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吴相对论】第62期:解套未知的自己
片花一:什么是心智模式?心智模式是看不见的枷锁。为什么童年经历会令某些人 总是生病?警察局长为什么破不了纵火案?被套牢的心智模式有怎样的危害?又如何为自己的心智模式解套?欢迎收听冬吴相对论,本期话题--《解套未知的自己》
片花二:为什么有些人总会频繁地跳槽或离婚?为什么人总会把失败归罪于外部环境?受困于心智模式的犯人为什么会导致互殴?被套牢的心智模式又有怎样的危害?又如何为自己的心智模式解套?欢迎继续收听冬吴相对论,本期话题--《解套未知的自己》
下载【冬吴相对论】第62期:解套未知的自己.mp3 。
冬吴相对论第062讲——本期主题:解套未知的自己
播出时间:经济之声 2009-05-31 18:30-19:00
主 讲 人:吴伯凡 主持人:梁 冬
参与整理:晓杰 小鱼儿 慧从卢溪
梁冬:坐着打通经济生活任督二脉,欢迎来到《冬吴相对论》。我是梁冬,对面依然是《21世纪商业评论》主编吴伯凡。伯凡你好。
吴伯凡:大家好。
梁冬:诶,在较早之前,我们谈论一个话题,就是说呢,其实商业界里面越是高层次的人呢他们对于商业话题企业管理技巧的问题越不是敏感,他们越是要从历史、诗歌、人文、哲学、宗教里面去汲取这些东西。这是一个企业管理的话题,但是呢,我觉得还有另外一个话题,是我们值得探讨的,是跟解套有关。最近解套呢成为很多人愿意提到的,比如说,在股票市场上面,这是表层的解套,但是我觉得它其实是一个比喻,这个比喻呢就是说,实际上每一个人都活在一个又一个的套子里,不快乐。我现在,因为我们在投资不同生活方式的公司啊,我们发现在商业界、企业界的人群当中,来自于身、心、灵困扰被套住的情形非常普遍。
吴伯凡:对,在股市上是被套牢的,这个是有形的被套牢,其实我们在一个公司,在一个家庭,在一个人群当中,我们其实也面临一个被套牢的问题,我们就总是被那些看不见的绳索给套牢了,但你自己有时能强烈的感受到这种痛苦,但是呢,又不知道是什么东西把你扳着,用卢梭的话说:人,生而自由,但无时不在枷锁之中。
梁冬:这说的很精彩啊,卢梭,是吧?
吴伯凡:对。
片花:什么是心智模式?心智模式是看不见的枷锁?为什么童年的经历会令某些人总是生病?警察局长为什么破不了纵火案?被套牢的心智模式有怎样的危害?又如何为自己的心智模式解套?欢迎收听《冬吴相对论》。本期话题--解套未知的自己。
吴伯凡:我们今天要聊的话题呢,就是关于我们身、心、灵被套牢的问题,如何解套的问题。
梁冬:你也有这样的问题吗?
吴伯凡:人无时不在枷锁之中。
梁冬:我还一直以为只有我才这样。
吴伯凡:有时一个企业被套牢,在市场上被套牢,实际上是跟这个企业的领导人,这个团队它的心智模式被套牢有关系。
梁冬:你能举个例子吗?
