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起源环境论》
作者:xtwlx188@sina.com       2010/3/29
    甄立新(中石油华北石油分公司,河北河间市,邮政编码062450)

    摘 要:本文就地球上生存着的多种野生动物的起源、演化以及变迁,进行了详细记录和阐述。作者积20几年认真细致考察、分析、研究后发现:每个种类的动物都有多个品种,每个品种都有对应的生存环境和空间。

    例如:熊科类--生存在“森林和草原”环境下的是“灰熊、棕熊、黑熊”等,生存在“竹林” 环境中的则成为了“大熊猫”,生存在“北极雪原” 环境下的成为了“北极熊”;

    原鸡和原鸭--它们有共同活动空间--“天空”,因此都长有羽毛和翅膀,同时它们还有各自不同的生存环境,于是鸡长着尖利的爪子,而鸭则长有足蹼;

    海豚、鲸--和它们的陆栖同类们,生存在两个截然不同的环境里,则进化分支成了截然不同的两个品种。在陆地用来奔跑的四肢--前肢进化成了前鳍、后肢进化成了尾鳍;毛发--在水中起不到原有的作用,并且造成阻力妨碍游泳速度的提高,因此遵循“用进废退”的进化法则蜕去了,取而代之的是皮下脂肪;身体轮廓--进化成了流水线型。

    以上实例说明:同一种类的动物生存在不同环境下,进化形成不同的品种;每个种类动物或品种的肢体器官都有相对应于生存环境的特征;同类动物生存在差异越大的环境中,它们的肢体器官的差异就越大。在环境不变的情况下,已经适应了环境的动物不再进化。

    也就是说:一直生存在陆地上的动物,永远也不可能进化成海豚和鲸;一直生存在中国东北森林里的黑熊永远也不可能进化成大熊猫和北极熊。以此类推:在同一环境下生存了数千万年的现存类人猿,它们再生存数千万年也应该还是猿,不可能进化成为人类(那么,我们人类又是怎样产生的呢?)。以此来解释现存的猿为什么没有进化不成人类就顺理成章了,也完全吻合动物进化的一般规律。

    由此得出了一个结论--同一种类的动物生存在不同环境下,进化形成不同的品种。

    这个结论逆向推导又能获得一个推论--同一类动物的不同品种,是在不同环境下进化形成的。

    而我们人类呢?通俗的讲:其实就是一种采用直立行走、少毛、具有超级智慧的大猩猩--类人猿,是“类人猿”家族中的一个新型品种。

    人类与现存类人猿的肢体器官有着巨大差距(比黑熊与大熊猫之间的差异还大)。根据以上的结论和推论,便可以肯定人类绝不是在现存类人猿生存的环境中或近似的环境里进化产生的。人类就应该像大熊猫和北极熊那样:有着自己“独立”的进化形成环境。

    认清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把人类不同于其它类人猿的各个特征,依照以上的推论模拟出产生这些特征的各个环境,再把这些环境进行综合分析,便得出一个惊人发现--猿只有进入沼泽地环境中生存,才能进化形成这些特征。

    因此,最终的结论是--“人类”是由一部分“猿”进入到沼泽地环境中生存,为适应新的生存环境而进化形成了一支新型品种猿。

    关键词:种类;品种;环境;模拟;沼泽地

    Discussion Human Origin And Environment Between The Relations

    Zhen Li Xin

    (China Oil Hua Bei Oil Company;Post Code:062450)

    Abstract:In this paper, survival on this planet with a variety of wild animals, the origin, evolution and change, a detailed record and elaborated. By 20 years of accumulation, careful inspection, analysis, research found that: Each species of animal has a number of varieties, each species has a corresponding living environment and space

    For example: The categories of bears - live in a "forest and grassland," environment is the "grizzly, brown bear, black bear", etc. live in a "bamboo" in the environment has become a "giant panda", live in a " The North Pole. Xueyuan" environment as a "polar bear";

    Raw chicken and raw duck - they have a common space - "Sky" and therefore are feathered and wings, and they each have their own different living environment, so the chicken long with sharp claws, while the duck is long there is sufficient webbed;

    Dolphins, whales - and their terrestrial kind who live in two very different environment, then the evolutionary branch into two distinct species. On land used to run the limbs - forelimbs evolved before the fins, tail fins evolved into limbs. Hair - in the water would not achieve the original effect and result in increased resistance to impede the swimming speed, so follow the "use and disuse," laws of evolution shed, and replaced by subcutaneous fat. Body Contour - evolved into pipelined.

    The above examples: the same kinds of animals live in different environments, the evolution of the formation of the different varieties; each type of animal or species correspond to body organs a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nvironment to survive; similar differences between animals living in the greater environment, of their body organs, the greater the difference. Unchanged in the environment has been adapted to the environment, animals will no longer evolved.

    In other words: has been living in a land-based animals, will never evolve into dolphins and whales; have been living in the forest of black bears in northeastern China will never evolve into giant pandas and polar bears. And so on: in the same environment for several thousands of years to survive in the existing apes, they should also be re-living a few million years, or apes, can not evolve into human beings (So, we human beings then how is it?). To explain why there is no existing ape evolution not a matter of course humans, and also fully consistent general law of animal evolution.

    Thus come to a conclusion - the same type of animals live in different environments, the evolution of the formation of different species.

    This conclusion is derived can get a reverse inference - the same type of animals of different species evolved in different environments formed.

    And we human beings? Popular talk: In fact, a kind of used to walk upright, less hair, a super-intelligent gorillas - great apes is the "great apes" family in a new species.

    Humans and great apes the existing body organ has a large gap (more than the difference between black bear and giant panda is also large). Based on the above conclusions and inferences, it is by no means certain that the human ape living in the existing environment or similar environment have evolved. Human beings should be like the giant panda and polar bears it: has its own "independent" of the evolution of the formation of the environment.

    Understand this point, we can put humans different from other apes in various characteristic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above reasoning to simulate various environmental generate these characteristics, then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se environments, which results in a startling discovery - apes only into the swamp environment, survive and evolution of the formation of these characteristics.

