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吴相对论】第408期:“出格”的李书福

    片花一:一个企业的本质特征为什么往往是由企业领导者内在的性格基因决定的?为什么说超市、信用卡等商业模式出现的主要目的是要把消费和支付过程尽可能的分离?为什么有时候“出格”就是生产力? 欢迎收听冬吴相对论,本期话题 --《“出格”的李书福》

    片花二:企业家和经理人有什么本质区别?是什么导致在一个人眼中的障碍在另一个人看来就是机会?没有创业经验的人为什么很容易陷入芝诺悖论?创业家和思想家为什么往往是不能兼容的? 欢迎收听冬吴相对论,本期话题 --《“出格”的李书福》

    

    下载【冬吴相对论】第408期:“出格”的李书福.mp3

    播出时间:经济之声 2013/11/30 11:30-12:00

    梁冬:坐着打通经济生活任督二脉,大家好,欢迎收听《冬吴相对论》,我是梁冬。对面依然是《21世商业评论》发行人吴伯凡。老吴你好!

    吴伯凡:大家好。

    梁冬:有些时候我在想,我们两个人啊,好像对很多事情看得也蛮了解的,但其实啊,说得多,往往就做得少。反倒是有些時候呢,我们看到那一些做成的人呢,发现他们身上总有一些很奇怪的特质。比如最近我们俩一起见的这个李书福就很有意思。

    吴伯凡:嗯。我们跟他聊的过程当中啊,我自己有感觉,他身上有一种做成了的人,身上共同的东西,这共同的东西是什么?有一种你说得不好听的就是傻气,说得好听的,就是那种“钝感力”。

    梁冬:这个我们以前话题也聊过,那天我问过李书福一个问题,我说如果你想做成一个事情,但是呢,你需要融资,你需要借钱,然后需要请一些很贵的人,甚至是怎么样,你有没有想过,应该什么样的节奏,该怎么办,怎么处理它呢?结果李书福说,如果你真想干成一件事的时候,怎么能够干成就怎么做呗。

    我一下子就五雷轰顶。因为他好像是从来没有去想这些问题,他只是想怎样能干成,只要能干成就行。

    吴伯凡:他从来就没有想过成不成这事,他觉得这个事,只要干起来,他就能成。他心里头就从来没有被这个概念所纠结,成或不成。

    梁冬:我发现现实生活中有很多朋友,有些时候我们也聊起来,讲到某某事情的时候,他总是很迅速地反映说,嗯,这里有什么什么问题。我一听我觉得,对,是有这些问题。但其实什么事情没有问题呢?为什么有一些人他能够把事情干成?可能是他一秒钟都没有去想有什么问题。那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嘛,是吧?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该怎么办就怎么办,反正要干成。

    吴伯凡:对。金庸早年认为一个理想的男子汉就应该像郭靖那样,事情做就行了,他心里头不纠结不起嘀咕了,说这个事让他去做,他不会去问为什么啊。

    梁冬:为什么呀?有什么问题呀?我们需要什么呀?有什么风险啊?如果什么就怎么样了啊?

    吴伯凡:金庸他曾经学过戏剧,整个《神雕英雄传》,其实是一个四幕话剧。他这里头人物,比如说郭靖,他对立的就是杨康,他正好是相反的嘛。

    梁冬:对。

    吴伯凡:就是那个人就是极度聪明、精明、算计,最后把自己给算进去,郭靖是绝对不算计的。

    梁冬:但是,你发现了没有,杨康人家生出了杨过,而郭靖只生出了郭芙。哈哈,这是很奇怪的事情。

    吴伯凡:然后女的呢,他心目当中理想的女性形象是那个穆念慈,是杨康的老婆,一念慈祥啊。他认为女性应该是那样的,他不喜欢的女的其实是那个黄蓉。

    就是,是个约定的话,她恰恰是那个反力,经常会随便评辨别人,就尖刻吧,做事情比较乖巧啊,耍滑啊,等等,这些东西他特别不喜欢。

    梁冬:所以这些故事说明,你要想找一个好老婆,你首先要成为一个坏人,哈哈。你看这故事就说明这个,是吧?你要想找一个好老公,你得永远奸滑。但这个事情不是这样的,我们只是说从这个故事里面,做出简单的推论是这样。

    吴伯凡:李书福的创业故事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不爱读书嘛。我发现好多这个不爱读书的人应该好好研究一下。

    梁冬:对,找一天专门研究一下。有些时候我们也很容易被这些东西所误导。因为他有一些成功的人嘛,他的确是不爱读书的,但成功了,特别具有戏剧性。所以呢,给人产生一个感觉好像不爱读书的人就有可能成功一样。

    吴伯凡:对,就像哈佛大学的校长,有一天被记者问到一个很尴尬的问题,你们说你们哈佛培养了什么人?