吴伯凡:关于这个心智模式啊,很多读过《第五项修炼》的都知道这个词。
梁冬:彼得·圣吉啊。
吴伯凡:彼得·圣吉的。他这里头讲的一个心智模式呢,就是说我们在行为,我们在表达的时候暗中遵循的,但我们不以为意的那一个套路,叫心智模式。
梁冬:诶,说到这个事情,伯凡,我想起了前段时间有本书,在商学院里卖的还不错的,叫做《遇见未知的自己》,是一个台湾的前女主播,后来出来做身心灵工作者的张德芬,她写的。她讲到了一个例子,说很多人呢,其实呢总是在生病,那为什么会生病呢?可能跟他小的时候啊,生病的时候父母比较关心他,然后给他水果罐头吃,关注他有关,所以呢,他每次一觉得自己生活受到挫折的时候,他就开始生病了,而且他病的挺不轻,就真的反映在身体上又发烧啊,又呕吐啊,又腹泻啊等等等等。表面上看呢,是以为是细菌性的问题,可能,刚才你说的这个心智模式的问题,很可能是他的生病是和他从童年开始某一种对生病的渴望有关。
吴伯凡:嗯,我们在谈关于“好运气坏运气”的时候,实际上已经谈到过这一点,就是说,一个人的好运气和坏运气往往跟他的心相有关,就是相由心生。你内心有什么样的影像和潜在的期待,最后这个东西就作为一个真实的图景就会出现在你身边。这个问题呢,难怪有些网友在我们的博客里面说,你们谈这个《秘密》的时候,很像张德芬的这本书--《遇见未知的自己》。我们今天谈这个心智模式,跟她讲的这个东西还不太一样,我给你举几个关于心智模式的例子,这些例子实际上都是在《第五项修炼》里头都举过的这些例子。第一个例子,这是彼得·圣吉的亲身的经历,有一次他出去旅游,看见一个人一下掉到瀑布底下的那个深潭里头了,是冬天,瀑布又很大,所以那里头形成很大的漩涡,这个人掉到那里头以后,他有个本能的反应,是如何游到岸边来……
梁冬:挣扎。
吴伯凡:他会游泳,他如何游到岸边来,但是他拚命的游,根本就游不动,在那种寒冷的气候下,挣扎了一二十分钟,由于体力耗尽,热能耗尽,一下子就死了。死了不到一分钟,他的尸体被冲到岸边了。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这个水呀,呈现一种涡流的状态时,你应该沉下去,顺着水底下的那个涡流就能把你冲到岸边来,你越抵抗,按照你本能的那种反应,反而你在跟它抗争,跟这个环境在抗争,跟你所处的这个系统在抗争,没有任何益处的,反而是越陷越深,所以彼得·圣吉说的很幽默,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努力要达到的事情在他死后的一分钟之内就实现了。这说明一个什么?就是你的心智模式,它不了解他所处的是一个什么样的环境和系统,他老是以这种他自己以为的那种判断,他的行为是遵循他头脑当中掉到水里了,我就要游,这实际上呢,你就被套牢了,你自己都不知道,这是一个例子。还有一个例子,是跟人类的飞行梦有关,实际上十八世纪就已经有机械了,瓦特的蒸汽机是1776年,人类就一直想圆这个飞行的梦,他们看到鸟在飞翔的时候不停地搧动那个翅膀,所以呢,他总以为啊,造出一个飞机,他一定是那个翅膀要不停的搧动,之所以飞机飞不起来,是因为要么是它重量太大了,要么就是说它搧动的力量不足够大,所以大家一直在按照这样一个心智模式在设计这个飞机的时候,飞机就一直没有做出来,大家想像的是一个飞机的翅膀相当于船的那个桨,在水里的时候这个桨这样划动的时候,这个船就往前走,这是一个心智模式。后来,莱特兄弟之所以能够发明飞机,是因为他跳出了这个心智模式,实际上是跟一个比喻的改变有关,就过去以为这个飞机的翅膀是相当于船的桨,实际上它不是桨,是帆,由于两边的空气的压力差导致的飞机之所以能飞上天,是因为上下有一个巨大的压力差,等于从下面把它顶上去的,或者说,从上面把它吸上去的,这样一个视角,就相当于那个帆,就是那个风吹过来,把那个船吹着在走,这就是从桨的隐喻到帆这个隐喻,后来才有了飞机,所以这个心智模式有时候你跳不出这个心智模式,你就做着像爱因斯坦说的,永远在做同一件事情,却一直希望不同的结果,这是精神错乱的。