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吴相对论】第353期:抢滩小屏幕(上)
片花一:从PC时代到移动时代,互联网产生了怎样的变化?少就是多,为什么会成为移动时代的金律?在移动时代,电子商业将迎来哪些挑战和机遇?什么是品牌盒子?为什么说PC时代互联网生意是流量生意,而移动时代则是产品生意?欢迎收听冬吴相对论,本期话题 --《抢滩小屏幕(上)》
片花二: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在未来三至五年,中国网民将激增至9亿人,面对如此庞大的移动互联网用户,互联网企业应该做出哪些调整?为什么说在移动时代,互联网企业面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为什么说在移动时代,互联网产品的品牌变得格外重要?欢迎继续收听冬吴相对论,本期话题--《抢滩小屏幕(上)》
下载【冬吴相对论】第353期:抢滩小屏幕(上).mp3 。
播出时间:经济之声 2013/05/04 11:30-12:00
主 讲 人:王珂 主 持人:梁 冬
梁冬:坐着打通经济生活任督二脉,大家好,欢迎收听《冬吴相对论》。我是梁冬,对面的居然今天不是《21世纪商业评论》发行人吴伯凡。这个人叫王珂。原因呢是因为吴伯凡呢,自己跑去休假去了,所以我今天请来我的好朋友,做移动互联网购物的王珂。王珂你好。
王珂:大家好,我是王珂。
梁冬:哎,对。王珂,是最近我一阵关注的一个做移动互联网的朋友。因为呢,在他身上,我突然意识到,哪怕你曾经是个IT人,做过PC,其实也已经成为一个经典人士。所谓的经典人士,就是对于新鲜人士来说,你的很多经验不但成为了一个没有用的东西,甚至可能成为一个反向的东西。王珂,我想问你个问题啊,站在一个做移动互联网的角色来看,你认为传统的做PC的互联网的人,他们有什么观念,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其实是需要调整的,否则的话很危险。
王珂:我以前也做PC。我觉得说,所有新的平台诞生的时候,都肯定跟原有的平台有比较大的差异。所以最重要的问题是,我们得找到新的平台它最重要的优点.比如像智能手机屏幕非常小,有些人可能理解它是一个缺点,那其实这只是个特征。就是说,屏幕小会便携,但不能展现像PC一样那样满屏的内容。所以,屏幕小即有便携的优点,同时也有一些限制,所以在移动互联网上,“少就是多”,可能变成了一条金律。我统计过,好像新浪以前的首页大概有一千多个链接,你在手机上不可能这样去展现,用户既看不清楚,也不方便操作。所以,在手机上,可能“少就是多”;第二呢,就是说,每个人的需求又是多种多样的,怎么让它变得更少同时还是用户需要呢?互联网上有成上万亿的这种信息,但是到每个人手机上,他只想看十条,怎么让每个人看到自己最感兴趣的那十条信息,这可能是移动互联网最大的思维方式的不同。
梁冬:所以,从你们的角度上来说,你们要不断地去想,怎么根据移动互联网来作出一些相应的调整,就是你们后台计算方法其实是不太一样的吧。
王珂:其实就是在互联网上个性化这件事情显得不是那么的重要。
梁冬:为什么?
王珂:因为,PC上,屏幕大啊。所以你可能一页页地往下翻,总可以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但是在手机上,因为屏幕小,所以,比如说,如果我们在网上买东西,在PC上翻个50页、100页、200页,也还是可以做到的。但是手机上,比如你像翻个50页可能手机就没电了,所以在手机上可能这件事情变得特别重要。
梁冬:OK。好了,这个事情很有趣了。因为我知道你是做移动购物的这个购物研究的。
王珂:口袋购物。
梁冬:口袋购物,本来我不想提这个名字,但是你既然已经提了,没关系。啊,那我想问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就是你们发现这个事情的商业机会有多大?
王珂:我看了一下2011年3月的时候,淘宝的数据魔方里面的一个数据,上面有显示淘宝一天能卖1000个PC,3000台笔记本电脑,每天啊。
梁冬:这整个淘宝的?
