变小,黄赤角略变小;从夏至到白露,北极星与地轴的角度继续变小,黄赤角变大,从白露到冬至地轴与北极星的角度变小,黄赤角也变大,由于海洋水有潮汐现象,而潮汐是按农历月中日子的时间发生在不同的地方,所以地轴就会按农历月的规律倾斜。第四个观测结果是天然磁场,现象要找一个天然磁场的地方不容易,我是在屋顶离顶楼板钢筋水泥上空138厘米的平台上搭起一个平台,上面有挡雨玻璃,在这么高的地方才找到了天然磁场,在天然磁场的环境下安放指南针其指针真是灵得不得了,稍微一动就立即产生剧烈的抖动,指南针并不随着一天的地球的自转而有方向的改变,但也是按照农历月的日子而改变方向,这一事实是说明地球内部(地腔)有不均匀密度的熔化物,它们始终沉向太阳和月球的合引力方向,因此指南针与水准管气泡/重垂线以及北极星与地轴的角度是按农历月的日期来变化的.综上所述,夏至地球自转慢,是因为太阳照到海洋水少流速的推力小,黄赤角变小,而冬至地球自转快,太阳照到海洋水多流速快推力大,黄赤角变大。以上北极星在天球上的位置是根据诺顿的星图手册。

    这四个有趣的实验都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呢?那就是地球的自转是由太阳对地球大气和海洋水热辐射能引起,且黄赤角的存在也是因为海洋水的存在而存在!因为对地球来讲,大气层总包含整个地球的,包括海洋水,而海洋水则主要在南半球,北半球较少,陆地与水则相反,南半球少,北半球多.由于太阳是永远的照着地球的半个球面的,另半个球面总是照不到的,在地球大气层被照到的一面热,照不到的一面冷,按照差别运动的作用,大气层会有环流;同时南半球的海洋水也是一面热一面冷,有差别就有运动,于是地球就在大气和海洋水的带动下转了起来,至于转的方向地球在公转的法线方向因地球是偏质心的,重的一面沉向太阳,这样重的一面就在公转时被落向后面产生一个与公转方向相一致的初始角动量而转了起来,所以地球的自转方向与公转方向是一致的。由于大气的流动对“地、水”的摩擦力小,使地球的自转没那么快,而南半球的海洋水的流动对南半球海底“地<暗礁/山脉>”的摩擦力大,摩擦力大,流速快且推力也大,且发生在南半球。大气的摩擦力小对地球北半球产生的自转也慢,对地球的推力小,于是就产生了23.5度的黄赤角,这样同时在地轴上产生一个因南北两半球自转角动量不一样大产生的扭矩,这个扭矩从冬到夏至由大变小,从夏至到冬至由小变大。另外需要解释的问题是在春分和秋分地轴为什么也始终指向北极星而在一定的范围内变化呢,这本人前面对于天然磁场的变化规律中讲过了,是因为地球内部有不均匀密度的熔化液体,其比重大的熔化液体在地球的公转和自转过程中始终沉向太阳和月球的合引力方向从而保持了地轴的指向不变,并且这个熔腔在地轴的纵向剖面上是呈梯形的,小的朝南半球,大的朝北半球。关于地腔内不均匀熔化液的问题,本人专门作过研究,具体地说有两个方面可以证明它的存在:一是8月1日日食时当太阳和月球同时经过太平洋中心处,重垂摆有较大的摆度,这说明太平洋中心处的地腔内有指向地心的”大高山”,其熔化液密度的不均匀性重的沉向太阳和月球合引力方向,在地球自转时流过了此山而使总的地心产生变化从而产生重垂摆的摆动;同样的在8月1日16时47分有0.4MM的大摆,说明太阳和月球同时经过这里的地心海洋(地心高山和地心海洋由地球仪判断出).如果在世界各地安放这样的重垂摆,就能测算出地壳哪里厚哪里薄.另外是我在城市居民区找到了天然磁场,是在7层楼最顶层离顶层钢筋楼板高138厘米的地方,在这个地方安放了一个指南针,这个指南针在一天的地球自转过程中不改变方向,但过了47小时后,却有0.5度的角度变化,即指针的北端向西偏了0.5个角度.这说明天然磁场也象重垂线/水准管气泡以及地轴与北极星的角度的变化一样也是按照农历月日子的改变而改变的.也就是说地腔内的不均匀密度的熔化液是沉向太阳和月球的合引力的方向的.地腔内不均匀密度的熔化液是存在的,这个熔化液并不随着地壳自转,是与地壳进行滑动运动的,它始终沉向太阳和月球的合引力方向,这个滑动使得地球自转的阻力大为减小,因此只要靠太阳能的昼夜变化就能使地壳转起来.

