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吴相对论】第424期:当金融遇到互联网

    片花一:为什么美国、欧洲、日本互联网金融的火爆程度都远远不如中国?互联网金融的火爆会倒逼中国传统金融业的改革和利率的市场化吗?为什么说互联网金融和金融互联网的区别类似于苹果手机和诺基亚手机的区别?欢迎收听冬吴相对论,本期话题 --《当金融遇到互联网》

    片花二:互联网金融有哪些优势和劣势?为什么说中国互联网金融的火爆源于传统金融和互联网金融之间的压力差,而非互联网本身的活力?美国诗人艾伦金斯堡为什么认为年轻时太激进的人很容易比年老时变得保守?快和慢为什么往往是一枚硬币的正反面?欢迎收听冬吴相对论,本期话题 --《当金融遇到互联网》

    下载【冬吴相对论】第424期:当金融遇到互联网.mp3

    播出时间:经济之声 2014/2/22 11:30-12:00

    主 讲 人:吴伯凡 主 持 人:梁 冬

    梁冬:坐着打通经济生活任督二脉,大家好。欢迎收听《冬吴相对论》,我是梁冬,对面的依然是《21世纪商业评论》发行人吴伯凡,老吴你好。

    吴伯凡:大家好。

    梁冬:整个春节呢,大家都在讨论这个红包这件事情哈。

    吴伯凡:嗯。

    梁冬:当然作为一个旧话题呢,我们肯定不会从这个话题去谈,但是我在想一个事儿,互联网金融显然是2013年和2014年中国的一个主题。不过,为什么,老吴,你说为什么这个事儿在美国就不流行呢?

    吴伯凡:嗯。我看了一下,无论是在美国还是在日本还是韩国还有欧洲,我还专门在网上查了一下资料,他们没那么火。

    梁冬:就为什么呢,就你说,任何一个中国的现在的互联网的业态哈,在国外都有,按道理说,太阳底下无新鲜事儿。

    吴伯凡:嗯。

    梁冬:不可能说有什么需求是强大到只有中国人有,诶,美国人、日本人没有的。

    吴伯凡:对。

    梁冬:也就是说美国日本人就在这点上笨到这个程度,就不明白这事儿。

    吴伯凡:中国的互联网一直是这种模仿式跟进的。

    梁冬:C2C嘛,copy to China。

    吴伯凡:嗯,中国的公司到美国去上市,都要讲一个是中国的什么什么公司,都是用这样一种表达方式。

    梁冬:对。

    吴伯凡:但是呢,中国就这个互联网金融火爆的程度呢,的的确确是任何一个国家,包括这个互联网非常发达的美国,都没有过的这种火爆的现象。我在想这种现象也不完全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以前也出现过这样的事情,比如说微博。美国的微博从来没有火到像我们中国当时火的那个程度。

    梁冬:Twitter比较火爆,但是估计也不会。

    吴伯凡:没有。没有像中国这个火爆的这种程度,一个是偷菜,是吧,在美国也没有出现过偷菜这样火爆的游戏。

    梁冬:对。

    吴伯凡:后来这个微博也非常像偷菜,就让人每天整个的心思都花在上头。

    梁冬:就有段时间很多人恨不得马上有个红灯,这样开车的时候马上可以掏出手机看一下微博是吧。

    吴伯凡:对,他盼红灯。

    梁冬:哈哈哈……

    吴伯凡:现在的互联网金融那种火爆的程度,比当年的微博还要火,尤其是春节期间的这种抢红包,使得大家就作为消费者,作为用户,还是作为……

    梁冬:业界。

    吴伯凡:业界,都觉得这个互联网,不管你是不是金融企业,你要不做互联网金融,你就完完全全落后啦。有人说2014年中国互联网竞争的主题,最重要的主题就是互联网金融。

    梁冬:我个人的观察呢,有很多事情是相关联的啊。在一零年、一一年、一二年,中国的其实整个的股市并不是很好,但是你看那几年,中国的银行业的利润率非常高。高到令人发指的地步。