我们心智模式有时候就是把我们自己给套牢了。有人叫内心的魔障,我们一个企业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你发现有些企业不停的在变革、变革,发现点问题就改改,最后就像吉姆·克林斯《基业长青》的作者说的,一种恶运循环,越变革越糟糕,越糟糕越变革,是因为你从一开始,你对这个事情的判断,你的心智模式错了,他从来不会去想,这个心智模式是什么?就像刚才你提到的张德芬这本书里面举到的一个例子,比如说,一个警察局长,在查纵火犯,怎么也查不出来,原因是什么?因为这个警察局长自己就是纵火犯,我们有时候面临的问题常常是由于我们自己的思维模式本身造成的,你还是用同样的思维模式去要解决这个问题,是不可能的,爱因斯坦说,一个问题不可能通过导致这个问题的思维模式本身来解决。
梁冬:呵呵,你说的这个事情让我想起一个很有趣的故事,我有一个朋友呢,搞广告公司的,终于在北京找了一个四合院,弄的特别漂亮,公司谁都不让住的,唯有一个给公司做饭的阿姨,因为她早上要打扫卫生啊什么的,就住在这个四合院里。这个阿姨很生气,她说,我们在农村本来就住平房,到你们这儿,还住平房,大家疯掉了。本来一个四合院在一个公司里面是很舒服,很漂亮,还挺贵的,这是什么呢?就是她的心智模式,她的幸福感是来自她曾经所建立的我要住楼房那样的幸福感。所以,当她重新住在一个非常舒服的而且很贵的,如果算下来的话,你在三环以内有个四合院住在里面的话,你要多少钱?但是这个阿姨并不幸福。
吴伯凡:这就是农村人的心智模式和城市人的心智模式发生了冲突了。
梁冬:这挺遗憾的。但是呢,我觉得它是一个很好的比喻,刚才伯凡讲了大一圈呢,以我的理解,其实就是说明,很多时候我们在面对企业的困境的时候,在挣扎之前或者是挣扎的时候,是不是应该问一个问题?我们除了做这个事情对不对以外,是我们想这个事情本身是不是有问题?
吴伯凡:而且,想这个问题本身它背后还有一种限制性的东西,制约性的东西,这个根子要不挖出来的话,你怎么变都最终万变不离其宗,就是爱因斯坦说的,永远在做同一件事情,却一直希望不同的结果。这里头呢就有点像弗洛伊德讲的这个人的三重结构,本我、自我,超我。
梁冬:关于本我、自我、超我,请稍事休息一下回来之后继续和大家学习研究。
片花:为什么有些人总会频繁的跳槽或离婚,为什么人总会把失败归罪于外部环境?受困于心智模式的犯人为什么会导致互殴?被套牢的心智模式又有怎样的危害?又如何为自己的心智模式解套?欢迎收听《冬吴相对论》。本期话题--解套未知的自己。
梁冬:坐着打通经济生活任督二脉,大家好,欢迎大家回来《冬吴相对论》。依然是梁冬和吴伯凡和大家一起来分享这个话题啊。刚才我们聊到了一个有趣的观点,就是说,很多的企业在做变革的时候,老是在做变革,总是反复陷入同样的一个僵局里面。
吴伯凡:它不停的在挣扎;不停的在反抗;不停的在改变,但是,劳而无功。为什么会这样?我们的观点是他的内心已经被套牢了,被某种东西给套牢了,所以它不管怎么动,最后还是被套牢。
梁冬:其实关于被套牢这个问题呢,我们今天可不可以稍微扯开一点,伯凡啊,就不要讲企业,管理这样大的事情,咱们也没有多大的企业可以管,讲讲个人的问题。我发现,现在不幸福的人很多,很苦恼,很多人呢都觉得自己活在一个自己冲不出去的圈子里,不管是什么?具体什么圈子不重要。有些人呢,总想跳槽,但是呢永远跳不出去,有些人呢,老想有一天呢可以……
吴伯凡:还有一种,就不停的跳槽,因为觉得别人和他做对,跳到另外一个公司,发现这个公司人还是跟他做对,离一次婚是因为不满意,再结婚再离婚,永远,习惯性跳槽,习惯性离婚……
梁冬:对,对,对,那伯凡,以你的观察啊,如何能够获得这种解脱呢?