    Therefore, the final conclusion is - "Human" is a part of the "ape" to enter into the swamp environment to survive, to adapt to the new living environment and evolution of new species formed an ape

    key words: species; varieties; environment; simulation; swamp

    1 引言

    1.1人类起源之谜的话题由来已久

    中国古代流传着女娲造人的神话传说,在西方则认为世间万物(包括人类)都由上帝创造。

    1809年2月12日诞生在英国一个小城镇的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却在1859年对这些没有根据的传说提出了质疑和挑战。他以博物学 家的身份,参加了英国 派遣的环球航行,做了五年的科学考察。在动植物和地质 方面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和采集,经过综合探讨,形成了生物进化 的概念,出版了震动当时学术界的《物种起源 》。书中用大量资料证明了形形色色的生物都不是上帝创造的,而是在遗传、变异、生存斗争 和自然选择中,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不断发展变化的,从而提出了生物进化论学说。

    其后,1872年发表了同样重要的《人类的由来与性选择 》,“性选择”是作为“自然选择”的一个补充理论提出的,“性选择”是一个迄今为止不完整的理论。最著名的一个关于“性选择”的争论就是孔雀长尾巴的问题。

    恩格斯将“进化论”列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这三大发现是:

    1. 细胞学说 。19世纪30年代 ;

    2. 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3. 生物进化论。1859年,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出版了《物种起源》,阐述了以自然选择学说 为主要内容的生物进化理论,给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以沉重的打击。(这也是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至此,开始了万物“是上帝创造,还是由生物进化形成”的激烈争论,而争论尤为激烈的是“人类”如何产生。相信“生物进化论”的科学界人士为了获得证据来证明:“人类不是自古以来就有的,也不是上帝所创造,是由其它的生物进化而来”。于是,开始大规模挖掘化石的行动,从此拉开寻找人类起源之谜的序幕。

    1.2一个多世纪来揭开人类起源之谜所取得的成绩--凤毛麟角

    通过一个多世纪考古发掘,首先证明了:“人类不是自古以来就有的,是由另一种生物进化而来的,并且可以肯定这种生物就是--类人猿”。

    经过研究,应该说,以往的猿人化石的挖掘寻找是盲目的,已经发现的猿人化石是不可靠的。因为:如果在现存类人猿生存的环境或类似于这种环境的沉积层中找到了猿人化石,那么就应该在东北黑熊生存的环境里或类似于这种环境的沉积层中,也能找到大熊猫和北极熊的化石。显然大家都没有这样去做。这是因为黑熊、北极熊、大熊猫依然还生存在自己独立的环境中。

    而人类却不然,自进入现代文明社会以来,看到的是:人类与其它类人猿生存在相同的环境里。这是环境的变迁给现代人类设置的烟雾,使现代人类在迷茫中摸索了一个多世纪而找不到正确的前进道路。

    目前由于没有一个正确、合理的理论来解释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即便是找到了几具所谓的猿人化石后,但解释起来却矛盾重重,这又能说明什么问题呢?全人类社会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用了一百多年却得不到一个合理的解释,只好牵强附会,自圆其说的讲:“猿是为了使用工具,放弃了四足爬行,学会了直立行走;学会了使用和利用工具后,便能打开动物骨骼取食骨髓;高蛋白、高脂肪促使大脑进化成为了‘超级智慧’的‘猿’--‘人’”。

    这一说法,无法解释的疑问太多,而且漏洞百出,纯属没有丝毫根据的假说,难以令人信服。

    1.3目前解释人类起源理论存在诸多质疑

    1.3.1.据现代科学研究证实:类人猿生存了2000多万年之后才有了人类。那么,请问:类人猿在这2000多万年内为什么没有向人类进化,却过去2000多万年后才开始向人类进化?生存在同一环境下的现存类人猿经过2000多万年又随着人类的进化继续生存了几百万年,为什么依然还是猿(它们的最高智商仅仅是人类4、5儿童的智商,不及成人的5%,太“落伍”了吧)?

    1.3.2.生存在相同的环境里,为什么不是所有“猿”都进化成人?而只是其中的一种,甚至是一种里面的一部分呢?

    1.3.3.有一种鹰,会把猛兽吃剩下的动物骨骼吊到空中,投到坚硬的岩石上摔碎获取骨髓食用,为什么从来没有听说,它们的智商超过鹦鹉呢?

    1.3.4.在相同的生存环境下,其它“猿”都保留有经过几千万年进化形成的毛发,而为什么只有一种“猿”在短短的几十万年内蜕去身体上的大部分毛发呢,用生物进化论中的“用进废退” 如何解释人类的蜕毛呢?

    1.3.5.学习直立行走是为了使用工具,澳大利亚大袋鼠,从来也不曾使用工具,为什么也站立起来了?既然使用工具会使“猿”直立起来,通过近几十年在野外的考察发现,黑猩猩会用柴草棍伸入到蚂蚁洞内“钓”蚂蚁吃,还会投掷棍棒、用石块击溃猛兽;卷尾猴喜欢吃棕榈果,会把棕榈果采摘下来待晒干后,运输到有坚硬岩石上并找一个凹坑,把棕榈果放入凹坑内,捡起大小适中的石块击破棕榈果坚硬的外壳获取果仁。这样的过程是一个标准的:采摘--晾晒--运输--利用工具--使用工具的完整过程。它们这样做可以肯定已不是一年两年、十年八年,而是上千万年了。它们是最应该直立起来的灵长类,可为什么却始终是四足爬行?

    由此可见:会使用工具的不一定能学会直立行走,会直立行走的不一定是因为使用工具。把人类超级智慧的形成简单地解释成为:学会利用和使用工具;获取动物骨骼内的骨髓食用。这显然是没有道理和依据的。以上事实可以证明:只有猿先有了超级智慧后才开始学习利用工具和使用工具。

    如果以上质疑不能做出合理解释,那么关于人类起源的一切说法都属于猜测。

    因此,可以说:目前关于人类起源的研究还处于猜测中,没有实质性的进展。

    2生物进化的实质与概括

    生物进化仅仅是为了更适应环境,它们没有公式、方向和等级之分。显而易见:地球上既生存着“低等”的软体动物;同样也生存着由“低等”进化成“高级”的哺乳动物,乃至人类。过去误认为的“低等”动物是没有进化好--其实不然,它们进化的非常完美。评价某种动物进化完美与否的唯一标准是:看它们是否适应了生存环境;软体动物和哺乳动物的等级是相同的,唯一不同的是生存环境。