    吴伯凡:嗯。有一家银行的领导说,我们太赚钱了,赚得都不好意思了。

    梁冬:对呀。有一段时间我在看港股上的,像几大银行在香港股市上的这个,PE都低得很可怕了,就是说,虽然估值不高,市值不高,但是它的利润非常高。只是PE比较低而已。

    吴伯凡:嗯。

    梁冬:我就在想是什么原因,凭什么这些行业里面的这些公司,就是银行,可以比绝大部分的行业的利润率要高。

    吴伯凡:嗯。高到什么程度,曾经出现过,在…应该是2011年的时候啊,是28.8亿,每天的利润,就是全国的那些银行每天赚的钱。净利润28.8亿。

    梁冬:对。就是对于尤其是很多的二三线城市的小朋友,其实一线城市也是啦,大部分的家庭的人来说,觉得孩子如果有机会做公务员以及到银行上班呢,那就叫体面的工作。因为我也认识一些朋友在银行里面嘛,但是呢,他们春江水暖鸭先知啊,他们发现说,其实银行业的日子最近也开始不好过了。现在的互联网金融,余额宝、财付通,包括还有百度的,包括网易的,诸如此类,理财的这种产品,和银行业的暴利之间,其实呢,是有某种的隐秘的关联的。

    吴伯凡:对。我看到一个数据啊,就是在大陆跟香港、跟台湾,这个差距是很大的,存贷逆差,就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之间的差,银行主要是靠这个差价在挣钱嘛。

    梁冬:对。

    吴伯凡:我们中国大陆的银行,80%的利润来源还就是来自于这么一个存贷逆差。要用我的话说,就是一个贸易业,低价买钱高价卖钱,从中赚钱,它不需要太多的智力的。

    梁冬:就是他从老百姓那儿吸收存款,拿个2%、3%,了不起了,很多活期存款1%都不到是吧。然后呢,把它贷给那些中小企业啊,贷给房地产,你就贷个房子吧,最少6%。

    吴伯凡:在台湾呢,应该是就是0.9个点,就不到1个点。香港呢是1.5个点左右。我们大陆的呢差不多是2到3个点,就是3个点左右,这就是说你吸纳进同样的钱,大陆赚的钱是香港和台湾的2到3倍。

    梁冬:再换算出来就是说,我们的银行只需要用100万挣的钱,在台湾你要用300万,你才能挣得到。

    吴伯凡:对。由于我们这个利率不是市场化,是规定的嘛,存款利息和贷款利息,这是不变的。说得难听点,是有点强买强卖的意思。在这种保护政策下呢,我们的银行业赚钱就非常非常的容易,用平安银行的老板马明哲的话说,银行是躺着赚钱,证券是坐着挣钱。

    梁冬:嗯。

    吴伯凡:说他们的保险是要跑着挣钱。你看我们中国现在互联网金融,所谓金融,它其实是主要是集中在这个存款和贷款这个上头,金融的范围其实是很广的嘛。

    梁冬:对。所以呢今天我们开了个小头,稍事休息,马上继续回来,坐着打通经济生活任督二脉,为什么中国的互联网金融突然火爆起来。

    片花:为什么美国、欧洲、日本互联网金融的火爆程度都远远不如中国?互联网金融的火爆会倒逼中国传统金融业的改革和利率的市场化吗?互联网金融和金融互联网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说互联网金融和金融互联网的区别类似于苹果手机和诺基亚手机的区别?欢迎收听《冬吴相对论》,本期话题--当金融遇到互联网。

    梁冬:坐着打通经济生活任督二脉,大家好,欢迎收听《冬吴相对论》,我是梁冬,对面的依然是《21世纪商业评论》发行人吴伯凡,老吴你好。

    吴伯凡:大家好。

    梁冬:诶,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这个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呢,可以说在这一两年突然火爆起来了,我们也大概可以看到,和过去一段时间的中国银行业的暴利有关。我觉得这个情形呢,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都倒逼了金融业的改革。

    吴伯凡:嗯。关于利率市场化已经说了好多年了。

    梁冬:对。

    吴伯凡:但是一直未见什么动静。由于今天呢所谓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导致这个利率,虽然还没有最后说市场化,但是实际上已经是部分程度上实现了市场化。好多公司,余额宝也好,还有百发也好,他们都会算的,有的公司直接就这么宣传,你的钱如果在银行里头,你现在能赚到多少钱,把它拿出来到我这儿能够赚到多少钱,一下子他这个钱就涌向这些互联网金融的和一些业务里面。

    梁冬:前两天在过节的时候看到一篇文章,那里面有句话,它说:“如果一个动物走起来像鸭子,叫起来像鸭子,那它就是个鸭子。”

    吴伯凡:嗯。

    梁冬:换句话来说,如果一个公司做的事儿,看起来像银行、说起来像银行、赚的钱也跟银行一样,那它就是个银行。

    吴伯凡:但是呢,它又不承认自己是银行,是吧,你可以把它叫什么“影子银行”,或者叫什么也好,它做的事情,带有某种虚拟性质的,什么叫“虚拟”?