王珂:对,全淘宝。然后,5000个iPad和43000部智能手机。PC比前一年下降了5%,笔记本电脑下降了19%,iPad涨了150%,智能手机在已经是PC和笔记本10倍的基础上还涨了36%。所以就是你可以想象,7年以后,现在的电脑都淘汰了,新的电脑也没卖出去多少台,所以未来的5年、10年全部会是智能手机和Pad的天下。互联网发生于PC的时代,那我觉得它不需要依托PC而存在,PC只是一种展现和呈现互联网的一种设备。PC曾经试图努力超过电视,成为全球渗透率最高的设备,其实一直都没有成功,但是手机用了不到十年的时间,就干成了。我觉得移动互联网在三五年内,会让中国9亿人通过智能手机上网买东西。我看了好像去年中国所有的在线上购物过的用户,去重也就1.3亿,所以还有7.7亿的巨大的新增市场。我想这对于所有的公司来说都是一个公平的机会,可以在同一起跑线上去为这个巨大的增量市场而去努力。
梁冬:现在的问题就来了,以前还有很多人呢,在淘宝上开店,各种小卖家,天天各种“亲”,各种“给个好评”,好不容易从几个钻赚到几个冠,这种人,他们在面对,移动互联网的这种时代的时候,他们应该作什么样的调整呢?
王珂:对于中小卖家来说,可能有特色变得比较流行,因为在这个社交网络的时代,有特色的好的产品,是能够口碑传播的。其实我觉得最重要的问题是这样的,就是说互联网的最佳模型应该是大量供给和大量需求的高效率匹配,比如说互联网上有海量的卖家,他们提供丰富多样的商品选择,其实我们每个人穿衣打扮啊,想买的东西各不相同千奇百怪。我觉得在流量分配的机制上,可能还可以做得更好,在移动互联网的基础上。怎么样能够在满足用户多种多样的这种需求的同时,给每一个中小卖家都多的更精准的流量。我觉得在PC上,我们遇到的最大的问题是这样的,就是我看了一下数据,大概我们一个季度之内,所有的消费者会搜索的关键词,聚合起来就七八千个。
梁冬:不管是在哪里,在淘宝或者在京东或者在哪里,全世界各个地方?
王珂:国外我不知道,大概国内的。我们会搜索风衣,但不会搜索英伦长款立领驼色双排扣的风衣。对吧?所以这就很有意思,假如一个屋子有二十个人,每个人喜欢的风衣各不相同,但是我们打开搜索引擎的结果一看,咦,都是一样的二十个东西,翻一百页,都是那两百个,所以可能互联网上有一百万款风衣,一亿人上去,如果只搜风衣,五十页大家都看到同样的一千件,可能有九百九十九万九千件衣服压根没有机会向你展示过,所以我觉得在导航的模型上是有机会去改进的。因为以前搜索引擎研究的问题是相关性和时效性,所谓相关性呢,就是说比如说找韩寒,才能找到韩寒相关的内容。时效性呢就是说比如韩寒和疯子正在吵架,我们每天搜韩寒,他展示不一样的,最新吵架的这个进展。但他不研究你搜风衣怎么看到你喜欢的风衣,我搜风衣怎么看到我喜欢的风衣。但是反而是在购物里面,最重要的一个问题,怎么在互联网上那一百万件风衣里面,找到我最想要看的那十件。在PC互联网上,可能大家还有足够的耐心,忍耐力,可以让你有机会翻两百页,但在手机上,用户根本就没有这个耐心,所以逼迫着你把这种我刚刚说的个性化的东西,可能变成一个成功的必要条件。
梁冬:这个问题就引发了一个很有趣的问题了,在移动互联网开始来临,所有的人都更倾向于在手机上进行购物的时候,你就会发现,有的事情在开始变化。买家在变化的时候,卖家可能也要发生变化。你如何重新构架你的网站,如何重新定位你的产品,如何在这样的一个生态下,展开你的新的营销,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一个课题。而且我觉得,技术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整个生态,大部分的时候,我们的商业并不是被我们的竞争对手透过改良而改善的,而是突然大潮来,另外一拨完全不干的人,他们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所以稍事休息,马上继续回来。坐着打通经济生活任督二脉,《冬吴相对论》。
片花:从PC时代到移动时代,互联网产生的怎样的变化?少就是多,为什么会成为移动时代的金律?在移动时代,电子商务将迎来哪些挑战和机遇?什么是品牌盒子?为什么说PC时代,互联网生意是流量生意,而移动时代则是产品生意?欢迎收听《冬吴相对论》,本期话题——移动化生存之上期。