    梁冬:嗯。

    吴伯凡:培养这个、那个、那个。但是,但是,从哈佛出来,做出最大成就的那些人,全都是没毕业的。

    梁冬:啊?

    吴伯凡:而从比尔·盖次到扎克伯格都是。这是不是说,在你们看来,不合格的学生或者不认可你们这种教育方法的人才会成功。我这些是碰到太多的,尤其是浙江和广东,最后他的经历里说着说着就到这一段,不太爱读书。

    梁冬:终于知道为什么我成就有限了,我太爱读书了。当然没法跟你比啊。打住,咱们回来,有很多问题,单点对单点地推论,往往都会引入我们歧途。是吧?

    吴伯凡:也许这也是个谬误啊。这就叫我们以前讲过的一个就是叫做误地谬误。你发现好多成功人士身上有着一些共同的东西。

    梁冬:其实有这种共同特点的人,死得更多,只是你看不见而已。

    吴伯凡:对对对。你只能是到墓地里去看那个墓碑你可能才发现,他们有共同的经历,但是他们没有成功。

    梁冬:就是我们看见了五个不读书的人成功了,你没看见五千万个不读书的人不成功的,是吧?

    吴伯凡:不爱读书的,他有爱玩的吧。像李书福这样的人就是,他不爱读书,他对照像感兴趣。你发现一个公司的特性啊,最终是跟这个企业的领导人的内在的性格、基因有关系。

    梁冬:对。

    吴伯凡:在那个年代照像,是一个技术活。

    梁冬:他要显影啊什么的。

    吴伯凡:不像今天啊,一个它是费钱的,非常费钱。

    你敢于玩照像的人,我听说过的,除了李书福,还有一个人叫张艺谋。就是买海鸥相机,张艺谋买的是海鸥相机嘛,是他卖血买来的。李书福也一样,也是一个海鸥,可能那时候最好的就是叫海鸥相机。

    梁冬:对,就像那个时候最好的自行车是凤凰一样。

    吴伯凡:他跟他爸爸借了一百多块钱,让他的师傅,学照像的那个师傅,到上海的时候,给他买了一个海鸥相机。外地到那种大城市里头,很容易被小偷偷的原因,是因为小偷很容易识别出来,就是你非常在乎自己的那点钱和那点东西。他一看就知道你身上有东西,相机外头还有个壳,一个皮的外壳,他就把它揣着,就这样。

    梁冬:挟着。

    吴伯凡:挟着胳肢窝底下,那样。那不是告诉别人说,我这儿有个相机吗?有个值得偷的东西嘛。结果挟着挟着回来,在下车的时候发现,那个东西没有被拿走,但里头那相机,划了一个大口子,相机被拿走了,那小偷的技术很高明。连这种相当于第一次,爱好加创业,这上来就出师不利嘛。后来没办法,又借了一点钱就买了一个,不敢买海鸥的了,买不起了,就买了一个虎丘相机。这是他这种草根创业的开始。

    梁冬:他开始去到农村,帮别人拍照,这是他创业的开始。那个时候人们呢,都不相信或者都不愿意花那么多钱去拍一张还看不出结果的照片。因为那个不是马上就能看得见的。

    吴伯凡:对。

    梁冬:不像现在我们拍完照片马上可以看得见,还会拿回家洗家,过一个礼拜甚至两个礼拜后才能看得见。所以那个时候李书福呢就只能说,我帮你拍,免费拍,如果你觉得好,洗出来好,你再给钱。其实这是有成本的,因为显影是有成本的,但是那个时候他已经意识到了免费是可以赚很多钱的。好了,稍事休息,马上继续回来,坐着打通经济生活任督二脉,《冬吴相对论》。

    片花:一个企业的本质特征,为什么往往是由企业领导者内在的性格基因决定的?为什么说超市信用卡等商业模式出现的主要目的,是要把消费和支出过程尽可能地分离?为什么有时候“出格”就是生产力?欢迎收听《冬吴相对论》,本期话题——“出格”的李书福。