吴伯凡:那你就要顺藤摸瓜,就刚才我们举的那个例子,你要知道你所处在这个环境,这个系统是什么?当你不知道的时候,你就站在水底下不停的游,最后的结果只能是这种挣扎着。这就是涉及到我们刚才已经提到的弗洛伊德说的对于人的自我的三个层次,本我、自我、超我。弗洛伊德呢,把它做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在张德芬的那本书里头,她也用了这个比喻,一辆马车,它是由一匹马、一个马车夫、一个客人组成的,这就相当于本我、自我、超我,这马呢,它老以为这个马车是由它决定的,它就在不停的走,它觉得没有它这个车就不能动啊,事实上,这个马车走到哪里,不是由它决定的,是由谁决定的?由马车夫决定的,聪明一点的马它是知道的,但是不聪明的马还是以为自己有这个……
梁冬:自由意志的。
吴伯凡:自由意志的,就生而自由,但它没有意识到自己无时不在枷锁当中。
梁冬:哈哈,在这儿呢,这句话。
吴伯凡:其实呢,马车夫决定这个马车到哪儿的最终的原因还不是马车夫,是那个客人,客人说要到哪儿,他告诉马车夫,马车夫来操作了这个马。所以呢,我们有时候,你觉得你自己很自由,你在挣扎,痛苦,所谓痛苦、什么苦恼啊,就有点像一匹比较愚蠢的马,老以为自己可以主宰自己的命运,而不知道真正决定自己命运的是隐藏在自己内心的一种东西,就像马它不知道背后还有马车夫和客人。
梁冬:那本我、自我和超我到底是什么东西呢?本我、自我和超我和马、车夫以及客人之间是如何逐一对应关系的呢?
吴伯凡:你刚才讲到说,有人爱生病,生活当中总有一类人,什么病流行他就得什么病,原因是什么呢?就是你刚才讲到的,也许是这个人在童年的时候,他由于某种经历,他因为生病而得到某种关爱,他不生病的时候,被人忽视,弗洛伊德讲了一个很典型的例子,一般的是,一个家庭里头,当第二个小孩出生的时候,第一个小孩一定会在这个小孩出生不久他会生病,原因是什么?因为只有生病,才能够赢得关注。很多人呢,作为一种潜在的需求,一种潜在的愿望,藏在内心啦,他就形成了这样一种他自己都意识不到的观念,就是我只有生病,我才可能获得别人的关注,我才可能得到更多的同情,照顾等等,而且他一旦形成这样一种潜在的愿望,这种愿望它像一颗种子一样的,它是会在里头逐渐的发芽长大的,形成一种你看不见的力量,汉语当中把这种潜藏于人的内心,暗中支配人的行为方式的一种力量,就叫做瘾,就是瘾君子的瘾。这种东西呢,理智上他会趋使你去做一种选择,你的意识当中呢,是非常明确知道这样干是不行的,是违反理性法则的,但是他一定要去做,你如果抽烟抽久了,你又肯定知道,吸烟有害健康,这谁都知道,但你肯定会吸烟。就我们内心当中啊,有很多这样的看不见的,在暗中支配我们的那种力量,我们把它叫做瘾头。
梁冬:所以,伯凡,你刚才讲到,这个所谓的解套这个话题,我们可不可以这样理解,就是说其实,表面上我们会被生活中的某种东西困住,很多人都说,抱怨婚姻有问题,老板有问题,公司有问题,或者说行业有问题……
吴伯凡:归罪于外。
梁冬:但实际上呢,这个套并不在外面……
吴伯凡:在里头。
梁冬:其实真正的套在里面,对吧?