梁冬:坐着打通经济生活任督二脉,大家好,欢迎收听《冬吴相对论》。由于吴伯凡呢去休假去了,所以呢我找来一个移动购物专家王珂和我们大家一起来聊一下,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很多有趣的话题。王珂呢是口袋购物的创始人。刚才我提到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啊,就是说随着越来越多的人透过手机而不是PC机去登录网页,去买东西的时候,那些可怜的天天“亲”的卖家,他们应该怎么规划自己的产品?规划自己的行销路径,才能够在这样一个时代存活下来,或者是利用这个机会活得更好呢?我很想听听你的建议。
王珂:去年全部最主要的这些网站,加起来去重之后1.3亿独立购买用户,这个未来如果有7.7亿的话,我觉得可能有一些东西是需要调整的。第一当然从产品的展示上来说,可能需要为小的屏幕去更加清晰地展现。现在的屏幕是针对21英寸,27英寸的大屏幕展现的,到手机上看不清楚这些字。第二从服务的角度来看,很多人其实是没有那些网银支付条件的。他们很习惯填个姓名地址,然后点货到付款。而比如说在淘宝上,只有不到百分之三的商家,支持货到付款。可能货到付款对于从来没有经历过网上购物的用户来说,可能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能够让大家比较容易地去尝试。
梁冬:就是现在中国在网上买东西的人只有一点几亿人,如果以后有八九亿人都在网上买东西的话,他可以买各种东西,不一定是实体的东西,它可能还没有重量的东西,那么他有可能刚开始在购物的时候就接触一种没有支付宝的过程。
王珂:对,支付的形态肯定会有很大的变革,其实十年前的用户是不敢在网上支付的,因为大家都不习惯什么是网上购物,你不知道你把钱寄给了谁,他会不会发货。支付宝在十年前的这种担保交易模式,你敢付我敢赔,对用户建设信心,敢尝试迈出第一步是很重要的。十年前为什么货到付款不流行?因为十年前货到付款大部分收现金,坏账率特别高,比如收到假币,或者钱丢了这种情况。货到付款成本占到交易成本至少大约百分之八以上,但现在大部分扛着pos机上门刷卡.这个交易成本已降到百分之一以下,所以这种你敢付我敢赔对今天来说变得不是那么重要;第二就是货到付款也很方便,不需要去银行搞个银行卡,柜台签约弄个U盾绑定,然后还要绑定邮箱之类的,所以我们想吸引从来没在网上买过东西的人,可能需要全新的服务体系,崭新的方式来去帮助他们能够更好地迈出第一步。我之前访谈过在四五线城市的一些用户,他们没有在电脑上买过东西。一个四五线城市的医生,他有一台电脑每年打开三四次,收单位的红头文件,他的第一笔电子商务的网上消费竟然是用手机买的。我问他你之前怎么在网上买东西,他说我之前用电视购物,他说那很神奇,就是你看到上面有好的东西你打个电话,哎就送上门来了,然后手机上也是这样。
梁冬:大部分的卖家都可能没意识到,可能越来越多的人,现在初步超过三成到四成的人,很快就超过五成到八成的就是透过手机来看的。那据你们所知大部分透过手机或者移动端,来看你们的购物网站就是你们店的人,他拿的是什么手机?是拿着三星手机,还拿着iPhone的手机还是拿着iPad,王珂:我们自己其实安卓跟iPhone的比例大概是一半一半,然后iPad的用户这种访问的行为,更接近于笔记本电脑的这种访问频次,安卓手机里面活跃度最高的那些手机,我们自己的数据,购物第一是三星GalaxyNoteII然后是三星GalaxyS3然后小米手机,然后再是一些其他品牌的高端手机,所以现在看起来还像是earlyadopter,就是说早期尝鲜者的这些人在去更多的使用积极的使用。这个很有意思,因为我前几天刚好从那个清远回来,是广州旁边的一个市区,我认识一些做传统行业的一些朋友,做水电站什么的,让我最惊讶的是我见到的所有的人,无一例外的全部拿着三星GalaxyNoteII。
梁冬:没有人用iPhone?
王珂:对,我不知道为什么。我问了他们,他们说这不是最好的手机吗?
梁冬:这个事情很有意思,据我所知苹果的市场份额,在智能手机里不到百分之二十,但是它在移动购物里面它占到百分之五十。
王珂:我觉得可能有些特殊的原因。比如苹果在中国,从2010年吧,苹果的合约机出来之后,大部分用苹果手机的基本买是都是合约机,合约机里的流量都很多,所以用不完,所以你不用担心流量的问题。
梁冬:所以换句话来说,以后运营商他们选择哪一些作为他的合约机,对这个手机的销售以及相关的应运的影响很大。
王珂:对,其实我感觉是的。就是说如果能让用户不用担心这个流量的问题,可能更多的积极地鼓励他们去尝试各种各样的移动应用。
梁冬:据你们观察看过的,哪一些的App更适合作为这种移动购物这种推广平台呢?