    梁冬:它赚的就是银行赚的钱嘛。

    吴伯凡:对(笑)。虚拟就是说,“事实上不是,效果上是”。所以中国的互联网金融,我们可以有两个基本判断,互联网金融的的确确是一个趋势,它使得传统的金融业感受到了那种强大的危机。比如说网点的事情,网点过去,比如说某家银行有几万家网点,那就是一个非常强的竞争优势,但是在今天呢,你这个网点不一定是优势了。

    梁冬:嗯。

    吴伯凡:因为当它能够变成一个终端的时候。

    梁冬:变成一个手机帐号的时候。

    吴伯凡:你银行跟消费者的这个接触点,我们把它叫“触点”,无所不在,很多人啊,就可能楼下就有一个网点,他就从来不去,他就在这个手机上能解决的,他就不去了。所以这的的确确让传统的银行感到了很大的危险。

    但是呢,中国的互联网金融的火爆,它是跟中国特殊的监管环境有关的,所以呢,在美国、在日本、在欧洲,都没有那么火爆的互联网金融,它还是按照一个正常的、一个相对比较平缓的路径在发展。所以你没有看到一个在美国突然因为做互联网金融,而变得特别火爆的一个公司,而在中国不是,在中国就是,所有的互联网公司以及所有的传统银行都在谈互联网金融。

    梁冬:但是任何事情它都是相对的,我们今天看到,互联网在用它的效率多触点在向传统的银行抢夺储户的资源,以至于很多的银行已经限制向腾讯啦这种帐号上转钱的这种速度了,每天只能转多少,它是有限制的。

    吴伯凡:对。

    梁冬:但是反过来你有没想过互联网公司都是一群什么人在做这个金融的事情?当然不是说不专业,但是,肯定从整体上来说,毕竟人家银行业,整个业态发展了几百年,它们有很多的在文化上、制度上的一些对风险的对冲,对储户利益保证的这种行为。

    吴伯凡:嗯。

    梁冬:你知道现在互联网公司很多公司整个年龄还不到20岁。

    吴伯凡:(笑)哪有二十岁的,腾讯15年。

    梁冬:夸张一点嘛,不到20岁。按以人来算高中都没毕业。互联网金融部门的人加在一起,可能才成立个三五年的时间。临时从各个地方找了一些略懂金融的人,啊,有一些是很懂,有一些是略懂,还有很多是很不懂的人。

    吴伯凡:有一种业态啊,它是把传统业务跟互联网金融嫁接起来,你知道中国现在最大的公募基金叫什么?叫“天弘”。

    梁冬:对啊。

    吴伯凡:它整个的规模超过了2500亿,就一下子起来,也就是它这种吸纳能力,传统银行这种暴利啊,它是利润很赚钱,但它的规模有的甚至是零,你能看出来它还在增长,但增长速度在下降。比如说,这个存款的增长率,原来,每年呢是百分之三十几的增长,现在就只有百分之十几的增长了,大量的钱干什么去了?就叫“脱媒”了嘛。过去银行它在这个钱的这个市场上它扮演的是个“媒人”的角色嘛。

    梁冬:嗯,就是一个“媒婆”的角色。

    吴伯凡:痴男怨女,啊,他在中间。缺钱的人,不知道找谁去借钱去,有钱的他也不会理你,因为你没有担保,是吧,有余钱只好把它交给这个媒婆,这个媒婆呢,中间她就吃这个……

    梁冬:逆差。

    吴伯凡:这叫“拼缝”嘛,而“脱媒”“呢就是说可以自由恋爱了,就没必要你在中间拿一道,极端的形式是P2P嘛,是吧。以前老看见那个电线杆子上头贴的那种租房子的那种小广告,是吧,后面都有一个”免中介“嘛,是吧。现在这个”免中介“的趋势,也就是”脱媒“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导致大量的资金不再经过这个过去曾经是唯一的这个渠道,现在变得不那么唯一了,这是传统银行遭遇到的首先一个挑战。

