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吴相对论】第348期:大数据(下)
片花一:在信息充分共享的大数据时代有个性为什么越来越难?什么是磨光理论?基于大数据的现代商业越来越了解顾客的个性化需求,但为什么这种迅速挖掘每种个性并将其反馈给大众的过程也就是消灭个性的过程?什么是互联网的米兰达宣言?聪明和智慧有什么区别?智者为什么大多具有大数据时代的思考模式?欢迎收听冬吴相对论,本期话题 --《大数据(下)》
片花二:大数据在本质上为什么不是一种技术而是一种思维方式?为什么说在大数据时代人们貌似可以自由选择,但其实追求个性的思想已经被预示着大众化了?大数据为什么是一种像石油、煤炭一样重要的新资源?云计算会怎样延伸人类大脑的功能?什么是邓巴数?大数据时代人类的社交能力和石器时代相比为什么并没有提升?欢迎继续收听冬吴相对论,本期话题--《大数据(下)》
下载【冬吴相对论】第348期:大数据(下).mp3 。
播出时间:经济之声2013/03/3111:30-12:00
主讲人:吴伯凡 主 持 人:梁 冬
梁冬:坐着打通经济生活任督二脉,大家好!欢迎收听《冬吴相对论》。我是梁冬,对面依然是《21世纪商业评论》的发行人吴伯凡,伯凡你好!
吴伯凡:大家好!
梁冬:较早之前,我们谈到这个话题说“大数据时代”,说大数据时代应用到了所有行业,医疗行业、金融行业、通信领域。以前互联网人明白的那点事儿,现在全世界人都明白了。这个事情,它引发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我想跟您分享一下。就是说,现在所谓的叫“我的地盘听我的”,都是个性化。但是我发现,其实人们越来越不个性化。我有个朋友,他以前经常从广东到北京来,他跟我说他发现了一个现象,以前他在广东读中山大学EMBA的时候,有一群乡镇企业家朋友,那些人在几年前,根本都不讨论国家大事。结果有了微博之后,每个人都好像人大代表一样,讨论的污染、环境等等所有这些问题。反正人大代表在人大会议上讨论的问题,连乡镇企业家也在讨论了。他说,他觉得这是一个征兆,这个征兆就是说,所有人都变得越来越口味趋同化。
吴伯凡:由于充分的共享,导致我们一方面信息平等,同时又追求自由。自由就意味着个性,但是那个个性有时候就成问题了。当平等的时候,这个个性就变得很难了。我们以前讲过“磨光理论”,就是说:信息的有效性,在好多时候,它不是充分的共享,恰恰是不被共享的时候,他才是有用的。堵车高峰的时候,你知道某个胡同是可以走的话,只有在少数人知道的情况下,你这个信息才是有用的。如果是全北京市都知道那条胡同到六点钟的时候不堵车,那完了,那一定是……
梁冬:这个事情很快就会知道的,因为现在大家都用上导航系统了。现在导航系统还没有建立起那种指导性,比如说跟那个交通的闭塞和这个可选择道路之间,是吧?它如果一旦建立起一个更好的回馈效应,就像谷歌这样的搜索引擎公司,他们为什么要做这种导航系统呢?其实他们更多的是以后要把这个数据全部充分共享。
吴伯凡:充分共享了以后他就会导致一个什么问题呢?就是我们说过“问题守恒定律”。当你要解决问题的时候,解决问题的方法,又造成新的问题。
梁冬:最后大家都一样。
吴伯凡:最后大家都一样。除非充分的预见到,你解决这个问题,本身又带来什么问题的时候,你再来对它重新进行一个预测和一个调配,你才可能是有效的。这也就是说大数据、大分享之后,它意味着到底是你能否达到个性化。我注意到这本书《大数据时代》这个译者之一周涛先生,我以前看过他写的一本书,也是跟人合著的叫《个性化商业的未来》。他认为商业的未来就是个性化。原因就是,商业越来越基于这种大数据的分析,导致商家越来越懂你,越来越知道你的个性化需求,精准地向你推送这样的信息,让你去消费,这是他的一个结论。但是我觉得这只是完成了前半段。
梁冬:对。
吴伯凡:后半段就是……
梁冬:他没有预测到,这个个性化的人,也在接受和反馈的过程当中,变成了一个面目模糊的人。