    不同环境中有不同种类的动物,每个种类的动物又都有多个品种,每个品种还有对应的生存环境和空间,例如:熊科类--生存在“森林和草原”环境下的是“灰熊、棕熊、黑熊”等,生存在“竹林” 环境中的则成为了“大熊猫”,生存在“北极雪原” 环境下的成为了“北极熊”;

    原鸡和原鸭--它们有共同活动空间--“天空”,因此都长有羽毛和翅膀,同时它们还有各自不同的生存环境,于是鸡长着尖利的爪子,而鸭则长有足蹼;

    海豚、鲸--和它们的陆栖同类们,生存在两个截然不同的环境里,则进化分支成了截然不同的两个品种。在陆地用来奔跑的四肢--前肢进化成了前鳍、后肢进化成了尾鳍;毛发--在水中起不到原有的作用,并且造成阻力妨碍游泳速度的提高,因此遵循“用进废退”的进化法则蜕去了,取而代之的是皮下脂肪;身体轮廓--进化成了流水线型。

    以上实例说明:同一种类的动物生存在不同环境下,进化形成不同的品种;每个种类动物或品种的肢体器官都有相对应于生存环境的特征;同类动物生存在差异越大的环境中,它们的肢体器官的差异就越大。

    由此得出了一个结论--同一种类的动物生存在不同环境下,进化形成不同的品种。

    这个结论逆向推导又能获得一个推论--同一类动物的不同品种,是在不同环境下进化形成的。

    总之,生物能进化成为什么种类或什么品种,完全取决于它们生存环境的变化。

    也就说:“猴”的进一步进化不一定就是成为猿;“猿”的进一步进化也不定是成为“人”。黑熊、棕熊、灰熊在它生存的环境中永远也变不成--大熊猫或北极熊(未来北极冰盖消融后北极熊可能有四条出路--1.回到陆地向内陆扩散逆向进化回退成黑熊、灰熊或棕熊,2.在海边定居下来进化成与海豹、海象类似的‘北极海熊’,3.向海豚和鲸的方向发展,进化成‘北极熊鲸’,4.横向平行进化分支成三种动物”);现存的猿,在它们生存的环境里已经生存了数千万年,未来在相同的环境中再生存千万年,它们依然还是猿,永远变不成人类。

    3创立“人类起源环境论”

    正确的科学理论是科学发现和科技进步至关重要的阶梯和捷径。假如没有“生物进化论”“人类就不知道人是从猿进化而来,最起码是现在还不知道,可能会在挖遍了所有沉积地层后才发现在某个沉积层年代之前只有类人猿化石,就是没有人类的化石后,才恍然大悟原来人类不是自古以来就有的,之后再开始找人类是那种生物进化来的,这时候可能又是百万年过去了。如果没有牛顿的“万有引力论”和“物体惯性论”,在发射卫星时就有可能打上去的不是掉下来就是逃离地球,要想掌握让卫星绕地球旋转可能要摸索很长时间……等等。

    因此,揭开人类起源之谜也应该有一个正确的理论为实践作指导,才能不会走更多的歧路。

    “生物进化论”明确指出:“生物为了适应生存‘环境’而进化”。为了适应不同的生存环境进化形成了不同的动物种类和品种。

    例如:

    兔 + 雪地环境 = 雪兔(白兔)

    狼 + 雪地环境 = 雪狼(白狼)

    熊 + 雪原环境 = 北极熊

    鱼 + 枯叶环境 = 枯叶鱼

    龟 + 枯叶环境 = 枯叶龟

    陆栖动物 + 海洋环境 = 海豚、鲸······等

    猿 + ? 环境 = 人

    “人类起源环境论”以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为基础,进行了进一步扩展和延伸。通过找寻生物品种与生存环境之间关系时发现:海豚、鲸由陆栖转向海栖,肢体器官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四肢中的前肢变成了前鳍,后肢变成了尾鳍--皮肤上的毛发为了降低水的阻力而蜕去……;原鸡、原鸭都要飞向天空,于是都长有羽毛,可是--原鸡要在陆地觅食,因此长有尖利的爪子,原鸭要在水中觅食便长着足蹼。由此可见,动物的进化具有:为适应不同的生存环境,肢体和器官随之发生进化,通过相应的改变产生不同的种类和品种的一般进化规律。

    可是,有一种动物却在同一环境里,四足爬行了2000多万年后,却无缘无故地突然直立了起来。经过千万年进化形成并且披了上亿年的浑身毛发却,无缘无故地突然蜕去了绝大部分。这样的进化正常吗,符合动物进化的一般规律吗?

    如果,在相同的生存环境里同一种类的动物中,既然能产生差异如此大的新品种,那么在中国东北的森林里面,也应该有大熊猫和北极熊。

    如何让这种动物的进化变得正常,符合动物进化的一般规律,只有把这种动物放在 “不能四足爬行、只能采用直立行走、毛发起不到应起的作用并且对生存有负面影响、会逻辑思维智力好才最具生存竞争力”的环境中。只有这样才能客观合理地解释人类进化形成的因果。

    4人类的实质属性

    具有超级智慧的“猿”为自己取名为“人”。实际上我们无非就是猩猩家族中最晚进化形成的一个新型“品种”。也就是说:我们是一种采用直立行走、蜕去大部分毛发、具有超级智慧的“大猩猩”而已。

    5人类进化起源环境与古人类生存环境的关系

    为解释这问题,可以进行一下换位思考:把现在即将发生在北极气候环境的变迁挪到6、7百万年前,把北极熊看作是人类,北极熊生存的冰盖看作是人类进化形成和生存的环境--北极冰盖将要溶化,北极熊将要从冰原回到陆地,与棕熊、灰熊、黑熊生存在同一环境里,当未来子孙后代问我们,棕熊、灰熊、黑熊生存的环境里怎么还有一种“白熊”呢?我们的回答是:……。为什么对于人类起源与环境问题就这样直白和教条了呢?看到人类祖先--古人类,与其它类人猿生存在同一环境里,就一定要认为人就是在这一环境里进化形成呢?我们可以把未来发生在北极和北极熊身上的变化,看作是早已经发生在了人类的身上--“6、7百万年前,使人类进化形成和生存的环境在萎缩、在消失,不得不回到祖先生活的环境里与“堂兄弟们”在一起。进化形成人类的环境早已消失了。