    第二呢,就是说由于存在逆差它不变,它不能随便改的嘛,但是互联网公司呢它是做别的业务,要不是做电子商务的,要不呢是在做通讯的,它原来不做金融,它不是按照传统金融的那些规范来做金融,而是根据它已有的这种优势,就像做手机啊,智能手机本质上它是个电脑,通话功能只是其中的一个小模块,但传统做手机的那些公司,比如说像诺基亚是在手机上,加上电脑功能,而那个,新做这个手机的,比如说苹果,它从来没做过手机,它是电脑上加一个通信模块,这两者的实力,你一比你就出来了嘛,因为它本质上,智能手机本质上是电脑而不是手机。在互联网金融这里头呢,就一种呢是,金融加上互联网,就是原来的金融业务加上了互联网的一些功能,比如说做网银啊,网上银行啊。马明哲把这种状态叫”金融互联网",本质上,它还是传统金融,而互联网金融的本质呢,它是互联网的这个功能,这个平台加上一个金融的功能。所以呢,它在某些方面它的的确确有点相当于这个,苹果做智能手机和诺基亚做智能手机这样一个差别,这是互联网公司做金融的它的优势,它的劣势呢,其实也很明显。

    梁冬:嗯,它的劣势就是它其实,就是说,我们长时间看到这个银行业的一些弊端,但是你没有想过,你多少对银行是有信任的,而银行累积下来的那些老员工里面也有某一种的对财富安全的,他自己没有意识到的这种坚守,就像任何老的药铺里面都有一些坚守的老员工一样,他们构成了这个老药铺的这种价值。其实在银行里面,那一些有一点死脑筋的老员工,他其实也构成了银行业的价值的核心,就是说,那种对信用的责任,对安全的责任,这些东西,其实某种程度上来说,互联网公司不一定有那么强的基因的。

    吴伯凡:嗯。

    梁冬:稍事休息,马上继续回来,坐着打通经济生活任督二脉《冬吴相对论》。

    片花:互联网金融有哪些优势和劣势?为什么说中国互联网金融的火爆,源于传统金融和互联网金融之间的压力差而非互联网本身的活力?美国诗人艾伦·金斯堡为什么认为,年轻时太激进的人很容易在年老时变得保守?快和慢为什么往往是一枚硬币的正反面?欢迎收听《冬吴相对论》,本期话题--当金融遇到互联网。

    梁冬:坐着打通经济生活任督二脉,大家好,欢迎收听《冬吴相对论》,我是梁冬,对面的依然是《21世纪商业评论》发行人吴伯凡,老吴你好!

    吴伯凡:大家好!

    梁冬:我们今天讲到的话题呢,就是2013年开始呢互联网金融,尤其是包括网上的P2P、网上的理财、网上的团购财富基金,等等等等呢,突然火爆起来,这当然呢,跟过往的一段时间中国的利率管制有关,中国的银行业在过去的五年里面可以说是全世界最暴利的行业之一了,因为呢它限定了银行买钱和卖钱,就是存贷的这个利差嘛,所以呢,它保证了它的利润。但是呢现在互联网公司,杀入这个领域之后呢,倒逼银行业改革,我们一方面呢看到了银行业的危机,但同时我们是不是也应该看到互联网公司在从事金融事业的时候,它可能说拥有的另外一种危机。毕竟,银行业作为在地球上存活了那么多年的一个行业来说,它有很多在这个行业当中的信用担保、财富安全的一些机制,而这些机制也许今天的互联网公司它们想努力地构建,它除了制度以外还有一些非制度因素构成了它的这个核心的要素。今天,互联网公司,由于太年轻,不一定能够长得出来。

    吴伯凡:对,对于在从事互联网金融的这些互联网公司来说,应该清醒地看到一点,今天的这种互联网金融的火爆的状况是跟中国特殊的制度环境有关的。不要把这些东西归之于互联网金融的力量。它这有时候带有很大的机会的成分在里头。