吴伯凡:你想想,有时候经常看见哪儿什么一个大型的明星荟萃的一个地方,出现那种撞衫的现象。你想想,每一个明星那个时候,都是抱着一个衣服不惊人死不休的那种态度,要完全的个性化,结果有时候很尴尬的,当你充分的个性化的时候,发现原来又有好几个人跟你穿的一模一样。这就是一个悖论。有时候封闭状态下,信息在不被共享的情况下,它可能导致个性。充分开放的时候,反而是没有个性。比如说我们现在在互联网上,你可以订制各种各样的信息,你可以形成以你为中心的个人化的信息部落,微博其实就是这样的嘛!当你看到一条异质化的信息的时候,你不愿意看到的,第一反应是什么?拉黑。如果第二天再出现一个这样的,你又把他拉黑,最后的情况就是说,围绕着你的每天给你提供信息的人……
梁冬:是你都认同的。
吴伯凡:都是你认同的,都是跟你差不多的。表面上,你好像是可以自由选择的,其实你根本没有什么自由的。
梁冬:这就是佛教里面讲的“相由心生”,就是外界你看到这个世界的这个相,是由你内在的价值观判断决定的。相是心生出的,所以我觉得,现在我们越来越多的人,会发现说,哎!我以前看微博觉得大家都挺认同我的,结果你出来个什么事的时候,骂你的人突然出现了。因为这些人以前本来骂你的时候,你根本没看见,你知道吗?所以越来越多的人会活到了一个自以为是的洞穴里面。而另外一方面,我们的趣味,又被越来越多的大号所影响。比如说微博还好一点,很快微信,你知道微信这个事情最可怕的就是,它每天推4条新闻,全中国人民都看着这同样的4条新闻,你新闻联播还有几十条,是吧?只有4条新闻,它的影响力有多大。
吴伯凡:对,谁规定的说一个人只能看4条新闻?
梁冬:但是,腾讯规定的,是吧?
吴伯凡:腾讯不规定,你也会规定的。自己选择来选择去,最后就是一个自我循环式、自我强化式的单环学习,就是不停的强化你原有的东西。真正的学习它应该是双环的,就是它不断的从你现有这个的圈圈里头,出轨到另外一个圈圈里头,再出轨到另外一个圈圈里头。这你的事业才能够打开,你才可能颠覆你以前的那些预设,就是妨碍你能够作出更明智判的那些心智模式。
梁冬:这个事情有一个很好的比喻,有一天我在唱卡拉OK的时候,有个老师给我作了个演示,他说当你把你的话筒,对着那个音箱的时候,这个喇叭出来的声音就去到话筒了。话筒因为它又接着音箱的,又回到喇叭,喇叭又去到这个话筒,于是很快就形成“叽”的一声,很尖的尖叫,就不会有声音了,它这个东西叫“阵叫效应”。实际上来说,我们每一天在强化我们所选取的咨询,那个咨询反复强化了我们这个意识。于是,最后我们变成了一个非常狭隘的人,这个狭隘的人,还自以为自己是自由的。
吴伯凡:对,前面我们讲过李安,有个采访我看了印象很深。李安的弟弟叫李岗,当被问到说,“你最佩服你哥哥的是什么?”,他也没有佩服他哥哥能拿多少个奥斯卡,拿多少个金熊什么的,他说我最佩服我哥哥的就是,“他从来没有说过别人的坏话”。我当看到他这个回答的时候,我有点反应不过来,但仔细一想,真的是,你能够做到这点,这个人真的是很不容易的。就不说别人的坏话,就是一种完全开放的心态。
梁冬:除了完全开放的心态,可能还是另外一种智慧,也许他早就意识到了,就是你说出来的每句话,最后都会被回响回来。这个东西,我们以前觉得很悬,“念念不忘,必有回响”。那你现在想想,你在互联网上就是这样的,你敢在互联网上说任何一个人的坏话,很快那个人会看到,然后他会回向给你。
吴伯凡:我说在互联网上也有一个米兰达宣言,网上的“米兰达宣言”,“米兰达宣言”就是,美国的警察,后来香港的警察也都是这样的,抓人的时候,都要说那一段话:你可以保持沉默,你说的每一句话,都将被作为呈堂证供,将会对你不利。在互联网上它真的是这样,就是“你可以保持沉默,你说的每一句话,都可能作为呈堂证供,将会对你不利”。这是另外一回事,当然也可以解释说,李安很少有人骂他,哪怕他的成就那么高,但是骂他的人很少,也许他修炼很深,他从来不说别人的坏话。但有一次,某个人用激烈的言辞骂他,这个人当年好像是差不多,就一般骂你的人,在很大程度上都是跟你有某种相似的地方。就是培根说的,“皇帝一般是不会受到嫉妒的,除非是他的兄弟”,是吧?