    梁冬:坐著打通经济生活任督二脉,大家好!欢迎收听《冬吴相对论》,我是梁冬,对面的依然是《21世纪商业评论》发行人吴伯凡,老吴你好。

    吴伯凡:大家好。

    梁冬:话说呢,我们今天聊到这个人,就是李书福。李书福呢,也算是中国草根创业者的一个代表人物了。有一天呢,我和老吴,我们两个人呢跟李书福一起呢,坐而论道。就讲了他的创业史,他讲他第一次创业的时候呢,就是自己向父亲借了钱,买了两次相机才成功创业。因为第一部相机是被偷了的。后来呢,因为当时他在农村给人拍照的时候呢,人家一般不愿意接受,因为那时候大家没看到这个照片是什么样子嘛。所以他说,我先帮你拍,我花钱给你洗,这个是不便宜的,洗完了之后再拿照片给人家看,如果愿意的话才拿走。所以他这个创业,其实,开始已经引入免费模式。

    吴伯凡:而且他里头有一个过后分析起来,还是很聪明的一个策略。销量里头他有一个你说阴谋也好技巧也好,就消费过程和购买过程,他尽可能地分离嘛。我们过去,你买东西啊,你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这样一种方式其实是支付的时候是很痛苦的。

    梁冬:对,心里总觉得难受,是吧?

    吴伯凡:嗯,后来这个商家发明了种种超市啊,信用卡,他都是让你消费的过程跟支付的过程分离。用你的话说是,在超市里头是每一次拿货的时候是很爽的嘛,爽20次,在结帐时候只痛苦一次嘛。

    梁冬:甚至刷卡的时候你也看不见钱,签个名,到了月底的时候,你才痛苦一次。所以这是爽一个月,才难受一两分钟,也还可以。

    吴伯凡:他那个就是你照机的时候,如果是说一手交钱一手交货,那我就照一张或者是照两张,他会很痛苦的。他是多给你照几张,但他的风险也是存在的,胶卷的成本,洗像的成本。但他那多照出几张以后呢,洗出来给你看,因为那个年代人很少看见自己的形象的。

    梁冬:嗯。

    吴伯凡:尤其是农村的人,照个像啊那简直是比今天说上个电视是要好多了。是吧?照的时候因为不出钱,你给他多照几张的时候他也不会推脱,结果照出来的时候他看到这几张都挺好的,然后他就一张是多少钱?就无形当中把这个生意做大了,有时候是有意地有时候是无意当中合乎了一种规律。

    梁冬:对,所以有些事你也不需要去学,当你到商学院去学到的这些东西的时候,已经被教授咀嚼过,变成理论告诉你的时候,已经死了。

    我觉得浙江人就有一种浙江人的那种聪明啊,好像我认识浙江人的都没有笨的,就像我认识湖南人一样,没有一个人笨的。他们天生的就知道怎么样把这个事情搞定。而且当时有一个细节很有意思,那个时候啊,你帮人照片啊,你野照没人查你。你要真的想领个牌照那是要有限制的。

    吴伯凡:照像它是一个特种行业,要到公安局去备案的。

    梁冬:对。

    吴伯凡:你不能随便照像的。就像有一阵,一个公司里头买复印机是必须要到公安局去备案的。

    梁冬:对。

    吴伯凡:他怕你随便复印东西。

    梁冬:复印人民币什么的,哈哈!

    吴伯凡:对。所以过去很复杂,是一个不允许你干的。你看就李书福这个基因你都能看到,他干了些现行的政策不允许你干,过后当然是这个东西不在话下的事情,但在那个时间段不允许你干,他用一种他自己的方式。先是照野像,就在农村里头,这个只要不开照像馆,你就可以照。后来你要规模做大了,你当然你要有一个照像馆了,那你就挂靠。这跟他后来做冰箱呀,做汽车都是一个思路。

    梁冬:先干,干了之后有一定规模就找一个地方挂靠,然后等着政策放开之后呢自己再干,是吧?

    吴伯凡:对!