    6模拟人类进化形成的环境

    人类与现存类人猿的肢体器官有着巨大差距(比黑熊与大熊猫之间的差异还大)。根据以上的结论和推论,便可以肯定人类绝不是在现存类人猿生存的环境中或近似的环境里进化产生。人类就应该像大熊猫和北极熊那样:有着自己“独立”的进化形成环境。

    认清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把人类不同于其它类人猿的各个特征,按照动物进化的一般规律模拟出:最有可能使哺乳动物蜕毛的环境;最有可能使猿采用直立行走的环境;关键是什么样的环境才能使猿学会逻辑思维和提高智商;……等等。将这些环境综合到一起就能找到一个焦点环境,这个焦点环境自然就是促成人类进化的环境。

    6.1同样是陆地脊椎爬行动物、陆地哺乳动物、灵长类动物,它们绝大部分都长有绒毛,为什么人身上没有

    大家都知道:在地球上,从赤道到两极,主要活动于陆地上的爬行动物,绝大部分都长有绒毛。毛皮是动物为了适应陆地生活而进化出来,绒毛的作用不仅仅是为了保暖,它还要为动物的身体遮风挡雨,阻隔病虫袭扰,阻挡太阳紫外线对皮肤的伤害,好似一个便携式的皮褥子随处可以躺倒休息。

    假设有一种大脑智慧和一般动物相同的哺乳动物,身上没有绒毛,而生活在陆地上会是什么样?设想,在高纬度地区生活,那里天气寒冷,没有绒毛就无法抵御严寒,就不适应生活环境,按照进化论的法则必遭淘汰;在高原、高山上生活,会由于寒冷和强烈的紫外线,同样被淘汰;在低纬度生活,会有大量的蚊虫袭扰,不能很好的休息和进食照样也会被淘汰。

    人为什么悖其道而逆行进化呢?有人说 “由于人学会了穿衣服才蜕去的绒毛”。那么,生活在热带地区的人,到了现代还是不习惯穿衣服,照样身上没有绒毛。有了绒毛还用得着穿衣服吗?人类之初人口不断增加,温暖适宜的热带地区无法满足众多人口的需求,不得向高纬度、高海拔地区扩散,可是没有绒毛的身体受到了限制,为此他们开始寻找御寒的方法。正因为,人类身上少毛,才学会了穿衣服。

    在我们的星球上,人属于哺乳动物中的灵长类动物。在哺乳科动物中,绝大部分动物的身体上都长有绒毛(包括灵长类),那么,少数没有长绒毛的哺乳类动物有什么特殊之处吗?到底人身上的绒毛是如何蜕去的?

    让我们来观察分析一下下面的表格:

    动物名称所属科目从前曾经生活的环境现在

    皮肤特征生活环境活动方式皮肤特征生活环境活动方式

    鲸哺乳有绒毛陆地爬行海里无绒毛海里游泳

    海豚哺乳有绒毛陆地爬行海里无绒毛海里游泳

    河马哺乳有绒毛陆地爬行河或湖无绒毛河或湖爬行

    犀牛哺乳有绒毛陆地爬行河或湖无绒毛河或湖爬行

    人哺乳有绒毛陆地爬行?无绒毛陆地直立

    看了上表,我们似乎有了一个答案。

    “1960年,英国的人类学家阿利肆特·哈代提出了海猿说。

    海猿说指出:人的许多生理特征在别的陆生灵长类动物身上都没有,而在海豹、海豚等水生乳动物身上却存在。

    其证据是:(1)所有的灵长类动物身体体表都长有浓密的皮毛,惟有人和水兽一样皮肤裸露光滑,没有体毛;(2)灵长类动物都没有皮下脂肪,而人类却有皮下脂肪,这一点,明显不同于别的灵长类动物,而与水兽相似;(3)人类泪腺分泌泪液以及排出盐分的生理现象,也是水兽所具有的特征。这在灵长类动物中是绝无仅有的;(4)人类所具有的性行为以及出汗等生理现象,也是灵长类多没有而与水中的生物相似;(5)人类在控制体内盐分平衡的生理机物制上同陆生乳动物大相径庭,而与海兽极其相似;(6)人在潜水时,体内会产生一种称为“潜水反应”的现象,肌肉收缩,全身动脉血管血流量减少,呼吸暂停,心跳也变得缓慢。此时,饱含氧气的血液不再输入到人的皮肤组织、骨肌和其他器官,而全部集中到维持生命最重要的机体中心大脑和心脏,使它们的细胞得以在几十分钟的时间内不致死亡,这种现象与海豹等水生动物的潜水反应十分相似;(7)妇女在水中分娩没有痛苦,而婴儿喜欢水,并有游泳的本能”。

    这都说明人类与水的关系非同寻常。

    从以上证据中只能证明人类的起源和进化与水有着必然的联系,但笔者认为绝不是海洋。理由是:(1)既然古猿在下海的400万年里,获得了一些适于水中生活的海洋性生物特征。那么,他们为什么又要返回陆地呢?即便是淹没陆地的海水退却了,也应该寻着海水退却的方向追赶至大海继续依海生活,至少也应该有一部分是“海人”或“海洋灵长类”吧;(2)人是无法饮用海水和咸水的。那么也就是说猿在海水中生活,每天还要到内陆寻找淡水水源,即便是在浅海中采用的是直立行走的方式,每天在内陆寻找水源也摆脱不了四足爬行,学习直立行走又当如何解释呢?