吴伯凡:就像趋使那个马车往哪走的不是那匹马,而是那个客人。
梁冬:或者我们这样理解,就是说,真正套住你的并不是那个缰绳,而是后面那一个客人。
吴伯凡:这样说呢,便于理解,同时也引起一个歧义,我们说一个人,一个组织被套牢,它实际上是被他内在的心智模式,一种像毒瘾一样的东西把你给牵制住了,它时刻在操纵你,但你自己不知道,你的行为选择里头,当你染上烟瘾的时候,明明知道,抽烟不利于健康,但是你肯定要抽,我们的很多的选择,在所有的选择当中,往往选择那个最糟糕的,是因为我们背后的像毒瘾一样的那个套,把你给套住了,如果你不追溯那个东西的话,你不停的在用归罪于外的思维方式,去解套,你可以跳槽,你可以离婚,你可以出国,你可以干很多这种解套的事情,但是你发现你根本就没有解套,你还是被套了。
梁冬:其实呢,说一千道一万,今天我们讲的问题就是说,很多人对自己的生活不如意,很多公司对它现在的市场状况不如意,往往在看到那些直接的原因或者外部的原因。
吴伯凡:尤其是比如说,现在经济危机,很多公司就会把现在的这些状况啊,都归因于是整体环境不好。
梁冬:宏观经济不好。
吴伯凡:啊,掩盖了一个基本的事实,就你的问题,你出的问题,你真正的问题在哪里?说到这里呢,有一个说法叫受害者心态,所谓受害者心态,实际上是一种归罪于外的心态,就是,你总是觉得你周围总是白痴当道,草包横行,自己如何怀才不遇,总是郁郁不得志。当你这样说的时候,问题一定存在,就是我们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这个可恨之处往往他自身是意识不到的,卡耐基曾经说过,人是永远不会自认有错的。他去调查辛辛纳提的这个监狱,就是美国关重刑犯的监狱,全都是死刑犯,重刑犯,他们最后留下的那些各种独白,没有一个认为是自己的问题,总是把自己的犯罪归因于社会的原因,朋友的原因,同事的原因,家庭的原因。人总有一种归罪于外的这种心态。而不去想一想,在自己的内心,有一个像魔障一样的东西,内在的魔障,像一个监狱,自己给自己设定的内心的监狱,把你关起来了。
梁冬:我可不可以这样去理解这个事情,伯凡,比如说,很多人抱怨,自己掉入了一种所谓婚姻的陷阱,很多男青年都有,有很多女青年呢就抱怨老公不够理解她,或者呢,很多员工抱怨老板呢不够尊重他,有很多的企业呢,抱怨客户不懂他的产品有多好,这些实际上在抱怨的时候呢,他产生了某种的假象,似乎我是一个受害者,我把所有的这些问题归罪于别人,这样的话呢我获得暂时的片刻的安宁,我是没有错的,我只是需要博取同情就可以了。但是,这样的一种心智,恰好是我们不能获得解脱的主要原因。
吴伯凡:这就是你的毒瘾,这个毒瘾,比如说,你小时候有一种公正期待,被关怀的期待,每个人都有,但是,如果你过分的依赖于这种状态的话,会逐渐逐渐你就染上对于某种事物的独特的癖好和偏好,这种偏好实际上是很误大事的,理智上,是觉得这个东西是不对的,是有害的,但是你拒绝不了。你去除不了,这就是相当于一个毒瘾的东西,比如说,受害者心态,它实际上呢,是在童年、在幼年培养了一种希望被别人不断地关注,被别人不断地安慰,这样一种癖好。这种癖好呢,就像我们以前讲过的意识雷达一样,他的头脑当中置入了这样一种雷达的话,他就能很容易发现各种各样的不公平的事情,因为他对公正有一种癖好的时候,他就对不公正就有一种敏感。本来这种事就不存在所谓公正不公正的,或者别人偶而说一句话都并不包含敌意的,他都能感受到某种敌意。