    梁冬:当时我问他一个问题,这个事情如果是当时还不太允许的话该怎么办?他说首先得判断这事情很快就可以允许。这个东西很重要。

    吴伯凡:对。就是这个提前量,我们说企业家和经理人的区别,恰恰在于就企业家第一,他在这个事情还没有出现之前,他预见到了。第二呢他是就干起来了。有一些人,像我,我觉得我自己还是有一定的预见能力的,但是从来不干。

    梁冬:因为你一说完就觉得已经干完了。有一些人是,像你我都倾向于这种人,就是一说完之后呢,把他意义表达出来,他已经完成这件事情。至于干不干,干出来是什么样子,那是别人以后再去评价的事情,所以他也是一种干。

    吴伯凡:对。他是先觉得这个东西有得可干。第二呢,是现行的各种环境是不允许他干的时候,别人看到的是障碍,他看到的是机会。如果全都允许了,还有你什么事,是吧?

    梁冬:对。

    吴伯凡:所以说他这个“出格就是生产力”,对于很多早期的创业的中国企业和企业家来说好像是个共同的规律。

    梁冬:所以你后来看到他去做冰箱,去做摩托车,再做汽车,好像都在延续着某种的情形。而且呢,他总是在这个事情很赚钱,做得很不错的时候,他就去做一个不赚钱的事情了。那天我记得我们在吃饭的时候,其中有一个跟随他很多年的一个高管吧,聊到当年卖摩托车呢,其实挺赚钱的,下面的人都喜欢卖摩托车,因为提成高嘛。

    吴伯凡:不,刚开始是卖钢材,卖钢材很赚钱。后来他就开始生产摩托车,好多人没卖过嘛就很排斥。关键是卖钢材很赚钱,你让他突然去卖一个新的东西的时候,他都不知道客户在哪儿,不知道这个行业水有多深的时候,很多人不愿意去干。后来是摩托车,卖得很赚钱的时候,他又开始做汽车。

    梁冬:甚至他有一个细节,他说,当年他打报告想去说,我要想生产汽车的时候呢,其实是不允许的,有关部门。因为那个时候生产汽车还是一个限制性的行业嘛。

    吴伯凡:那个时候这个汽车啊,你比如说奇瑞,奇瑞它是安徽的嘛。他要生产汽车不是说你能够有这个生产能力就可以了,你必须要有这个许可。所以第一批的奇瑞汽车,我们现在有时候偶尔还能看到最早的那种奇瑞车,写的是”上海奇瑞“,它是挂靠在上汽的。就是那个时候干什么都要讲一个挂靠,你没有单位的人那是不行的,这个产品也是这样。

    梁冬:对,所以呢他们当时说呢,那个时候不允许他生产汽车的时候呢,甚至他就马上改口说我们现在想研究,做些研究。就是我在跟他聊天的时候,我发现他总是活在一种对未来的揣度和尝试过程当中,然后呢在不想可能不可能的情况下,反正我要干成的情况下一直往前推动。

    吴伯凡:对,他也不是说,我要做汽车你不让我做,我就不做了。或者我强行地做,他总是在这个中间地带,就在做和不做之间,他找到一块灰色地带,其实是已经在开始做了。到一定时候,各种天时地利人和一旦起来,他就进入这个行业了。

    梁冬:我昨天在跟一些朋友聊天的时候,就讲到怎么样用微信去做一些聚合啊、客户啊等等。其中有一个朋友就说,我们得做一个自己的平台,然后研发一些什么东西。我当时一下子就闪过一个念头,哦!我终于知道为什么他动作有点比较慢呢。

    他们这种人啊,有的时候呢就是比较按部就班,说我要做这个事,他的思维里面说,我必须先做成什么才能做什么事。但其实呢,这个世界上可能不存在一个所谓的先做成什么才能做成什么这样一个逻辑。你要做什么就直接做什么就完了。像李小龙那个截拳道,你要打腿你直接打腿就好了。

    吴伯凡:对,没有创业精神的人特别容易陷入一种叫”芝诺悖论“啊,哲学里头讲,就一个叫芝诺的哲学家,他提出的几个悖论。其中有一个悖论就是说,比如说啊,用我们自己的例子,你要从北京到天津是不可能实现这件事情的,为什么呢?因为你从北京到天津你必须要先达到北京和天津的中点。

    梁冬:对,中间那个点。

    吴伯凡:中间的那个点。啊,廊坊,但是你要达到廊坊的话,你必须要在北京跟廊坊之间找到一个中间的那个点,比如说是香河哪儿,在香河县。你要从北京到达香河县,你又必须要到……

    梁冬:通州。

    吴伯凡:额,到通州,你要到通州的话呢,必须要在……

    梁冬:东环。

    吴伯凡:在管庄那一带,是吧?