    现在回头看看前面的四个实验,都同样的说明了这个问题:就是从冬至到惊蛰地轴与北极星的角度变大了,黄赤角变小了,即地球南半球海洋水被太阳照射得少了,地球自转变慢了,推力小了。而从惊蛰到夏至,地轴与北极星的角度变小了,黄赤角仍变了一点,推力继续变小,黄赤角变小了。因为这时太阳直射从赤道向北回归线移了(从夏至到秋分和从秋分到冬至与前面相反)。这是从实际数据上证明地球的自转是由于太阳对南半球的海洋水为主,伴着地球的整个大气层在照到的一面热,而照不到的一面(夜里面)热量散发到太空变冷这样两面的差别而产生运动的自转,黄赤角的存在也因北半球没有象南半球那么多的海洋水而存在。要再有力地证明地球的自转原因还需要有一个最有力的证据:那就是水星和金星的公转方向与自转方向相反。如果有了这个事实,那么就完全可以肯定行星的自转都是由于太阳的照射而引起。因为水星和金星自转慢,在太阳的照下照到的一面时间长受热膨胀,重心往夜里面移,在公转下朝上面(夜里面)重,在公转下被落下在后面。而地轴的倾斜和重垂线的倾斜也同样证明了地球的自转这个问题,水准管居中的气泡来回往复的偏移跟重垂线的道理一样,再还有天然磁场的规律。

    下面说说其它行星的自转问题。同样的其它七大行星的自转也是这样。

    1.水星的自转。水星离太阳近,不象月球离太阳远,且水星比月球大,由于水星受太阳热照的缘故一面热一面冷,自转得很慢,比月球都慢,因此两面的温度差异更大,热的一面膨胀,重心往冷的一面移,但又在太阳的吸引力下往下掉,故产生自转。所以水星的黄赤角很小,只有0.01度。自转亦慢,且与月球的自转不一样,月球是一面始终朝着外界主要引力天体----地球,而水星则对于外界主要引力----太阳有自转。本人怀疑水星的自转方向与公转方向是相反的,怀疑的理由是水星受太阳照射的一面热胀后重心往夜里冷的一面移,在公转时产生一个相反的自转角动量,所以有这样的怀疑,如果这个怀疑一旦被证实,那么所有行星的自转问题都解决了。另外水星的轨道与赤道的夹角(黄赤角,下同)只有0.01度,说明它很对称,不象地球的南半球的海洋水不对称,与陆地在北半球的不对称,不对称就产生黄赤角.

    2.金星。金星是因为它没有海洋水,只有大气,故在太阳的热照射下也几乎只有很小的黄赤角177.36度,自转慢,也很对称,没有不对称。金星的公转周期是224天,而自转方向却与公转方向相反,且自转很慢,其一面长时间受太阳照射膨胀,重心往夜里太阳照射不到的一面移产生一个与公转方向相反的角动量自转与公转方向相反现象。

    3.火星。火星有较大的黄赤角25.19度,与地球相接近,所以定有不对称的液态物质,液态物质有较大的摩擦力,在太阳的热照射下产生较大的黄赤角且自转速度亦快,类似于地球。

    4.木星。木星是一个气态天体,黄赤角不大,只有3.13度,较为对称的缘故,且自转相当快,因为是气体的差转缘故。所以也是太阳热辐射所致。

    5.土星。土星有较大的黄赤角26.73度,与地球和火星相似,定有不对称,且自转较快,表面一定有摩擦力较大的液态物质。造成土星的黄赤角的原因并不是它的光环,土星的光环仅仅是土星上的液态物质在自转的离心力作用下和万有引力的吸引下造成的,使得光环与土星有一个空间,这个空间不能对土星产生摩擦力,不连着土星,因此不是土星黄角产生的原因。土星在太阳的照射下自转起来。