王珂:其实移动的App我们自己主要把它分为两类,一类是应用分发的,比如像iPhone上的AppStore,安卓上的360助手、91助手,可能自己都是国内最大的移动市场。流行应用类的,比如像微信、微博、美图秀秀这样的流行应用。其实最主要我觉得可能要找到契合点,还有一点我觉得手机和PC最大的不同,就是PC是个流量生意,手机是个产品生意。就说你在PC的时候比如你建一个网站,你得找到谁能给你流量,最好免费持续长期给你流量,所以这比较像是一个拼爹时代。就是如果我爹是QQ,对吧?你知道一个网页上即使它有一千个链接,再加一个链接,总有人会点的,所以你如果能源源不断的从大的网站流量入口上获得流量来源,那你就慢慢有机会把你产品改得越来越好,PC是有流量入口的,用户通常通过hao123,百度这种搜索引擎网址站,360的导航页去进入各个网站,所以只要在这些导航页上加一个链接,你就有机会获得比较大的流量。但是在手机上这个事情发生了变化。就手机上没有导航站,我们并没有说在手机上先打开百度,然后再进入各种应用。这是不可能的。也不可能有有应用在pc上,不断的像弹窗、弹广告,给你弹出各种这样的讯息。在手机上用户装了一个应用之后,我们做流量的,就是一个traffic,就是来自用户打开应用之后产生的这些访问内容。这些更多来自用户在脑袋里面的想法,就是当他想起来打开一个看新闻的网页,他是更多的想到了用微博去看它,还是用微信去看它,还是用网易新闻客户端、搜狐新闻客户端去看?就是它像个产品生意,它更像你买洗发水的时候,你第一时间想到的是飘柔还是海飞丝一样,对吧?我看过飞利浦之前的一个报告,说用户在买这种消费品的时候,通常会有一个叫“brandbox”,就脑袋里面他总体来说会有一些品牌的名字,平均一个用户会有3.9个,最多不超过6个,所以,比如你在买洗发水,或者买什么的时候,脑袋里会有一些……
梁冬:不超过四个洗发水。
王珂:对,一般是六个,就是买洗发水的时候,一个名字都没有的人,几乎没有,就是绝大部分人都有这样的一个品牌盒子,然后最终呢有75%的人,会选择品牌盒子里的,然后还有25%的人可能会在比较的过程当中跳出了这个品牌盒子,然后在这75%里面又最终有56%的人最终选择了第一想到的那个品牌的名字,所以它是个产品生意。
梁冬:嗯,这个事情给我们很大的启发,事实上来说呢,在传统的PC年代呢,很多人呢要去绑一个大水龙头,扎个眼儿,它怎么都能流一些给你。但是现在随着这个大的水库没有了,我们很多时候这个水库就在我们心里面,你打开手机的时候,点哪个应用就已经直接去到那个地方了。所以那些传统的做巨大流量生意的那些网站就会面临一个新的转型。而每一个新的应用它都在考虑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就是我怎么才能够把我的东西装到他的手机上;我怎么能够让装到他手机上之后,他心里面需要的时候想到我;我怎么能够让下一次他换一个手机的时候,还能够装到他新的手机上,这个事情简直是太坑爹了。好了,稍事休息,马上继续回来,坐着打通经济生活任督二脉,《冬吴相对论》。
片花: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在未来3-5年,中国网民将激增至9亿人,面对如此庞大的移动互联网用户,互联网企业应该做出哪些调整?为什么说在移动时代,互联网企业面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为什么说移动时代,互联网产品的品牌变得格外重要?欢迎继续收听《冬吴相对论》,本期话题——移动化生存之上期。
梁冬:坐着打通经济生活任督二脉,大家好,欢迎收听《冬吴相对论》,我是梁冬。今天呢,对面不是《21世纪商业评论》主编吴伯凡,因为呢老吴去休假去了,坑爹的休假。今天呢,我呢,请一位朋友,叫王珂,他是口袋购物的这个创始人。为什么请他呢?是因为我明显的感觉到了一个时代即将来临,越来越多的人使用手机上网,而越来越多人在手机上要购物,而这种购物行为将会整个改变我们的生活业态,以前PC时代,网民总共有多少?
王珂:4.5亿吧!