    从上表和英国人类学家论述的“海猿”说都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哺乳动物蜕去毛发与水有很大的关系。

    那么,水为什么会使哺乳动物蜕去绒毛呢?绒毛是陆生动物为适应陆地生活而进化成的重要防护工具:它具有保暖隔热、阻隔蚊虫袭扰、防止阳光对皮肤的伤害等作用。而一旦到了水里,毛发就失去了它应有的作用,反而成了在水里活动的阻力。那么,毛相对少的个体,它们在水里活动的阻力较小,运动速度更快,活动范围更广,获取的食物就多,身体就更健壮,传播基因的几率就高,也就完全符合“用进废退”的进化论原则。于是,在水里生存:大自然选择了毛少的。毛越少大自然给它的生存繁衍的几率就越高。就这样一代一代的被大自然筛选。于是,一代变得比一代毛少……。

    由此获得了一个结论:只有水才会使哺乳动物的毛发蜕去。

    水--蜕去毛发

    6.2人类的犬齿为什么退化到如此地步

    通过对现在存活的类人猿和现代人类牙齿的观察,可以断定人类的祖先“猿”是有一对锋利而长的犬齿,长度是现在牙齿的3倍以上,犬齿是一些食肉动物的“标志”,是获取一类肉食的重要工具。可是人类始终是保持食肉习惯的杂食动物。既然是这样,那么人类的犬齿为什么还是退化了呢?这个问题大家可能都会说:“因为我们学会了用火加工食物”。我认为这个回答是不正确的:据考古证实,人类学会用火只有1万多年,人类文明史就有5、6千年,难道说人类的犬齿仅仅用了几千年的时间就进化到了如此地步吗?据我观察:以肉食为主的哺乳动物中,以小形鱼、虾、蟹、贝为主要食物的就没有或完全退化了犬齿。这也不难理解,因为犬齿是用来撕扯下骨头上的肌肉,是肉食动物获得食物赖以生存的重要工具。而一些以小形鱼虾为食的肉食哺乳动物用不着犬齿,如海豹、海豚、海狮等,这也符合“用进废退”的进化论原则。

    由犬齿退化的程度来看,人类一开始进化就改变了食性,犬齿的退化与人类的进化是同步进行的。也就是说,人类的进化条件是犬齿的退化原因。反过来说:犬齿退化的原因能映照出人类进化的条件。犬齿是用来撕扯动物肌肉以供食用的;人始终保持食肉的习惯;犬齿却退化了。这也就推断出:人类有很长一段时间获得肉食后用不着犬齿撕扯肌肉了(这段时间有多长呢?它比大熊猫学会吃竹子到现在的时间还长),什么样的肉食不用犬齿撕扯呢,如果它们获得都是小形鱼、虾、蟹、贝等肉食,还用得着犬齿吗,这些肉食都来自于哪呢?自然是水里。

    由以上两个论据中获得了同一个结论:哺乳动物绒毛的蜕去和犬齿的退化与水有着必然的联系。但,不一定是海水。--人类也不例外。

    蜕去毛发

    水--

    犬齿退化

    6.3同样是地球上的动物,为什么只有人学会了直立行走

    我们看看陆地:有高山大川、高原雪山、平原草地、丘陵沙漠等。那里生活着数万种动物,除了人以外,都是采用四足爬行。

    因为,四足爬行有以下好处:(1)身体的重量被四肢均分,单足负重相对较小,可以连续行走很长的距离;(2)四足奔跑速度快,容易捕食和逃脱被捕食;(3)四足行走在卧下休息时,遇到紧急情况时能快速站起奔跑;(4)四足行走容易掌握平衡,受到冲击不易摔倒;(5)幼崽容易学会行走和奔跑等等。如果,现代人类的孩子一出生,就让他离开人类成长,他是学不会直立行走的,“狼孩”就是个例子。

    正因为四足行走有以上诸多好处,所以,所有陆地动物都是采用四足爬行,人类早期也不例外。

    由此证明,陆地是不会让动物改变活动方式的。也就是说:哺乳动物在陆地上生活最适合四足爬行的。

    那么,人类为什么要放弃优越的四足行走,而改为双足直立行走呢,四足行走与直立行走之间的过渡时期会是什么样?在刚开始学习直立行走时肯定不习惯,行走也一定很缓慢。那么,他们是如何追逐捕食的,又是如何逃避捕食者的追击呢?在刚开始学习直立行走时肯定很笨拙,而且不利于隐蔽、易于暴露目标、更容易遭到野兽攻击。可人类为什么没有被大自然淘汰,反而还学会了直立行走呢?答案只有一个:人类决不是在纯陆地环境里学会的直立行走。

    从第一、第二个问题的结论中得知,哺乳动物绒毛的蜕去和犬齿的退化与水有着必然的联系。那么,我们再回头看看海洋和现在生活在海里的很多种哺乳动物。据现代科学考证:它们从前都是由陆地爬行动物进化而成。为了适应大海的生活,而改变了行动方式。如:鲸、海豚采用了纯粹的游泳活动方式;海象、海豹等则采用半游伴爬的活动方式。

    由此,得出另一个结论:水是改变爬行动物活动方式的唯一条件。

    也就证明了人类行走方式的改变不是陆地,也应该是在水里。可是人类改变后的活动方式却跟游泳没有一点关系。人类游泳的本领甚至不如陆生其它哺乳动物。如:狗、羊、马,它们天生是游泳高手。而人类却要通过一段专门的训练才能掌握游泳技巧。

    至此,我们再次得出一个结论:人类的进化与水有必然的联系,但不是海洋,也不是湖泊。也就是说与深水无关。

    我们把以上论述得出的各个结论,作一如下归纳总结:人类的进化起源与水有必然的联系(因为:绒毛蜕去、犬齿的彻底退化、改变了行走方式)--不是海水和湖水(因为:不会游泳;也没有进化出鳍或半腿半鳍)。

    那么,使猿进化成人的水是什么环境下的水呢?我们把现代人类的特征看作是一幅丢失了印版的“画”。我们所要做的就是用这幅画回推复制出“印版”,也就是说要回推复制出“印制”人类的那块“印版”来。依前面的论述,笔者认为,“印制”人类的“印版”就应该是这样:在一片很大的区域里,绝大多数地方的水深在1.5米--1.7米、里面长满了各种水生植物,有一种哺乳动物,它们在里面无法游泳,为了不被淹溺,只能采取双足直立的方式在水里和草丛里行走,由于在水中站立前肢本应该交给后肢的负重被浮力所承担,甚至后肢承担的负荷比在陆地上四足爬行时的还小,在这里站立很长时间走很长距离也不觉得累。在活动时水又对他的身体产生一定的阻力,绒毛越少在水里的阻力就越小,移动的速度就快,获得的食物就多,少毛的基因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直至绝大部分的皮肤裸露……。在这水里面不光有丰富的植物,还生活着多种鱼、虾、蟹、贝等;草丛中水禽的巢穴里有鸟蛋;面积很广,食物的生长量超出了它们的需求量,这里不但有充足而种类丰富的食物,而且还远离了豺狼虎豹的追捕。虽然需要改变一下行走方式,新的行走方式一开始不大习惯也很缓慢。但是,在水浮力的作用下和水生植物的簇拥下,学习直立并不困难,再加上没有了豺狼虎豹的袭击,它们可以从容不迫的学习、慢慢地习惯。特别是有丰富多样的食物吸引,它们喜欢上了这片“热土”再也不愿意离去。人类就是在这样的“印版”上“印刷”成了现在的这个样子。