    6.天王星。天王星在太阳的的照射下产生一个躺着自转(其黄赤角为97.77度)的现象,一种可能是估计有很多液态物质,比如朝着太阳的一端极热,能把银之类的低熔点重金属物质熔化,从而沉向太阳,并且这个重金属熔化物沉向太阳使得天王星自转轴的一端始终指向太阳而公转,这些熔化液的流动带动天王星躺着自转。且自转方向与公转方向相反,估计有类似于水星和金星的自转现象.由于自转轴的一端始终指向太阳,因此天王星有两个自转轴,好象西方人的十字架,因西方古人对于十字架的重视程度之高,天王星的命名很可能与其有象十字架一样的两个自转轴有关.另外一种可能是天王星的自转不是低熔点重金属,而是大气占天王星全部总量的2/3以上,并且压缩成液态浮向太阳的引力方向,这大气在天王星的夜里因温度低而固化,而太阳照到的产生流动而带动天王星的自转,其磁场与自转轴的60度角度是可能天王星的固体部分在自转过程中与带动它自转的液态大气层的角度所导致,当然我还考虑了天王星的22颗卫星的公转产生了它的磁场的可能。

    7.海王星。海王星的自转也是太阳的热辐射产生,因其有较大的黄赤角28.32度,所以也有不对称的液态物质存在,其与地球、火星、土星形成四个类似的行星。

    8.小行星的自转:既然天体的自转可以说出其理由或者说原因,那么小行星也不例外, 人们这样说:小行星的自转是随机的、毫无规律的,我看不然,由于小行星带中的小行星密密码码,因此小行星与小行星之间必然有万有引力的相互牵制,使得小行星这些同样是“偏质心”的天体在相互间的万有引力作用下产生有机的自转,就好象月球与地球相互的万有引力牵制使得月球的正面总是朝着地球一样,但由于小行星带的公转极其复杂,所以它们互相牵制后的自转看起来似乎是“随机的、毫无规律的”。另外有的小行星的公转周期为8-9天,按常理是没有这么快,但如果小行星与小行星之间相互有碰撞,就象最近资料显示的一颗小行星与火星擦肩而过,这应该是小行星与小行星相互碰撞后,其中小的一颗飞离轨道飞向火星,而另外一颗大的被碰撞后的小行星则产生较快的自转,这个自转在惯性自转下可以维持一段时间,所以小行星的自转有些也很快。

    关于恒星的自转:

    恒星的自转是因受外界主要引力的作用产生质心与几何形状中心偏开,而恒星内部有核反应即核爆炸,这样偏心向的核爆炸在公转的势力带动下产生自转。

    星系的自转。星系的自转是在宇宙的不均匀差别运动情况下,大爆炸时期就形成了的。

    下面附带说一下几个混淆在一起的概念:

    一是地轴的冬至到夏至或夏至到冬至的半年的总倾斜,这是太阳对半个地球的引力所致;

    二是秒差距的概念;

    三是星光切入“大气潮汐”点的位置改变产生折射后进入大气层后的光的方向的改变;

    四是月光与星光迭加后对星光的方向的改变,这点本人认为是有这个可能,但不一定。如果月亮的圆面有与星星一起进入望远镜的视场,则月光能改变星光的方向,原因是月光与星光迭加后使星光的波长发生改变从而改变折射率,使得折射进入大气后方向发生改变;如果不一起进入望远镜的视场,则月亮光会应大气层变亮改变星光的方向。