    梁冬:对对,你要先经过管庄。

    吴伯凡:对,就永远这一件事情是依赖于后面一个要做成的,而后面那个东西要做成了又要依托于一个又紧接的后面要做成的。所以最后是从A点无法达到B点。

    梁冬:所以其实发现我们很多的人啊,有意无意地陷入了这样一种习惯的思维模式,也可能他是为自己寻找某种安全的理由,也可能他就是在为自己寻找某种推搪的理由。但是不管怎么样,我们发现在很多创业者身上,没有这一种想法。好,稍事休息,马上继续回来,坐着打通经济生活任督二脉,《冬吴相对论》。

    片花:企业家和经理人有什么本质区别?是什么导致一个人眼中的障碍在另一个人看来就是机会?没有创业经验的人为什么很容易陷入芝诺悖论?创业家和思想家为什么往往是不能兼容的?欢迎继续收听《冬吴相对论》,本期话题——“出格”的李书福。

    梁冬:坐着打通经济生活任督二脉,大家好,欢迎收听《冬吴相对论》,我是梁冬。对面的依然是《21世纪商业评论》发行人吴伯凡,老吴你好!

    吴伯凡:大家好!

    梁冬:今天我们讲的这个话题,就是这个李书福在创业的过程当中呢,他从来不想要做的这个事情先要做什么。因为我还要做这个事情先要做什么这种思维呢,它的确是人群当中一个很重要的分野,你只要发现一个人他每次跟你讲这个事情先要做什么的时候呢,你就发现这个人几乎不可能创业成功。

    吴伯凡:对,曾国藩说,”可议事者不可图事“,就可以讨论一些事情的时候,讨论得特别明白的人,你可以去找他征求意见,但是不能跟他一块儿做事,事是做不成的。就是想得越明白的人是越做不成事的,但是呢他的意见对你是有参考价值的。原因就在于什么呢?这些人他不是那种思维just do it,只要干就行了。从北京到天津,人走就行了,走过去就行了。没想到说从A点到B点必须要先有个C点,A、C的中点到D,A、D的中点到E,就不停地进入这种叫哈姆雷特似的那种踌躇和犹豫,最后就变成一个思想家了。是吧?

    梁冬:对。讨论应不应该怎么做,这都没有意义。那我就发现在李书福身上创业还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一个特点,就是他这个人喜欢研究琢磨事儿。

    比如说吧像我们这些文科生吧,就不太爱研究机械原理什么的,他讲到他其中有一次创业呢,是有一个人拿了一堆废铜铁给他,那个上面呢是一些铜上面镀了一些银,但是呢混合之后呢,这个废物呢其实不值钱的,他说一些你以前做得这些……

    吴伯凡:废物你相当于是个混合物,做什么东西都是不行的嘛。

    梁冬:又不是银又不是铜,是吧?

    吴伯凡:对,所以本来都是好东西,银和铜都是好东西。

    梁冬:加到一块就不行。所以呢,他说当时呢他也不知道怎么把他分离出来,然后他找了他的化学老师。

    吴伯凡:李书福他虽然是不爱读书,但是他骨子里头有一种那种就理科生那种爱琢磨事儿的那一个倾向。照相其实也是化学嘛。

    梁冬:对,那个时候涉及到很多显影什么的。

    吴伯凡:你要知道什么是化学,显影。所以呢他对化学是一直有兴趣的,所以他就去找他的化学老师。那不就很简单嘛,就是叫一个置换反应嘛,就是把这个东西就分离出来,这就是企业家的特点。是吧?化学老师他不面对这些问题,他不会去想。还有一些人呢,他只是面对这个问题他不知道怎么去解决。这企业家他就是能够找到问题,又找到合适的解决的人去来帮助他解决这个问题。后来他就把那个铜管嘛上头镀的那个银啊,把它给分离出来,这样银也卖了大价钱,铜也卖了个大价钱。做这个过程当中,他又琢磨了,就是它是冰箱里头的那个管子啊,铜管镀的银嘛。也可以说他第一桶金应该是这个,而照相赚的钱还是比较少的。在这个事情上他赚了不少钱,也正是这件事情让他开始琢磨冰箱了。冰箱里头的那个管子,后来从一个零部件入手,他开始进入冰箱行业。

    梁冬:嗯,做完冰箱做摩托车什么的,是吧?那你会发现说,其实今天他为什么要去收购沃尔沃,也跟他喜欢琢磨怎么把车做出来有关。如果你光是想赚钱的话,你可能去组装,进口一些零件,然后搞一个牌照,然后做品牌。对吧?