    那么,他们的“印刷”过程又是怎样的呢?是这样的:在数百万年前,一群或几群,一种或几种灵长类四足爬行动物,现代人称它们为“类人猿”来到了一大片沼泽地。这片沼泽地大概有数千平方公里。水里长有很多营养丰富、鲜嫩的水生植物,还有成群的鱼、虾、蟹、贝等,水底有水生植物的根、茎,这都是它们喜欢食用的“美食”。他们开始在岸边啃食岸边附近的水生植物的嫩叶、嫩芽、种子,捡食岸边的死鱼、虾、蟹和鸟蛋等,很快靠岸边可食的动植物被吃光了,便试着进入浅水里,浅水里可食的动植物也吃尽了,又试着往更深的水域进发。这时问题出现了,水深了头就会被水淹没,游泳呢?又由于水生植物缠足无法做到。

    它们试着用后肢站立在水底,前肢离地,身体竖立起来,于是便可以进入到更深的水中获得更多的食物和占据更宽广水域。而在浮力的作用和水生植物的簇拥下,站立并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并且在水中站立前肢本应该交给后肢的负重被浮力所承担,甚至后肢承担的负荷比在陆地上四足爬行时还小,在这里站立很长时间、走很长距离也不觉得累,很快他们的群体成员都学会了这种在水里直立行走的方式,并以此去获得更多的食物。

    在沼泽地里他们不但能获得充足的、种类繁多的、营养丰富的食物,而且不用与其它动物竞争、不用逃避捕食者的追逐,不用追逐捕食。因此,他们再也不想离开这片“热土”,虽然从习惯于四足爬行到双足直立行走,有一个痛苦而漫长的过程,但是为了长期占有这一优越的生活环境、为了生存,不得不改变过去的老习惯学习新方法。

    起初它们只是住在岸边,早上起来进入沼泽里,以直立行走的方式寻找食物,晚上回到岸上休息。这一阶段为半直立半爬行时期,就这样它们生活了数万年,直到它们各方面都完全习惯于水中的生活。

    这时,一些个体深入到离岸很远的沼泽里寻找食物,晚上不愿意长途跋涉回到岸上,便学着水鸟搭建的巢给自己搭建了一个窝,有的甚至把鸟巢占为己有,直接住在鸟巢里。这时人类开始了纯粹的直立行走。

    在这里生活,体毛已失去了应有的作用,反而成了在水里行动的阻力。那些毛相对少的个体,它们在水里行走的阻力较小,行走速度更快,活动范围更广,获取的食物就多,身体就更健壮,传播基因的几率就高。在这里生存:大自然选择了毛少的,毛越少大自然给它的生存繁衍的几率就越高。就这样一代一代的被大自然筛选。于是,一代变得比一代毛少……。

    就这样又过了数万年,“它们”变成了“他们”。他们已经完全忘掉了祖先的模样,只知道自己是直立行走的,皮肤裸露的,与岸上的其他动物大不一样,就给自己取名叫“人”。人类就在这样的“印版”环境里形成了。在这里它们身上发生了更多变化。

    蜕去毛发

    水-- -- 沼泽地 -- 直立行走

    犬齿退化

    6.4手是怎样形成的

    人学习直立行走的原因、条件、过程通过第三个问题已得到论证。这一群灵长类动物,学会了直立行走后,四肢有了明确分工。四肢由原来的“前后肢”变成了“上下肢”。下肢专职行走,上肢就从行走的劳动中完全解放了出来。上肢的趾头也就有机会做一些其它的工作,例如:在学习直立行走时,经常要用上肢的爪做抓、握、扶水生或半水生植物,以此来维持在直立行走中失去的平衡。在进食时,用嘴钩着的食物没有用爪钩着的食物多,用嘴钩食物容易失去平衡。于是它们试着用上肢的爪去做拔、掐、撸下可食植物送到嘴里的动作。久而久之他们用上肢的爪学会了很多的动作。就这样伟大的“手”就此开始慢慢形成了。

    蜕去毛发

    水-- --沼泽地--直立行走--手

    犬齿退化

    6.5地球上这样多的动物,为什么只有人是唯一有智慧的?而且聪明程度超出其它动物上千倍

    人类智慧的产生有三大主要原因。

    这第一个原因,也正好证明了人是在水里进化成的。在水中生活,开始啃食水生植物和半水生植物的根、茎、叶、芽和种子等;还能捡食到大量的鱼、虾、蟹、鸟蛋。身体摄取的大量动植物脂肪和蛋白质,在大脑里为今后智慧的孕育奠定了一个完美的“温床”。

    这第二个原因就是我们常说的“人类的智慧来自于双手”。手是在孕育智慧“温床”上播撒种子、培育秧苗的“能工巧匠”。大脑--蛋白质、脂肪--双手,它们之间相互依存共同培育成了今天人类的智慧。

    最为关键的是第三点:人类大脑的构造与其它哺乳动物的大脑是一致的,可是人类大脑的能力却是无与伦比的,暂且称它为--“超级器官”。

    那么,其它动物有没有类似的超级器官呢?回答是肯定的。例如犬科类动物的鼻子就是一个超级器官,它的灵敏程度是人类的一万倍。犬科类动物的超级器官--鼻子,它是如何进化形成呢?犬科类动物中狼的嗅觉尤为突出。众所周知:狼是食腐动物,死去的动物倒在草丛里、沟壑里、树林里、山脊的另一边等,这些尸体不容易用眼睛发现、也不会发出声音,可是它们却能很快散发气味,鼻子嗅觉好使的狼最容易得到这些尸体作为食物,而鼻子嗅觉相对差的获得食物就少,体质自然就差于鼻子嗅觉好的个体,在基因传播方面就无法与鼻子好的个体抗争,鼻子嗅觉差的基因不能传给下一代便会被淘汰,以此类推经过数万代的进化形成了犬科类动物的超级嗅觉奇观--鼻子。拥有特殊超级器官的还有蝙蝠那完美的声纳导航系统,都是为了适应生存进化而成。