    这里首先需要说明的是,重垂线的倾斜与北极星光改变方向的角度大小不一致(在同一段时间里),但重垂线与北极星方向的改变也不是等量的,地轴倾斜得再多,譬如倾斜20度,其重垂线也不会倾斜20度那么多,这是因为重垂线毕竟要指向地心,所以不管地轴怎么倾斜,重垂线也不会倾斜很多。但重垂线倾斜的小,一个5千克的挂线长为3米的重垂线大约偏2个毫米,按照地球的半径6371来计算,地轴的倾斜不到2角秒,事实上这个数据不是真正的地轴的倾斜角。而北极星光改变的方向“最大”约有16个角分。这里另有原因,是大气潮汐折射改变星光进入方向现象,秒差距现象以及地轴倾斜这三个现象的综合现象所致。大气的潮汐现象和海洋水的潮汐一样是由于太阳和月球的合引力所致,假定太阳与月球的合引力方向在矢量A处的方向,那么由于地球的固体部分沉在海洋水中,同样地球(包括地和水)沉在大气层中,这样海洋水有一个轴,地有一个轴,大气有一个轴,磁场有一个轴,这些轴在地心处有交角,因为矢量A的方向随着月球的公转而改变,当然地球的公转也带着月球同时改变矢量A的方向,并不一定在赤道圈上,所以必然有一些交角,所以大气也象海洋水一样有“潮汐”现象。大气的潮现象明显的表现为一个农月中按时间不同的有规律的风,就象海洋水的潮汐的退潮很快,这风与退潮快是因为这里这时的温差最大,使大气和海洋水环流加速而造成。大气的这个潮汐现象改变星光的方向也许较大。而月光和星光迭加后改变星光的方向可用望远镜的视场边缘使北极星的走向沿着望远镜的边缘走,即相切,因北极星走得很慢,这样有足够的时间观测,在望远镜进入北极星光的这一端即物镜端加一个手机光,改变手机光的方向,北极星会有移动。月亮光照到大气后,大气层变亮,这亮光就好象手机光与星光迭加,改变星光的波长,从而改变星光的折射率,折射进大气后的星光方向会改变。半年地轴的倾斜当然也是改变星光的方向的原因之一,太阳从南半球移到北半球,其对半个地球的引力也象月球一样改变地轴的方向方式一样。再就是这里讲的地球自转原因的地轴的改变,也就是太阳从南到北的照射或从北到南的照射改变南半球海洋水的环流速度推动南半球,产生地轴的倾斜,这一点才是本文所要说的主要理论问题和一些实验证据来加以辅助证明,也就是太阳照射地球的一面热照不到的一面冷而使地球产生自转。前两天(5月31日下午),丽水市中心血站带我们到浙江温州乐清的北雁荡山游玩,在游完了大龙湫风景点后,我们有一段时间的自由活动,在此时我逛了一些玩具商店,其中有两三家水车玩具店,商品琳琅满目,其中有款水车玩具,这个玩具在有圆孔的底中心冒出水来,圆孔上面托着一个直径约3厘米的瓷球,圆孔曲面与球曲面相吻合。由于水从水泵抽上来不断冒出顶着球,因而这个被托着的球在作定向的转动,其自转轴的方向不变,水并不是把球往上推地不转。这个有趣的玩具使我更加肯定地球的自转原因是因为太阳照射着半个地球而引起自转。由此我还做了地球自转模型,这个模型是在水泥石上托一个瓷球,瓷球的直径约为5厘米,水泥石托座中向上做了一个球曲面孔,孔底中心用来通风和水,当风(是用口吹)进去后,球就转了起来,当通进少量自来水(水流横截面约为10-20平方毫米,流速为3厘米/秒。球也转了起来。当把球放在斜地面上时地面低的一端自转轴反而升高,也就是说自转轴在斜地面上低的一端水多推力大,由此产生一个角度,这个角度验证了地球黄赤角产生的原因。是因为南半球水多,地轴的南端离开了太阳的引力方向造成一个黄赤角。

    我对星光半个农历月改变方向(但观测要有一个农历月的周期,这样可以更完整更全面的得出观测结果,如果常年观测就能得出黄赤角的变化规律也是以年作周期性的变化)是用经纬仪的视距丝,在包含冬至的这个农历月中,晚8时左右北极星在地轴的上方,在倒像的望远镜里是下方,在大约21时左右使北极星对准经纬仪望远镜里下面的小十字丝中心,经过大约半个月左右,北极星往上偏了约16个角分,同时时间也在地球的公转过程后应提前观测,正常情况下每天提前4分钟左右。也就是说北极星与地轴的角度小了16个角分。但再过了一段时间(约半个月)约有8个角分的返回。