这是他自己的意识雷达侦探到的,这里头就有个映射游戏,就是说,你接收到这个信息的时候,你就会做出反应,别人没有敌意的时候,你感受到敌意,那么你做出的行为你就是敌意了,这是明确的,别人是不明确的,但是你做出的反应是敌意的话,别人能够接收到,接收到以后这就会形成一种恶性的循环,最后他就是梦想成真了。有一个例子,就是说国外的警察,抓了两个嫌疑犯的时候,他们呢又不敢打这两个人,他们就用手铐呢就把这两个人,各铐一只胳膊,然后让他们互相打,刚开始的时候,你打我一下,我打你一下,大家还形成一种默契,我不打疼你,你不打疼我,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你总能感觉到,他打我这一下,比我刚才打他的那一下要重,当你有这种意念的时候,你的手肯定要重起来,你一重就反馈到他的身上,他怎么会打我这么重?我就会打他重一点,最后的结果一定是这两个人鼻青脸肿,这是一种映射游戏。如果是两个人形成一种默契,消除这样一种心智模式,会事先达成一种沟通说,呆会儿我要打你的话,如果重了的话,我不是有意的,或者说,他不这么说,当别人打他的时候,觉得打重了,他有意的把他打轻一点,这个游戏就玩不起来。但是我们生活当中就很多就总觉得,他对我是敌意的,就这样一种心智模式就一定会打起来。这个游戏就这样玩下去。
梁冬:这个事情于是就能解决很多企业界人士的困扰,比如说,有些人其实在骨子里呢,总是希望能够超越别人,或者说总是希望能够在气势上凌驾于别人,但是他呢,又是一个下属,他会无意识的用一种凌驾于别人的姿态,对待所有人,包括他的老板,于是就形成了所谓的正向反应回馈机制了,他这一次对老板有一种嚣张的气势,那老板就会说,你这个人是我手下,你还那么嚣张,我就要打压你,他又反过来说,我都已经是你下属了,你还这样打压我,我该要反抗,于是,这种人呢到每一个单位,都是被领导打压的,所以说,你看到那些总在不同的单位里面被领导打压的人呢,你其实不仅仅要同情他,更要帮他去分析,他内心的心智模式是不是出现了问题,这就是关于解套的问题了。他要想说,从下一次的这个岗位上再也不被领导打压,他千万要做的第一件事情是思考,他是不是发出了善意的、好的这样的一种信息,形成另外一种回馈机制,他如果不能够从自己内心去解决这个问题的话,那这一类的人的命运会一次又一次的重复。
吴伯凡:他的命运就被套牢了。永远无法解套。
梁冬:所以我们今天这个话题讲到这里,就开始总结了,就是说,无论是一个企业的命运也好,一个人的命运也好,甚至是一个国家的命运也好,我们要不断地去很审慎冷静地思考,是什么让我们一次又一次的踏入到类似的命运当中。如果你不能从自身的个性里面,或者最根本的动机或者欲望里面去洞察到这样一个本质的原因的话,那么我们会一次又一次的犯下生命中的同样的错误,这就是西方谚语里面讲的,如果一个人是第一次出轨,那么他是不小心,他第二次出轨,那他是有情可原的话,第三次第四次你都可以预见他永远会出轨。巴菲特在讲到投资的时候,他也这样说的,他说,如果一个人第一次不诚实,第二次不诚实,我几乎不能指望他以后会诚实,因为他的心智模式就是不诚实的。
吴伯凡:有一个哲学家说的,只有从未偷情的女人,没有只偷过一次情的女人。
梁冬:太深刻了!伯凡。好了,感谢大家收听今天的《冬吴相对论》。你是否能够意识到什么东西成为你的那一个魔障,你的那个心智模式,如果你对现在生活不满的话,请做的第一件事情是,停下来,从自己的内心解套,去看看什么原因导致了真正的你一次又一次地犯下了你现在觉得不舒服的境况。好了,下一期我们同一时间再见。
返回列表 百拇医药 杜义华 2012-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