梁冬:PC时代的网民整个……因为他受制于什么农村的整个基站等等等等……是吧?但是呢,现在只要能买手机的人,技术上来说,三五年之内全部都可以用手机上网。
王珂:对,我觉得是。
梁冬:据你们所知现在最便宜的能上网的手机才几百块钱?
王珂:现在差不多五百块的智能手机已经可以达到小米一代的这个水平了,它可以流畅的运行所有的应用。今年中国的智能手机出货量大概预测,我看到几个报告,数据略有不同,一般在4亿到5亿多之间,今年还会有4亿到5亿多的人去新购买或者换一个智能手机。而今年的智能手机的质量比去年高很多,去年也有4亿多的出货量,但是去年500块钱的手机是玩不转各种应用的,今年这四五亿的智能手机全部可以流畅的运行所有的应用,所以对这个用户改变还是比较巨大的,一年就干掉了PC十几年发展的这些用户。
梁冬:所以,不仅仅说是移动互联购物代替以前的传统购物,而是说因为手机智能化的原因导致全民都变成网民这件事情很可怕。
王珂:对,是。就是Internet是一个伟大的发明,然后Internet又嫁接了全球普及率最高的设备,所以它一定对全世界来说是个颠覆。有一次洗澡的时候突然想到一个问题,就是“PC”是什么意思呢?“PC”我们以前就说“PersonalComputer”,就是个人电脑,“Computer”我们都知道是什么意思,有CPU、存储、能计算,这个叫电脑,“PersonalComputer”,就是个人的电脑,就是一人一个嘛。我后来有一天恍然大悟说,哦,原来我们讲了这么多时间的“PC”,原来我们手上这玩意才叫“PC”,因为只有它真正实现了一人一个。它能代表你,以前的电脑其实不能代表你。所以我觉得智能手机可能是真正意义上的全球第一次的“PersonalComputer”这个梦想的到来。
梁冬:就是说叫“PC”的东西不是真正的PC,不叫“PC”的东西才是真正做到了PC,是吧?那从反过来看,我们都知道说,移动互联网的时代到来,它令到每个人都随身长了一个连接器,你可以说我长了这个连接器,我拿着这个东西我可以跟全世界连接,各种的影像、各种的产品,全世界都可以包罗万有,一手掌握。但是呢,反过来看呢,也令到所有人都被装到了一个巨大的系统里面,几乎无法遁形。我现在已经没有认识一个不拿手机的人了,不管多么多么保守的人。而且有意思的地方你比如说,像以前你还会发现总有一些人坚决不用QQ,打死不用QQ的,但这些人现在都在用微信,我妈她们也在用微信。所以几乎不可能再会有很多人置身于桃源世外,哪怕你现在自己躲到深山老林里面——现在深山老林里面的移动信号也很不错的。所以你觉得这样的一个变化会不会带来一个情景,就是突然有一夜之间那些传统的在淘宝上开店的人,他们的所有的网页的设计的样子都要改变?
王珂:我觉得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就“一夜之间”这件事情比较夸张,但是其实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淘宝的卖家还有第三方的这种支付网站都已经在为移动去调整他的这个网页,包括其实所有的B2C几乎都出了移动的App。我觉得智能手机其实我们可以这样来比喻这个概念,就是说以前我们觉得Facebook很牛,因为Facebook串起了好多亿人,在一个社交网络下。其实你仔细想一想,我们每个人的通讯录不就是一个巨大的社交网络吗?通讯录如果能把每个人都连接起来的话,全世界的通讯录我们早就连接在一起了,只不过通讯录是个本地数据,一直没有被上传到服务器,没有被打通,没有把动态加进去。所以其实你只需要拿一个能计算的设备,然后上面装一个微信或者类似Facebook这样的一个SNS(社交网络),比如以后用像类似Skype这样的语音通话,然后用Facetime这样的视频,很可能以前用的短信啊通话啊全都不需要了,它就是一个计算设备,随身携带。所以不仅仅是购物了,我觉得所有的东西都需要为了这个巨大的社交网络,这种全新的计算方式,一个新的这个颠覆性的平台,一个只有可能四五寸的这样的一个显示设备,去优化和调整它的展现。
梁冬:所以在未来又转回来了,就是谁拥有真正终端的那个巴掌大或者比巴掌大一点的那个终端平台,它是真正最有价值的,因为它可以在那个地方集成不同的应用。
王珂:但是我觉得其实做手机——就我们回到刚才那个问题,就是手机上最大的问题是它没有流量入口,就它的流量入口在用户的脑袋里,所以你就算是个苹果你也不可能让用户在打开手机的时候强行给你弹一个QQ出来,这是不可能的,这叫流氓手机。我们以前用的电脑软件都要在打开应用的时候弹一个窗口出来,显示各种广告。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那个雷军跟我说那个YY语音,他之前给李学林只提了一个要求,说你成功之后能不能不要弹那个弹窗?因为那个弹得烦死人了,所有公司都弹,所以YY语音到现在也没弹。在PC上呢,其实面临这样的选择还很困难,因为弹的话很显然可以立刻带来很多的这种收入,要真正把用户放在第一位,为他们去优化用户体验,可能是需要割舍很多的利益的,你需要有巨大的决心。在手机上其实不需要有特别大的决心,你敢在手机上弹一弹试试,用户马上就把你给卸了,对吧?
