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观察:救灾速度是怎样炼成的 2013年5月11日 19:12


     目前四川芦山抗震救灾工作正处在重要阶段,突如其来的芦山地震,对五年来重塑的国家和社会危机应对能力,无异于一次考验。我们取得了哪些进步?还有哪些不足有待弥补?本台多路记者分赴汶川和芦山地震灾区,在感受抗震救灾精神的同时,也看到了汶川特大地震的成功经验,使得芦山抗震救灾更加科学、有序。

    这是当天震后三个半小时,芦山灾区的航拍画面。两架军用直升机同时执行任务,一架采用单轮悬停的方式,紧急迫降在芦山县太平乡一条两米多的乡村道路上,另一架则在空中负责沟通联络。

    空中救灾通道的打通为救援赢得了时间。距震中170公里的省政府指挥大厅第一时间获得灾情信息。

    接下来,转运伤员、救治生命迅速展开,伤员送到医院后,对伤员的两次分诊,则有效地避免了延误治疗时间。

    到目前,从芦山灾区转到华西医院的24位重型颅脑损伤的重伤员没有一例死亡,其中22例正从危重症向重症方向好转。

    抢通保通灾区道路,确保救灾物资和大型设备的运输也刻不容缓。省道210是芦山通往宝兴的生命线,42公里的路段有84处地质灾害隐患点,震后抢通的道路经常因为次生的地质灾害而中断。25个应急保通点随即在沿途设置。

    震后17分钟调集救灾队伍,震后20分钟启动一级响应,芦山地震当天到达震中的救援人员超过3万,24小时内就实现进村入户搜救。

    本台新闻频道《新闻调查》栏目,今晚21:30将播出特别节目《遗址》,走访汶川地震之后保留的各项地震遗址,探访和遗址相关的当地人的生活。

    源网址:http://news.cntv.cn/2013/05/11/VIDE1368270961293471.shtml

            


    返回列表 百拇医药 杜义华 20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