梁冬:哈哈!
吴伯凡:一般骂你的人,都是想得到你现有的东西。跟你一样,也朝着一个目标,但是你得到了,他没得到。
梁冬:而且距离还没太远。
吴伯凡:他觉得至少他认为跟你是一样的,所以就会拼命的骂你。很多时候,我们骂别人,其实是在骂自己嘛。恨铁不成钢,又不好意思骂自己,就开始骂别人,通过贬低别人,让自己感到一个平衡,感到心安。好像是他弟弟把骂他那篇文章给他看的时候,他就给出了一个习惯性的、含蓄的、淡淡的一笑,不反应。后来发现他一直是这样的,当听到别人用激烈的言辞骂他的时候,他都是很含蓄的,有一点歉意,又有一点淡然的那么一笑。
梁冬:稍事休息,马上继续回来,坐着打通经济生活任督二脉,《冬吴相对论》。
片花:在信息充分共享的大数据时代,有个性为什么越来越难?什么是“磨光理论”?基于大数据的现代商业,越来越了解顾客的个性化需求,但为什么这种迅速挖掘每种个性,并将其反馈给大众的过程,也就是消灭个性的过程?什么是互联网的“米兰达宣言”?聪明和智慧有什么区别?智者为什么大多具有大数据时代的思考模式?欢迎收听《冬吴相对论》,本期话题——“大数据”之下期。
梁冬:坐着打通经济生活任督二脉,大家好,欢迎收听《冬吴相对论》,我是梁冬,对面的依然是《21世纪商业评论发行人》,吴伯凡,老吴你好!
吴伯凡:大家好!
梁冬:较早之前我们提到一个话题,说大数据时代“念念不忘,必有回响”。然后引发到关于李安的讨论,老吴最近是李安迷。就讲到李安这个人非常的了不起,每次当别人批评他的时候,李安总是淡淡地含着歉意的一笑。那我的态度是这样的,我在想说一个厉害的人,或者一个高级的人,聪明的人,像李安这样的人。他一定是很容易发现别人的缺点的。因为你想,他能做到你想都想不到的事情,所以他一定能看到很多你的缺点。为什么他对于别人的缺点保持那样的从容?就是说他除了品格的因素之外,还有没有智慧的因素?我后来觉得佛陀之所以高级,或者伟大的人、聪明的人。我们把它扩展出来,他之所以高级的原因除了他品格好以外,一定他明白了一些东西令他可以呈现出这样的一种状态。
吴伯凡:我觉得智慧和聪明,它一个最大的区别就是:聪明往往是对直接的所谓的因果关系作反应。智慧往往是能根据不是直接的信息,他是一种非常隐性的,甚至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一些事情,他能够作出一个出乎意料的反应,这就是智慧。
梁冬:所以有句话说“智者直也”。就是说,智是对直接的东西进行反应的。“慧者会也”,会意的会,它只能(对)不可言传的东西进行了解的。
吴伯凡:对,一个智者,他多多少少他的思维方式有一种大数据的思维。你说一个大的战略家,他肯定不是根据大量的明显的分析、调查、报告这些数据,他就是感受到某种信息了,他自己作出了某种在别人看来是一种很跳跃的,一种很直觉的方式进行反映。所以生下来就可能是聪明的,但是智慧很难越过时间的这样一个界限,智慧在很多时候是时间的玫瑰。它是你的阅历、你的年龄这些累积起来、沉淀起来形成的一种判断能力和一种反应能力。我不是自夸,有一次我就跟我一个朋友,他在某公司做公关市场这一块,我就突然说,我说最近好像你们公司要有出大事,梁冬:摊上大事了。
吴伯凡:可能不久就会有一场特别大的很难办的一个危机公关。他说你这从何说起?我跟他关系很好,我说我真的没什么直接的证据,但是就是一种模糊的感觉。果然不到一个月,出一个大事。我后来分析,可能是有一些零零星星的信息,一次、两次汇总到我这儿来的时候,形成了某种我自己说不清楚的一种判断,一种预测。我相信在任何行业里做久了,你都会有这样一种判断。所以大数据它本质上它不是一种技术,它的的确确是一种技术,但是他背后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