    人类的超级器官--超级智慧的大脑,它是怎样进化形成呢?原因还是由于水所致。在沼泽地里的水面以上食物大概只有10%,在其它都在水面以下。获取水下食物时,只靠常规的感觉器官是不行的。因为水下的食物是无法用鼻子闻到气味的,也无法用眼睛看到的,也不能用耳朵听见。如何准确、高效的获得水下食物呢?在某一天,某个个体无意中连根拔起了一种水生植物,发现这种水生植物的根、茎更可口好吃,较为聪明智慧的猿掌握了这一获取更多食物的方法,身体便会强壮起来,于是在繁衍竞争中聪明的基因得以传播和扩大,愚钝的基因遭到了淘汰。通过这样在一代又一代的自然竞争和筛选中更加聪明,到后来它们不但掌握、记住和传教,哪些植物的根好吃,哪些植物的茎好吃,经过更长的时间它们还懂得了,在什么样的季节里,能获得什么样的食物。这便是独一无二的逻辑思维的初步形成,并且很快向时间空间迅速扩展。这样以来就能节约体力、提高效率。

    统治地球霸主的逻辑思维就此在这群灵长类头脑里迈开了发展前进的步伐。

    动物的大脑又象是有无数间带门的房间,打开一扇门就增加了一份智慧。假设普通动物的智慧是推开了十扇门的智慧,它们就不再推其它的门了。而当人类推开了十扇智慧的门后,由于有了手和逻辑思维而不会停止。他们学会用一根手指做十个动作时,就相当于比别的动物多推开了一倍的智慧之门。十根指头学会上百个动作就相当于推开了上百个智慧的大门。也就是说比其它动物的智慧高出了百倍。人类又利用双手和逻辑思维,学会了制造和使用工具,制造和使用无数件工具就等于推开了无数个智慧的大门。

    因此,人是地球上唯一有手的生物,也就成了唯一有高智慧的生物。水环境和双手创造了智慧!

    蜕去毛发 直立行走--手

    水-- --沼泽地-- 高脂肪、蛋白质 --超高智慧

    犬齿退化 逻辑思维

    6.6为什么在灵长类动物中,只有人体的皮下有很厚的脂肪

    皮下脂肪更进一步证明人在水里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它是在水里生活留下的痕迹。大家可以观擦一下现在还生活在水里的哺乳动物:如鲸、海豚、海豹、犀牛、河马等等,皮下都有很厚的脂肪。这是水里生活的哺乳动物的一大共性。只不过它们现在还生活在水里,并且它们在水里生活的时间太长,皮肤变得完全适应水,而不适应陆地。人在既适应水,陆地生活的痕迹又没有完全退化的时候,离开了水又回到了陆地生活,所以,人类有了其他陆地哺乳动物所没有的皮下脂肪。

    那么,哺乳动物移居到水中生活为什么会进化出皮下脂肪呢?这是因为在水中毛发不但失去了它应有的作用,反而给在水中运动造成了阻力,于是毛发蜕去或变短,机体复杂的生理活动又需要保持一定的温度,必然得形成新的功能器官来弥补,油脂本来就是机体本身就能生产合成,也是给毛发的生长提供营养的物质,而皮肤不需要再长毛发时,给毛发提供营养的脂肪积攒在了皮下,形成皮下脂肪,代替毛发为机体保暖。

    6.7人类的性行为什么习惯于面对面(仰俯式)

    从这点上再次证明人在水里生活过。这一行为方式是在水里养成的,是在水里生活留下的又一个痕迹。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一对夫妇在一米多的水里要发生性行为,假如还是按照陆地爬行动物普遍采用“俯背式”。那么,势必会造成母体的头沉入水里无法呼吸而非常难受。如果反过来采用“面对面式”就不一样了,人体在水里会很轻,男性可以直立在水底,女性可以双手抱着男性的脖子,双脚离开水底、双腿叉开,男性的双手抱着女性的大腿或臀部便可以轻松愉悦地完成了。

    他们在水里生活了很长的时间,完全忘却了过去的性行为方式。当人再次回到了陆地上后,只知道他们的性行为方式是面对面的,于是还按部就班的沿用“面对面”的性行为方式。可是,失去了水的浮力,母体悬空对于男性来说负担太重,但是,女性可以平仰在地面,照样还能实现和满足面对面性行为方式的习惯。于是,这一习惯一直流传了下来。

    6.8为什么找不到猿进化成人之间的证据

    这一问题恰恰再次证明了人是在水里进化成的。在这期间猿或人都还不懂得丧葬,死去的“猿”或“人”的尸体被遗弃在水里,肌体很快被鱼虾分食,骨骼被微生物分解,猿变成人过程中的绝大部分证据被毁。在恐龙时代,恐龙遍布世界每个角落,生活了数千万年,留下的化石也是极少,发现一具恐龙化石还是一件稀罕之事。由“猿”进化成“人”的时间短暂、范围小、不易形成化石、没有一个正确的理论作指导等等。因此,现代人类到现在也没有找到“猿”进化成“人”之间的证据。但是,我想在该学说的指引下,“猿”进化成“人”之间的证据很快便能找到。

    7综述--人类进化的全部过程

    通过以上八个问题的解释,我想大家脑海里已经有了人来自于何方的大概了解,下面综合上述八个问题,详细描述猿进化成人的全过程。

    在数百万年前:一种或几种灵长类四足爬行动物,现代人称它们为“类人猿”的来到了一大片沼泽地。这片沼泽地大概有数千平方公里。水里长有很多营养丰富、鲜嫩的水生植物,还有成群的鱼、虾、蟹、贝等,水底有水生植物的根、茎,这都是它们喜欢食用的“美食”。他们开始啃食靠岸边的水生植物的嫩叶、嫩芽、种子,捡食岸边的死鱼、虾、蟹、鸟蛋等,很快靠岸边可食的植物被吃光了,便试着进入浅水里,浅水里可食的动、植物也吃尽了,又试着往更深的水域进发。这时问题出现了,水深了头就会被水淹没,游泳呢?又由于水生植物缠足无法做到。

    它们试着用后肢站立在水底,前肢离地,身体竖立起来,于是便可以进入到更深的水中获得更多的食物和占据更宽广水域。而在浮力的作用和水生植物的簇拥下,站立并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很快他们的群体成员都学会了这种在水里直立行走的方式,去获得更多的食物。