    梁冬:对。

    吴伯凡:由于这种过度监管导致的套利空间,使得中国的互联网公司能够获得了一种活力,但这种活力其实不是互联网本身的活力,就像……

    梁冬:堰塞湖。

    吴伯凡:(笑)就像这个微博,比如说在美国,这个Twitter也成长得不错,但是它从来没有像新浪微博那么火过,当然后来当新浪微博不再火的时候,人家还在继续往前走,它是按照互联网的逻辑在走。

    梁冬:嗯。

    吴伯凡:新浪微博呢,它曾经火到简直是让Twitter的人觉得不可思议的那种地步。原因就是中国特殊的这样一个媒体环境,就是传统媒体跟互联网媒体之间,它就存在着一个压力差,就是像电流和水流都是由于压力差导致的嘛,电压和水压嘛,是吧。有电压,它就流动嘛。

    梁冬:对。

    吴伯凡:有水压,它才流动。在中国的这个媒体里头,网上媒体和网下、线下媒体之间的这个压力差,导致好像一时间非常活跃,但是呢,泥沙俱下,这种火爆不是互联网本身导致的,所以中国现在互联网金融的繁荣要从两个方面看,这繁荣的动力在我看来,首先是来自于中国特殊的这种金融业的制度环境的差异,跟国外的那种差异,其次才是互联网本身的力量。这样说不是在打击互联网金融,而是说互联网金融应该找到自己特有的,就互联网本身的这种动力,与此同时要充分意识到金融业自身的一些规律、一些逻辑,你是不能够违反的。有时候最聪明的人犯最愚蠢的错误,就在于他忽略的是那些基本的常识和基本的规则。

    梁冬:嗯。当然我们还得了解一个事情,就是这个差别并不是你想象的那么容易弥补的,就算你意识到了互联网公司缺乏银行业的基因,它缺乏某一种的这种对财富安全的保障,甚至是这种文化底层代码上的这种锁定。要了解就是说这个东西的风险是很大的,因为毕竟我们不是做互联网金融的,我们是个消费者。

    吴伯凡:嗯。

    梁冬:有些时候我在想,我很多朋友都跟我说,哎,把钱存到哪里哪里去。我说你知道今天中国的银行业,都还面临着很多的风险的管制的这种要求,互联网公司,你知道是一群什么样的小孩在后面管着你的钱吗?可能就是一个大学刚毕业不久的一个IT男或者什么,他就掌控着很多后台的财富数据,当然没有那么夸张了,没有说那么简单了,但是你想想看,它不会复杂到什么程度。这么大量的钱,中间稍有差池将会怎样?而且还有一个,我们也要看到,因为形势比人强之后啊,出现了所谓的管制上的误区或者不到位,但是很快相关……

    吴伯凡:追上来了。

    梁冬:相关的规定会追上来的,那么在这个过程当中,必然会有一些中间的违规操作会曝出来,于是呢形成所谓的社会压力,因为……

    吴伯凡:那个完全有可能出现一个突发事件,一下子……

    梁冬:对呀,一个突发事件,就会让你一下子对整个事情有重新逆转的看法了。

    吴伯凡:美国有一个诗人叫金斯堡,他说我不敢在年轻的时候太激进,以免我在年老的时候太保守。对于一个新的事物,我从来都是抱这种态度的。就是当它起来的时候,我不敢太乐观,以免我……