梁冬:嗯。我们今天讨论的话题从大数据时代开始,又讲到另外一个话题,就是说,趋同性的问题。我们可以很迅速的发现,人们的话题被一些巨大的网络裹挟着。就是说,你现在在北京,你说俩人见面不讨论天气问题,那是不可能的。以前我们总是嘲笑两个伦敦人见面了之后讨论天气,“啊,今天的天气真好呀”,我们觉得那是很可笑的事情,后来就发现,北京人……
吴伯凡:我还专门看过一篇文章讲,为什么英国人爱讨论天气。是因为英国人对隐私的意识非常敏感,特别不愿意别人知道自己的隐私。那两个人交谈的时候,势必会透露一些东西。英国人还有一点,就是说,他一方面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的隐私,同时他也很不愿意知道别人的隐私。就是说,至少是他觉得这是一种很不体面的事情。我如果是无意当中获知了你的某种隐私信息的话,我自己都会觉得很不安。就像我们常说的,英国人有一个很匪夷所思的反应,比如在公共汽车上,一个人踩了另外一个人的脚,你马上会有一种本能的反应“对不起”。另外那个人也会说,“我也对不起”。I'm sorry to。
梁冬:I'm sorry three.
吴伯凡:这个原因是什么呢?因为我让你感到sorry了,我也感到很sorry。由于这样,英国人就要谈论跟个人最没关系的话题,但是又都充分共享的话题,那就是天气。现在是什么问题呢?你说的这个大家爱谈什么什么雾霾啊,又是什么什么哪儿的这个沙尘暴什么,这个很容易趋同的原因是因为我们充分的共享了。
梁冬:对,所以我就重点就是说这个大数据,挖掘之后它很快会形成某种共识,但是互联网时代又是没有秘密可言的。当一个人知道了一个大数据的真相的时候,很快大家都知道了,是吧?你知道,现在有一些公司也在做类似的事情,有些公司发现,它可以做一些相关性的研究。比如说你想买IBM的股票,它可以透过Twitter或者Facebook看到IBM的股票每一天的这个涨幅落幅的这个比例,和提前三天人们讨论它的时候是偏向于正向还是负向?这一些的这种建立相关性。也许他们没有直接的因果律,但是它可以带来某种的趋势。但是,如果这个信息变成所有人都可以订阅的东西的时候,你理解吗?那么它就不准了,因为它就会再一次反矫回来,影响到它的股价。
吴伯凡:嗯,对!过去说的北京四大俗嘛,后海泡吧什么的,本来后海泡吧是一个很……
梁冬:还挺高级的事儿。
吴伯凡:它起码不同于三里屯嘛!结果是很多人为了追求个性,不去三里屯,不去798,去那后海。
梁冬:结果这三个地方是同等程度的庸俗嘛。
吴伯凡:对对,而且是更庸俗。因为大家一起都获得了这个所谓个性化的信息的时候,好像……
梁冬: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一个人的粉丝数和他的庸俗程度应该成正比,就微博上。是吧?你有多俗你有多大众,你就有多少粉丝,因为你引发了多少量级的人的共鸣,数量越多一定就是越大众的,对吧?
吴伯凡:或者它是这样,就是说哪怕是你有个性的话,你必须要把你的个性收敛,你要对你的言论,对你的态度进行平均化处理。平均化处理的能力越高,最后你的粉丝数量就越多。
梁冬:嗯,这个事情也引发了我们对大V的重新的思考,因此我觉得说我的粉丝数比你多一定是一件很丢脸的事情。好了,稍事休息,马上继续回来。坐着打通经济生活任督二脉,《冬吴相对论》。
片花:大数据在本质上为什么不是一种技术而是一种思维方式?为什么说在大数据时代人们貌似可以自由选择,但其实追求个性的思想已经被预置的大众化了?大数据为什么是一种像石油、煤炭一样重要的新资源?云计算会怎样延伸人类大脑的功能?什么是邓巴数?大数据时代人类的社交能力和石器时代相比为什么并没有提升?欢迎继续收听《冬吴相对论》,本期话题——“大数据”之下期。
梁冬:坐着打通经济生活任督二脉,大家好!欢迎收听《冬吴相对论》,我是梁冬,对面依然是《21世纪商业评论》发行人吴伯凡。老吴,你好!