    但是你会发现说,他花大价钱去收购沃尔沃呢,是想了解怎么真正地从最上游去生产一个车。这跟他刚开始的时候,就像一个化学的中学生一样,要把铜和银分离出来是一样的。

    你会发现说一个公司创业,不管后来做多大,都跟他小的时候那一点趣味有很重要的关系。

    吴伯凡:对,他要把一个事情要琢磨透,从这个琢磨的过程当中赚到钱,这是李书福的吉利汽车跟其他汽车一个很大的不一样。

    其他的公司,比如说他专注于是节省成本,我把这个车造出来,有的呢是生产好多好多的那种值品牌的那种车,尽可能的卖更多的车,薄利多销,哪怕一台车赚五百块钱,三百块钱。那个吉利它其实从一开始,因为它是国产的,它就是便宜嘛。确实也质量不高嘛,他也自己承认,我们中国人做汽车跟人家差距的的确确是非常大的,好多人不承认这一点。

    他自己说的作为他的名言流传的,”汽车就是四个轮子加三个沙发"。但他心里头明白,要把一个车做好,是真的要琢磨的。要找老师的,找化学老师、找汽车老师的。所以他收购这个沃尔沃,有个很重要的动机,就是要从那儿琢磨东西。

    梁冬:而且那天我问他,我说这个收购沃尔沃这件事情,是不是你某个饭局上认识某个投行的人,然后他们撮成了这件事情?

    他说不是,他早就想收购了。他说。

    吴伯凡:他一直就是,从他做汽车的时候,有的人喜欢奔驰,喜欢宝马,喜欢种种,他就是一直喜欢这个。这个还很有意思啊,一个人年轻的时候喜欢什么,迷恋什么,他一直保持这种迷恋,最后能够把它弄到手。

    梁冬:他有一块钱的时候,他想去买一百块钱的东西,他这种想法是因为他喜欢。他没有想过有没有钱,反正我要买,是吧?所以他说他花了很多时间写邮件,根本没人理他,不理他。

    吴伯凡:别人不理他。写了半年的邮件,这个人根本不理。给了福特公司,沃尔沃是属于福特的嘛。后来去找人家去,人家把他从头看到脚,从脚再看到头,觉得就不像嘛。这有点像追女孩子,我发现他整个创业里头有点像追女孩子。

    梁冬:我人生最大的一个体会,就是以前我们在读大学的时候,有一个同学成绩也一般,长相一般,家庭也一般,在我们认为呢不大可能有所成就的。结果他的女朋友是我们整个所有同学里面最漂亮的。

    而且不止一个,因为他后来换了一个再婚了,又娶了一个。而且他小的时候他就立志要娶全北京跳舞跳得最好的女孩子,后来他真娶到了某歌舞团的领舞哦。当时我去的时候心里面真的是很百转千回呀。这说明什么呢?就是你只要愿意你还是有能力的。

    吴伯凡:你真心想得到一个东西,你不会想成不成的问题,你老是想成不成的时候,人一瓢冷水就能把你给止住了。他只想着成,他认为这事好像就是要这样,他就好像是上了发条似地就得这么干,没办法。

    梁冬:所以我们今天稍微聊聊之后呢,发现呢其实,之所以我们成为了懂商业,但只能谈论商业,而李书福变成了是可以听商业,天天听《冬吴相对论》,他自己说的啊,天天听《冬吴相对论》,但是最后却做成吉利汽车的人。最大的差别在于他有时候不太想到底应不应该,还是能不能够,他想做成就好了。然后呢,他最大的爱好就是琢磨这个事情,像一个理工科的科学家一样,不管你读没读到多少书,硕士、博士这个都无所谓,重点是,他就爱琢磨这个事儿,最终呢他也能把这个事情干成。这个事情给我们很多的启发,就是如果你真的觉得,你不是一个擅于言辞的人,你不是一个擅于讨论宏观问题的人,那祝贺你,你可以成为一个创业家。好了,感谢大家收听今天的《冬吴相对论》,下一期同一时间再见!



    返回列表 百拇医药 杜义华 2012-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