    如果没有经纬仪,那么大气潮汐、地轴、月光与星光的迭加三者综合效应改变北极星与地轴的角度变化大概可从一架700mm焦距102mm口径的小型天文望远镜使北极星看起来处在望远镜视场中心走过,过半个农历月后北极星的星光方向就不在望远镜的中心走过了。这类望远镜的视场角一般在40个角分左右,而北极星的方向的改变在一年中有所不同,大致一个农历月在四个角分到十六个角分之间变化。2007年冬至这个农历月最大改变方向为16个角分,且有8个角分的返回。今年正月初七至二月初七改变了8个角分,没有一点返回。去年的10月至11月改变了约4个角分,且基本上返回。

    本人认为三者综合效应现象改变星光方向远大于产生恒星秒差距的角度,产生秒差距的角度与此三者综合现象星光方向的角度变化相比可以忽略不计,因此银河系比目前知道的要大得很多很多。同样河外星系也还要更远。

    由大陆的漂移现象也可说明地球的自转是因太阳的热辐射能引起:

    本人的地球自转原因解释还有一个佐证,因这样的原因产生的自转,使南北两半球自转速力(自转角动量)不“一样大”,必然对地轴特别在赤道处产生一个较大的扭矩,这个扭矩扭裂了赤道附近的大陆形状,使得地壳被扭成了斜向的,然后按照科氏定律,东方的斜向又变成相反方向的斜向了,这样两个斜向就变成尖状了,就象印度这个国家的形状,但不单单是印度,在赤道以及南美、南非都有这样的尖状。其它赤道附近尖状的地形还有很多。

    最后提一下关于天体的距离的测量方法。本人认为因产生得出秒差距的角度比起其它上述原因产生的角度可以忽略不计。因此可能还是利用望远镜的焦距的大小来推算比较可靠。象月球的远地点、近地点,地球的远日点、近日点在望远镜看清目标是清晰的时候其焦距是不一样的,同样星星或者星系虽然在看清时焦距相差不大,但也存在微妙的变化,只要找出焦距大小与天体远近的关系式,就能知道天体的距离了。

    附:

    本人对地轴的倾斜变化的怀疑是从挂着的重垂线的倾斜而起。当我在发现所挂的重垂线在2-3米距离的长期固定的光学工程经纬仪望远镜里看有南北方向和东西方向的偏斜,这促使我对北极星与地轴的角度的变化进行观测。在看北极星的角度变化过程时,在望远镜前加一个灯光,使既能看清北极星又能看清望远镜视距丝。

    地轴倾斜主要由太阳照在不同的南北两半球的时候使海洋水数量不等从而流动快慢不同而致,这不仅说明地球的自转是太阳光的照射热所致,更能说明与交通事故以及地震、火山、大陆漂移等等有关,且纵观大陆山脉,它的西边是比较陡峭的悬崖,而东边则是沉积土壤的缓坡,这是由于一向的由西向东的风所致,“伏曦”的这个名字的由来就明显的体现在这里,伏在曦前,头朝西,伏的后面是太阳出来的地方,称为曦。海洋下面的地形也不会例外,同时由于水有淘空东边的海洋底山脉的能力,所以海洋深处东西两边都会显得陡峭,但是打捞沉般则必须要在海底山脉西侧的山脚,海洋水的由西向东流会把沉般搁在那里.飞机失事也是一样在山脉的西侧。另外因地轴上总是存在一个扭矩,这个扭矩在冬至到夏至这段时间变小,具体表现为北半球以地震为主,而南半球则以火山为主,而从夏至到冬至则报刊矩变大,在北半球以火山为主,在南半球以地震为主。我使经纬仪的十字丝(视距丝)可以转动,先提前时间测试北极星的走向,使得定一个时间使地轴在大十字丝上,而北极星在另一端的小十字丝交点上,这样时间定好后同时也固定好望远镜,如图1所示:

    图1:

    从倒象望远镜里(下同)从二OO七年十一月初四到十一月廿三北极星向上偏了16个角分(实际是地轴向下偏了16个角分),如果按正象看此段时间地轴应在下方,北极星应在上方,地轴是向上偏。四个小十字丝与中心的距离约为20角分,再过几天有8个角分的返回。这个变化是很明显的。如图2

    第二次观测的像

    而第三次从农历正月初七到二月初七,北极星从1的位置到了2的位置,角度变大约8个角分,而没有返回,如图3:。图3

    第四次观测从三月十三到三月十九,北极星与地轴的角度约大了一个角分,即由1到了2的位置(这中间的日子有可能变小过了),而从十九到廿六北极星与地轴的角小了约8个角分,即从2到了3的位置,到四月十二,一个月有4角分的返回。如图4。图4:

    第五次观测:起始时间四月十二日23:02,状态:北极星在地轴正下方,示图是倒像,具体数据见表。

    图5:

    第六次观测,倒像如图:

    北极星与地轴观测具体数据见下表: (按农历)

    年月日对准时间到达时间自转快慢情况最大角度变化

    2007年 九月十二20:57

    九月廿三19:56慢

    九月廿八19:16快变大4’

    九月廿九19:15慢

    十月初一19:24迟到

    十月初二19:27迟到

    十月初三19:23慢

    十月初六19:11正常

    十月十一18:52整个月正常星几乎返回起始点

    以上是第一次固定仪器后连续的观测,平均日自转正常24小时

    2007年 十月廿九20:50

    十一月初四20:19快

    十一月十八20:17慢

    十一月廿一18:59

    十一月廿三18:47变小16’

    十一月廿七18:45变大8’

    十一月廿九18:40整个月自转快10分钟

    以上第二次连续观测,平均日自转快,不到24小时

    2008年 正月初七20:55

    正月初九20:52慢(日24小时计)

    正月十四20:07慢

    正月廿一20:32慢

    正月廿四20:18快

    正月廿七20:00快角变大5'

    二月初四19:56慢

    二月初七19:40整个月慢45分钟角变大8'

    以上是第三连续观测,平均日自转慢,超过24小时

    2008年 三月十三20:51

    三月十九20:39分慢

    三月廿六20:48迟到角变小7'

    四月初二20:24快有3'返回

    四月初四20:32迟到8分钟又变小到7'

    四月初六20:15快角变大

    四月初七20:05快角几乎不变

    四月初九20:02慢角变大2.5'

    四月初十20:10迟到角变小2.5'

    四月十一20:10迟到角比上一天变小

    四月十二20:02快角比上一天变小

    以上是第四次,整个月一共慢1小时11分钟(按每天24小时计,平均每天慢2分多钟), 角变小最大值8',有4'返回

    四月十二23:02此时北极星在地轴正下方(倒像望远镜正上方)

    四月十三23:00慢2分钟(日24时计)角变化不明显

    四月十五22:56两天共慢4分钟角变小2’

    四月十八22:40三天快16分钟角共变小6’多*

    四月廿一22:16三天快24分钟角无明显变化*

    四月廿三22:1322:13二天慢5分钟角变大5’左右

    四月廿九21:41慢2分钟角小4’

    五月初一21:40慢7分钟角大4’

    五月十一20:4320:43慢7分钟角小5’

    五月十八20:26慢11分钟角大4’

    五月廿七19:43快7分钟角小5’

    六月初一19:41慢10分钟角无明显变化

    六月初二19:44慢7分钟角无明显变化

    上面的数据超过一个月,在包含夏至的整个农历月中,地球自转慢1小时,角变小但没有冬至农历月变大那么大。

    2008年六月十四21:04

    六月十五21:01慢1分钟角不变

    六月十八20:40快9分钟角变小5'

    六月廿角几乎无变

    六月廿一20:36慢8分钟角变大近5'

    六月廿五20:28慢8分钟对准线外3'

    七月初三19:56回到对准线上

    七月初八19:37线内1.5'

    十一19:25线内3'

    十三19:13线内3.5'