吴伯凡:大家好!
梁冬:我们较早之前讲到一个话题,就是在大数据时代由于每一个个性的东西都迅速的被比照、被汇总,然后被某种数据挖掘出来,从而又反馈给了大众。所以,反而个性变得越来越难。只要你进入这个系统之后,你会发现你其实只是众人当中的模糊的一个。那这背后实际上是什么?就是所谓的云计算所带来的一个结果。
吴伯凡:嗯。我为什么到这么晚才讲大数据呢?其实我们以前也提到过,后来想专门来讲一讲大数据.但是当我决定专门来讲讲大数据的时候,我就没有这个勇气了。因为都在讲,各种研讨会,各行各业,做投资的,实际操作公司的,都在讲这个话题,变成了一个就是很俗套的一个话题。我念一段话,《大数据时代》这个译者,他引用的一个叫苏珊•朗格的一个哲学家,是个女哲学家,她是这样说的,“某些观念有时会以惊人的力量给知识状况带来巨大的冲击,由于这些观念一下子解决许多问题,所以它们似乎将有希望解决所有基本问题,澄清所有不明了的疑点,每个人都想迅速地抓住它们,作为进入某种新实证科学的法宝,作为可以用来建构一个综合分析体系的概念轴心,这种宏大概念突然流行起来,一时间把几乎所有的东西都挤到了一边。”
梁冬:这话听起来复杂,我把它理解的话,就是说由于大家都突然明白点事之后,你以为你明白的能解决世界上所有的问题,于是你就把你以为掌握的这个东西变成普遍真理,结果你把那一些其实还有价值的东西都挤到旁边去了,而你那个所谓手中掌握的那个普遍真理,也其实不再成为真理。
吴伯凡:对,大数据成为一个普遍话题的时候,它就会变成越来越空洞,你知道吧?就是几乎所有的人都在谈论这个东西的时候,一定会把这个概念谈到无所不包,无所不能,大家后来清醒过来的时候,发现并不是这样的,它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再一下子又反而形成了一种意想不到的对这种新的时尚的一种厌恶、抵触。所以很多很好的概念,很好的思想,它最后被污染、被磨损、被庸俗化,都免不了成为它的命运。
梁冬:在每一年春晚上用到的网络用语,都变成是很可怕的一个用语。对呀,当你在春晚上都听到给力的时候,你还敢说给力吗?
吴伯凡:对。那些相对比较迟钝的人将经历两次害羞,第一次是因为自己不知道这个词、这个概念而害羞;第二次是他就赶紧去追赶这个潮流,开始使用这个东西的时候,发现人家都不用这个了,你又感到很害羞。
梁冬:你刚才讲到这个话题,就是人们迅速的,比以前更快的成为了某一些新鲜事情的拥有者,然后迅速的这个东西被抛弃,然后我们就被空荡荡的甩在那里,这就是当今社会的一种一波又一波的状态。
吴伯凡:对,就是我们说大数据,一个直接的判断就大数据由于它比我们自己更了解自己,它能比我们更知道我们的需求,那么就意味着在大数据时代,我们将变得越来越个性化,这是一个判断。还有一个判断就是在大数据时代,由于这个数据可以充分的共享,我们好像是可以自由地去选择我们所要追求的东西,殊不知我们所追求的个性已经事先被大众化了。所以最后的结果是,当你在追求你的个性的时候,你已经是没有什么个性了。这是一个悖论,因为你在追求你的个性的时候,你事先已经被预置了,你的思想、你的模式被预置了。我们说到大数据,其实背后它有一个东西,就我们以前也讲过,就是云计算。你发现最近大家不怎么讲云计算了,都讲大数据,其实一回事。大数据相当于可能性,云计算它能够把这个可能性变成一个现实,或者说大数据它是像地底下的石油。现在由于每个人消费数据的时候同时也在生产数据,而且是从有意生产数据到无意生产数据,最重要的是由于我们这些数据可以充分的共享,使得我们自己作为一个元素迅速地去化合,去产生各种各样的其他的东西,所以使得这个数据繁殖的力量变得越来越大,呈几何级数增长的时候,地球上出现了一种跟石油,跟煤炭一样的新的资源。石油、煤炭在人类还没有挖掘开采它们……