梁冬:所以品牌这个事情变得越来越重要了,坦白说以前PC时代有一些大的网站它不那么在乎它的品牌。
王珂:对,一般是先有流量,然后慢慢慢慢地有了品牌,但是在手机上可能口碑和品牌就变得越来越重要。即使你是苹果,想让别人用你的应用,可能也还得依靠应用本身和产品被用户所认可而不是靠弹一个应用出来。
梁冬:如果说以前那种强行弹出来的是我回避不掉你而产生的价值呢,现在你必须要让我爱上你,或者我起码喜欢你。但是一个人喜欢一个人,他的心的容量是很有限的我们知道,每一个领域都只能容纳几个名词,是吧。以前我看过一部电影,叫《纽约深秋》,理查·基尔演的,你看过那部电影吗?陈冲到美国做的最牛的一部电影,陈冲做导演的。这个理查·基尔演的一个就像吴秀波一样的那么一个帅哥,带个眼镜、灰白头发等等,但是比吴秀波再瘦一点点。他在美国是一个高级餐厅的店长,你知道在美国高级餐厅那就是社交名媛了,整个片子讲他是个花花公子的过程,但是这个片子有一半的过程在讲他和他的女朋友分手。因为他如果不分这个手,他就没有办法展开新的恋情,太多了是很麻烦的。我为什么举这个例子,我想讲的就是说,很可能在未来,人们在心智模式上会很容易接纳一个新的东西,但是也会很容易抛弃一个东西。我们每装进一个新朋友,就有一个老朋友从我们心里溜走,虽然我们不一定承认。
王珂:对。我最近看到一个数据就说一个用户在一个月之内打开的应用次数,看平均其实用户只打开了7.9个应用。
梁冬:全部各种应用加在一起?
王珂:对。
梁冬:微信算吗?
王珂:算。
梁冬:那你抛开了微信,抛开了微博,就剩下五个了。
王珂:对。然后美图秀秀可能……
梁冬:有一半的人用?
王珂:可能剩下的就没几个。所以其实……
梁冬:好可怜呢。
王珂:对。你想想看移动互联网的竞争是更激烈的,就是说这个AppStore(应用市场)上我忘了上次说的有一百万款还是一千万款的这个应用,其实一个用户一个月之内也就打开了7.9个应用,这是一个很惨烈的事实,就是用户的脑袋里面根本装不下这么多名字,他可能下一个很快尝鲜用一次试试,然后可能很快也就被抛弃了。
梁冬:7.9个已经是夸张的了,我们没有作统计,我告诉你如果你问我这个数据我一定说是7个。因为中国人对于七这个字他就是这么看的,“七上八下”,就是说七个以上就排除掉了。它为什么叫“七上八下”呢?因为我们大部分的心里面都是以“七”为一个极限的,心智模式里面。中国有个汉字叫变化的“化”,左边是一个“人”,右边是个“七”,它不是匕首的“匕”它是个“七”,就是说逢七必变,所以七是一个变数。
王珂:因为我没看到那个数据报告它统计包不包括什么天气的、电话的、短信的,因为是在手机上也是个应用,如果包括这些的话就更让人受打击了,其实你没有多少机会。
梁冬:对。所以在未来人们更多的是在抢夺一个心智模式,于是就去讨论那个问题了,凭什么我能够记住你,凭什么我喜欢你,凭什么我爱你。今天的话题上半段就是这样,我们以后有机会再邀请王珂,口袋购物的创始人和大家分享一下,在移动端来临的时候,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其实这不是一个业界的问题哦,是因为每一个人将来当你掏出你的小手机的时候,你的心就已经开始在翻江倒海了。好了,感谢收听今天的《冬吴相对论》,我们下一期同一时间再见!
返回列表 百拇医药 杜义华 2012-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