    这个月慢9分钟,北极星与地轴角变小,黄赤角变大

    注:1、从四月十五到十八怀疑仪器被无知的人动过,在廿一的晴天重新对准,并换了钥匙,在门上贴了封条,到了廿三检查封条完好,门窗关闭严实,两天时间角确实变大了5’多。怀疑也许是多余的。但并不能完全排除,所以现在依然每次观测以后都贴上封条,以保证数据资料的可靠。

    2、将继续观测。

    3、本人主要有二台经纬仪在观测北极星,一台是利用晚上的时间观测北极星与地轴的角度变化以及地球自转的快慢;另一台是利用清晨来观测北极星,似乎还发现两次晚上与早上的北极星与地轴的角度也在变化,这个结果的确定有待于以后的继续观测。另外还有一台摆在方便的地方看天气是不是能看到北极星,在这台经纬仪中,使地轴处于望远镜视场中心,北极星沿着夜里的时间改变而在望远镜视场内转圆弧圈,这样不但整夜能看到北极星,还能够知道北极星在某一时刻的准确位置.

    4、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地球的自转速度只是冬至时转得快,夏至时转得慢,而平时并没有小的规律,这是因为云挡住太阳光造成海洋水温度发生变化使得流速也随之变化,于是平时地球的自转速度并没有小的规律。

    同时在早上的第一次观测,其倒像图与数据表格如下:

    农历日期初始对准时间到达时间快慢表述轴星角变化

    2008年七月 初七5:09

    七月初八5:06对准线外0.5'

    七月初十4:55线外1'

    十二4:42线外1.6'

    十四4:33线外3'

    从上面的表中可以看出,从冬至到夏至北极星与地轴的总变化是变大,太阳照射海洋水变少,南半球推力变小,地轴上的扭矩变小,黄赤角变小;而从夏至到冬至地轴与北极星总的角度变小,太阳照射南半球的海洋水变多,推力变大,地轴上的扭矩变大,黄赤角变大.

    另外还可从早晚的图表中看出,早上的轴星角变大,而我的观测点位置是东经119度,北纬28.5度,东边是太平洋,西边北半球是大陆,轴星角变大,从天球仪上看出黄赤角变小,这是因为太平洋太深,水有大的差转,摩擦力小,黄赤角变小.而到晚上则星轴角变小,即黄赤角变大,是因为西南海洋水浅,水的差转小,摩擦力大的缘故.

    地球公转一圈是360度,而一年是365天,一天约公转1度,这一度地球的自转需4分钟(所以按正常情况是要每天要提前4分钟观测)。一个月是约30天,公转了的角度约30度,自转需2小时。这样正好附合一年12个月24小时的“全天星期”,也就是说一年天上的星转一圈,相当于地球自转一圈。而其它的几个月里平均每天或24小时多一点时间,或少24小时一点时间。从上表中看出只有第一次的一个月的数据是一个月中平均每天24小时整,其它几个月不等,而包含冬至的月时间最短,即地球自转最快是冬至时分太阳照射南半球海洋水量多环流快所致,包含夏至的一个农历月是约慢1小时,说明夏至时地球自转慢,是因为北半球海洋水少,陆地多,是大气对陆地的摩擦力小使地球转得慢了。

    另外要提一下,如果月球的近地点和远地点发生在农历的初三和十八是固定不变的。按照本人的观测月球初三有近地点,十八有远地点(是不是每个月都这样,有待于专家进一步考证),而太阳是月球的第二重要引力的道理。同样地球在冬至有近日点,夏至有远日点,那么地球在银道上猎户座或金牛座方向有第二重要引力,估计太阳是围绕这个方向公转的,如果猎户座或金牛座不是银河系的中心,那么这个引力中心肯定是太阳所处旋臂的引力中心即猎户座或金牛座。

    二OO八年八月五日

    结束语:

    假如地球不转,那么被太阳照到的一面将热到无以复加,那样的情景真可用“海枯石烂”来形容,而照不到的一面冷,也只不过是太空中的温度,而这样难道大气层和海洋水不会环流吗?!既然要环流就必然地要带动地球的自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