梁冬:转化为能量的时候。
吴伯凡:能量的时候,它已经在那儿了,但是由于我们没有这个能力,所以它就跟不存在一样。只有当后来我们能够把它开采出来,进行各种各样的提炼、加工、分解,最后能做成各种各样的产品,这个时候石油时代、煤炭时代它才来临。大数据时代背后就是云计算,就这个云计算它是一种计算能力,就是一种独立于个体,独立于终端的,超强的计算能力。
梁冬:我们称之为叫“人类共同的大脑”。
吴伯凡:对,刚开始的时候我们是用我们桌面计算机,非联网的计算机来外包我们大脑的某些功能。我们的记性不好,我们把它存储在电脑里头,我们写字慢,用电脑打字它快。就是外包了很多人脑的功能,但是这个外包能力跟后面的联网的计算机相比是很弱的。
梁冬:过去只是电脑联网。
吴伯凡:电脑与电脑之间的联网,现在不是,现在是电脑本身既是个终端它也是个计算中心,对我们个人来说。现在就是所谓云计算就是说,我们家里头的水井我们不要了,我们用自来水厂的水,我们只需要拧开水龙头就可以用这个水了。我们电也是这样的,我们用电,我们不用自己在家里头有个发电机,通过这个电网我们只要打开开关就可以了。云计算这种巨大的计算能力和存储能力,使得大数据时代真正成为可能。说到大数据也好,云计算也好,它的的确确用麦克罗汉的话说是我们的延伸,人的延伸。就我们的大脑不断地在被延伸,延伸成桌面的计算机,网络的计算机,现在变成云计算大数据。我们说脑海,为什么叫脑海?我一想这么小的一个怎么是海呢?现在就可以叫海了,海量数据啊!这个真正的脑海成为我们随时可以调用的资源库,这个好像是人类一下子就碰撞了,因为我们都可以共享这个大脑,任何人都可以通过一个终端,让这个大脑为你服务。这表面上我们的能力是提高了无数倍,这真的是无数倍,你想想这个存储,我的第一台电脑,你知道那硬盘是40M,后来花了好多钱换成了60M,当后来发现有一个G的电脑的时候,我看到别人用那个电脑的时候,简直是羡慕的不得了。现在你想想这个G已经被T所代替,1024G等于1T,1024T又叫1P,对!现在还有一Ze,比它更高了,你想在短短的20年里头我都经历了从60M到60G,可能马上就要60T的这样一个状态,是不是意味着一下子我就聪明了几万倍呢?其实不是这样的。最近我看到有一篇文章讲的是“邓巴数”,就是有个叫邓巴的人,他提出了一个类似于定律的一种说法,就是无论你在网上在你的Facebook啊,你在什么QQ啊,微信上,有多少好友,你的粉丝数有多少,但人类的智力许你拥有稳定社交网络的人数最多是150人,最亲密的仅7人而已,这是著名的“邓巴数理论”。文明越来越高,而人类的社交能力和石器时代并没有两样,为什么呢?因为在石器时代,你的死党级的,你的最亲密的朋友是7个人,现在你超不过。
梁冬:所以,连金庸写的韦小宝也才7个老婆嘛。在大数据时代里面我们必须要知道当技术使我们的身体无限的延伸,我们的手被延伸,眼睛被延伸,耳朵被延伸,甚至大脑被延伸到云端的时候,我们要知道其实在我们的终端,我们的大脑的认知里面我们只能容下7个人。所以你要问,当你每加一个朋友的时候,你要把哪一个朋友从你的心智模式里面悄悄的边缘化,这的确是一个蛮有趣的话题。好了,感谢大家收听今天的《冬吴相对论》,我们下一期同一时间再见!
返回列表 百拇医药 杜义华 2012-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