    在这里有丰富食物,不必为找水源而发愁,经常能吃到死了的鱼、虾、蟹、鸟蛋等富含高蛋白、高脂肪的食物。没有了豺狼虎豹的追击。它们再也不想离开这里,在岸边定居下来。

    清晨,它们集体进入水中去觅食,晚上回来到岸上来休息。随着时间的流逝,它们在水里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大,也就意味着他们直立行走的距离和时间更长,也就完全掌握了在水里直立行走的技巧。可是它们一上岸,由于身体的结构在短时间内无法改变,再加上失去了水的浮力、水生植物的簇拥和攀扶,还是要用四足爬行。

    这样它们生活了数万年。在这期间,前后肢虽然没有明确的分工,但是已经有了阶段性的分工,当到了水中时,前后肢就变成了上下肢。后肢专门用来行走,前肢从行走的劳动中解放了出来。由于,大部分时间是在水中生活,不用前肢走路的时间就很多,也就给了前肢更多的机会做其它的事。例如,用前肢爪去钩、抓、掐、撸植物的茎、叶、芽、种子等。这些动作不断地丰富,使使用大脑的次数增多,促使大脑用更多的区域来储存和分析这些信息。

    这些并不是促使大脑向超级智慧和逻辑思维进化的关键,进化成超级智慧头脑的关键是:在沼泽地里的食物只有10%在水面以上,其它都在水面一下。获取水下食物时,只靠常规的感觉器官是不行的。因为水下的食物是无法用鼻子闻到气味的,也无法用眼睛看到的,也不能用耳朵听见。很快较为聪明智慧的猿掌握了“看”植物露出水面的部分就能知道它的根好吃还是茎好吃。经过更长的时间它们还懂得了,在什么样的季节里,能获得什么样的食物?这便是独一无二的逻辑思维的初步形成,并且很快向时间空间迅速扩展

    通过这一系列对新环境的不断适应,获取的食物更多了、营养更加丰富,身体便会强壮起来,从此,大脑的进化随着逻辑思维、手的逐步形成而加快。大脑的进化发展同样也离不开自然选择的法则,例如:掌握逻辑思维越快、用爪做动作越多的个体,说明越聪明,获得的食物就更容易、更多,甚至学会了摸鱼、捉虾、捡拾鸟蛋等食用(这些富含蛋白质和动物脂肪的鱼、虾、蟹、贝、蛋恰恰是大脑所需的营养),身体也就更健壮,获得的交配权就多,优秀的基因传承散布的机会就多。差一些的就被淘汰了。人类大脑智慧的形成与水环境和手的形成是同步共生的,是密不可分的。

    在这数万年里的某一天,某个个体无意中连根拔起了一种水生植物,发现这种水生植物的根茎更可口好吃,便继续重复,其它的个体纷纷跟着效仿,还拔起其它植物的根茎,发现有的茎好吃;有的根好吃,久而久之他们积累了越来越多的经验。当它们到了一个新的区域,很快就能判断出,哪些植物的根好吃?哪些植物的茎好吃?这样就能节约体力、提高效率。

    在这期间:这群灵长类的身体在不知不觉中悄悄发生了变化,身体的骨骼和肌肉结构倾向于直立行走。特别是它们的皮肤适应了水的浸泡。同时由于能获得大量的动物和植物的脂肪,在皮下逐渐积累起了一层脂肪,具有隔热保温的功效。毛发已失去了应有的作用;反而成了在水里行动的阻力。那些,毛相对少的个体,它们在水里行走的阻力较小,行走速度更快,活动范围更广泛,获取的食物就多,身体就更健壮,传播基因的几率就高。在这里生存:大自然选择了毛少的,毛越少大自然给它的生存繁衍的几率就越高。就这样一代一代的被大自然筛选。于是,一代变得比一代毛少……。

    到了这个时期它们回不回到岸上都可以,它们的身体已经完全适应水里生活。取食的地方离岸边很远,岸上还有豺狼虎豹的袭扰。于是它们在水体较浅、水草茂密的地方学着水鸟搭的巢穴,给自己也搭建了一个休息的草“窝”。至此,它们再也不必回到岸上休息。从此,彻底地告别四足爬行,开始了纯粹的直立行走。就这样它们在这里又生活了数万年或几十万年甚至上百万年。总之,在这样的环境里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直到身体上的绒毛蜕尽,剩下了针毛、胡须和鬃发等;就是现在的毫毛、胡子和头发等。

    前后肢有了明确的分工,并且,形状结构有了改变:上肢变细变短了,下肢变粗变长,爪指变得细长而特别灵活,脚掌平宽,不易陷入泥里,脚的大拇指变得粗壮,目的是能抠入泥里防止打滑。身体的其它各部位骨骼和肌肉结构也都完全变得只适合直立行走。并且,他们已经忘却了从前是四足爬行的灵长类,只知道自己是直立行走的。

    这时期的它们已经完全变成他们,“人”在地球上产生了!这时的人已经和现代人没有什么区别了,唯一的区别就是他们还生活在水里,他们的智力水平和现在生活在原始森林里人的智力相仿。他们会做很多事:如摸鱼捞虾、敲开贝壳、搭建水上窝棚、有丰富的语言、甚至学会了简单的编织等等。

    这时,由于地球环境的变化,沼泽地里的水开始减少,人们循着水退却的方向追赶,最后他们找到了几条河,他们习惯了与水相伴的生活,已经离不开水了,于是沿着几条河流向外扩散。在河边生活虽不能象过去那样吃住在水里(因为水流太急)。但是,还是能捕捞到鱼、虾、蟹、贝等食物,也可以采集到岸边的水生植物。夜晚就在河边的岩洞里住下来。在河边的水塘里长着野水稻,一些人便把他们看管了起来,变成了自己的私有,没有自然水塘的人便开始挖掘制造水塘,耕种开始了,现代文明就此拉开了序幕。

    “世界文明起源于几条大河”的说法在这里更进一步得到了证实。

    理论创立人:甄立新

    2007年5月16日

    联系电话:13582760497

    通信地址:河北省河间市四号信箱留北工区

    邮编:062450

    人类起源环境论

    (作者:甄立新)

    (二零零七年--二零一零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