    梁冬:将来太悲观。

    吴伯凡:将来对它太悲观。

    梁冬:对。你想想看,现在有一些人在网上,为了2%到3%的利差嘛,去存钱嘛。然后它每天提醒你又赚了多少钱,每天提醒你赚了多少钱嘛。

    吴伯凡:它用的这种方式,这是传统金融是真的是没办法……

    梁冬:告诉你的。

    吴伯凡:告诉你的。现在好多人跟玩那个……

    梁冬:玩微博是一样的。

    吴伯凡:跟玩那个偷菜玩那个微博是一样的,每天你都有变化嘛。

    梁冬:对。

    吴伯凡:你偷菜量,你的财富量,你在增加。微博每天告诉,,粉丝在增加。他实时地都知道,有时候忍不住打开看看我又增加了几块钱。

    梁冬:哈哈哈……

    吴伯凡:这种感觉,那是传统银行真的是没办法跟它比的。

    梁冬:对。但是它毕竟是个游戏,只不过以前是玩虚拟游戏,用我提供给你的一个飞机,一个小鸟,你来玩,我给你提供的几个僵尸粉的数值来让你玩。现在你拿自己的钱在玩。

    吴伯凡:嗯,对。

    梁冬:这个它跨越过去之后啊,你保不齐中间出现某一次的事件。也许在传统银行业也有偶尔把钱弄错的时候。

    吴伯凡:嗯。

    梁冬:但是它不会有那么大的风险。不会有那么大的核辐射影响力。如果在这个领域里面,爆发出有一个人存了100万突然有一天不见了。

    吴伯凡:有时候快和慢呐,它的优势和劣势它是连在一起的。

    梁冬:对。

    吴伯凡:比如说你开个车你走错路了。在一个市区里头,错也错不到哪儿去,他走得慢,是吧。哪儿归一个路口一拐,又回来了。你如果在高速公路上,你错一个路口。

    梁冬:几十公里,才能回来。

    吴伯凡:如果你开的不是车,驾的是飞机的话。

    梁冬:哈哈哈……

    吴伯凡:你一下子,一错就错了从北京一下子错到广州去了。

    梁冬:哈哈哈……

    吴伯凡:做互联网它强调的是开放啊,自由啊,平等啊,分享啊等等,这些东西它有它的优势。像金融这样它不是玩游戏,它跟偷菜是不一样的。

    梁冬:对呀,你说偷菜偷着,突然有一天你的菜没了,或者说你的积分金币网上那些突然没了,你觉得也就最后虽然难受,也就算了。

    吴伯凡:对呀。那个粉丝掉了也就掉了。

    梁冬:对,真的假的都是那个样子,真的假的,但是那个钱本来是你自己从银行里转过去存的哦。

    吴伯凡:对。所以互联网金融它又有点像以前的互联网的很多业务,那个游戏啊,偷菜游戏和微博,但有最大的不一样,它是身家性命,生命财产。

    梁冬:你其实算下来吧,也没多少钱。你说10万块钱存在银行里面是4%,就是说长期买理财产品。存到网上呢,大概6.5%,打你7%好了,就是3%的年差。那好了,10万块钱一年它才3千块钱,你还不是一年都存在那儿,你中间还拿出来用是吧。可能摊下来就一百天这样。也就是什么概念呢,就是才1千块钱的差别。

    吴伯凡:嗯。但问题是……

    梁冬:但是你担当的风险在哪里,那不一样喽。

    吴伯凡:嗯。但反过来呢,我们也看到互联网金融它为什么能够火起来,它降低了这个门槛。你过去你投资,你做那个理财,你手里头有2千块钱,你绝对不会想到什么理财的产品。

    梁冬:嗯。

    吴伯凡:现在2百块钱,你恨不得去买个理财产品,可以的。

    梁冬:哼哼,集腋成裘嘛,它其实某种程度上是团购加上……

    吴伯凡:它就是少的,很多很多……

    梁冬:细分上……

    吴伯凡:对。它是长尾嘛,大量的根本被排除在这个门槛之外的人,由于互联网,大量地进入以后,它总量在增加。像天弘基金,你一个传统的这种基金,你是很难一下子做到2500亿这样一个规模的,但是它就可以做到。

    梁冬:所以我常常在觉得说啊,一群什么样的人在每一天挥斥方遒,拿着几十个亿上百个亿打水漂啊,这是群什么样的人在后面做这件事情,他不一定比我们更诚实,也不一定比我们更高智商的,我不是指某一支基金,我是指一个现象哈。

    吴伯凡:嗯。

    梁冬:那么在这样一个背景之下,你把你的钱拿去交给他们,安全吗?今天我们谈论的话题跟这个互联网金融有关,前半段呢聊到的中国互联网金融的火爆,不一定是因为互联网本身的力量,而是体现在了它对于固有的那种银行利率管制的压差的一种释放。当然在这个过程当中它会倒逼银行业的改革,不过我们要知道说,互联网金融作为一个非常新生的事物,它中间会存在着大量的文化系统、体系以及风险管控上的漏洞。我们某种程度上来说都可以预见,就有一些个案它所引发出来这种像核弹一样的辐射影响力。因此呢,当我们年轻的时候呢,可以相对稍微保守一点点,不敢为天下先,否则的话呢,也许过段时间你会后悔。好了,感谢大家收听今天的《冬吴相对论》,我们下一期同一时间,再见!



    返回列表 百拇医药 杜义华 2012-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