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堂20100822 梁冬对话唐汉 第八讲 重新认识中国“数”(上)
20100822国学堂—梁冬对话唐汉第八讲
本期主题:重新认识中国“数”(上)
主 讲 人:唐 汉
主 持 人:梁 冬
播出时间:旅游卫视 2010-08-22 23:00-23:30
梁冬:重新发现中国汉字太美。大家好,欢迎收看今天的《国学堂》,我是梁冬,依然有请的是独立学者唐汉老师,和我们在一起学习汉字。唐老师,其实我在讲到汉字的时候,我认为可能天底下最简单的汉字,就是“一”这个字了吧。
唐汉:应该是一。
梁冬:对吧?应该是它是最简单的,但是呢,我们这个汉字节目,居然没有从最简单的字开始学起,我就稍有遗憾。所以今天赶紧回来,亡羊补牢,为时不晚,我们从一开始讲到十。
画外音:公元前3400年古埃及出现了象形数字,公元前2400年巴比伦出现了楔形数字,公元前1600年左右中国有了甲骨文数字,我们现在沿用的汉字数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正是由此演化而来。那么这些看似最简单的汉字究竟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有一种说法,数字源于古人结绳记事,绳子打结的形状;也有人认为数字的出现和古人用算筹记数密不可分。那么从一到十,数字的起源从何而来?怎样的答案更接近先民的智慧呢?
唐汉:说这自古以来,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啊,这么个数字系列,它是一个谜,未知之谜。以至于要探讨,大家都讲不出来的什么东西。《说文解字》,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在瞎扯一通。他说这个“一”是“惟初太始”,就是一天的开始,他就用了老子的话,造分天地,化成万物,他就讲了“一”就化成。这就和“一”的造字没有任何关系,它是属于一个伦理学和哲学观点去谈到“一”。他说“二”,说它是地之数也,“从偶一”,从两个一,“二”是两个“一”造成的,你又等于没说这“二”这么来的。说这“三”,“三”是“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说天地人,说和“王”字,他解“王”字的时候,他就解的天、地、人,“一贯三为之王也”。说上边一横是天,地下一横是地,中间一横是人,所以“三”也是天、地、人。
梁冬:所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是齐了?
唐汉:对。你看,他把这个话,就全部搬在这儿解读文字,等于没说话。他讲到“四”的时候,他就讲错了。他说四,阴数也,四分之象,说一个框子,把它这样分成四块。
梁冬:这不是四块,是三块。
唐汉:这是三块,怎么能分成四块,像四分之象?什么四分,我不知道他怎么分的,应该再分一下,但他实际上“四”又不是这样分的,不是这样四分之象,它怎么像四分之象?许慎应该是根本搞不懂,这些最基本的汉字,这个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的由来。
梁冬:因为许慎没有看过甲骨文。
唐汉:没有见过,甲骨文出土以后,大家重新讨论这个问题,讨论这个问题。也就是甲骨文这个字就出现了,比方甲骨文的写法,非常简单,这是“一”,这是“二”,我们这样就是“三”。
梁冬:对。
唐汉:甲骨文的“四”最早是这样写,两种写法,还有一个“四”是这样写的,“四”,两种写法。甲骨文的“五”是这样写,五、六、七,“七”是横长竖短。
梁冬:是这样写的吗?
唐汉:横长竖短,“七”就这样写。八、九,画一个这样,九。我们古代的“十”是这样写,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他就搞不明白这个字了。出现这个字以后,我们今天的学者,就是甲骨文出土以后,学者开始进行解读了。所以有一个很著名的学者叫唐兰,唐兰说这个古代的这个数字,是拿绳子缠出来的字,是拿绳子去缠出来的字。后来我们说,因为古代有文化叫结绳而治。
画外音:《周易》记载,“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古代的许多传说和记载也都称,在文字出现以前,人们是一结绳记事的。结绳记事源于母系氏族社会,旧石器时代后期,当时绳索是古人生活中重要的发明和用品,绳索不但用来捆绑东西、捕捉野兽,而且用来记录大事,如记录渔猎、战事、祭祀等等事宜。
梁冬:对,结绳记事嘛。
唐汉:结绳记事,就结绳而治。他说古代数字也来自结绳,就是说比方它一个骨筹,一个骨框叫骨筹,缠了一道就是个“一”,缠了一画就叫“一”,缠了两画这就叫“二”,缠了三画就叫“三”,缠了四画就叫“四”,这样就是四画,如果这样看也变成四画了,倒过来就变成四画,这样看的话,两个“四”是一样的,解释非常好,前头。到了“五”的时候,他就认为是这个画就是两个交叉,这样再两个这样一交叉就变成“五”了。“六”他讲不了,他“七”、“十”中间十字一交,“八”字两边一交,“九”又讲不了,“十”也讲不了,他就讲不下去了。
梁冬:你怎么解释,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唐汉:郭沫若就不同意他的观点。郭沫若非常聪明,郭沫若这是个天才,他看了甲骨文数字,他就得出个结论,叫“数字生于手势”。这是一、二、三、四。
梁冬:这个咋都理解?
唐汉:一、二、三、四,但是他不讲五、六、七、八、九、十,他只讲了一、二、三、四。“一”是一个手指,“二”是两个手指,“三”是三个手指,“四”是四个手指。
画外音:郭沫若先生提出“汉字数字手势说”。郭老先生认为:数生于手,古文一、二、三、四作一、二、三造四,此手指之象形也。那么,如果先民造数字的灵感源于手势,五到十这几个数字又该作何解呢?
梁冬:四个手指为什么后来又变成了这样呢?
唐汉:“四”实际上就四个手指头。最早是这样写法,现在变成这样写了,实际上后来把四演变成这样写。拳起来四,它是为了古代的捏马子,因为我们见了这个数字,古代他说手势语言的时候他可以捏马子,做买卖东西,集贸市场那牙子,就是中介,他在草帽底下或者衣服袖子底下来捏这个数字,这是大数,这是小数,你要不要?这个要不行太少,再涨一个,这个行不行?捏来捏去。
梁冬:那是有了这个捏马子之后才有这样写的吗?
唐汉:嗯,是呀。
梁冬:五藏一。
唐汉:实际上“五”在古代是它这样写……
字幕提示:
1-10数字来源:
古代货物交易时用的手势,买方和卖方在袖管里通过触摸对方的手势获得价钱信息。
梁冬:它这样写,那为什么变成这样?
唐汉:上边是手指头,底下是个手掌,两倍。这个“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这个手势语言的象形语,它最大的特点是手背要向外,它不能手心向外,因为手心向外是不礼貌的,为什么不礼貌?--我随时可以抓你。我把你的东西就抓过来,所以手背在外之后,我抓不住你,我就对你很礼貌,我没有敌意……
梁冬:没有敌意,对。
唐汉:诶,没有敌意,所以它就……
梁冬:我不明白为什么五是这样的一个形状?
唐汉:它本来五最早是应该画两个框的,画两个框,或者他画一个框,中间截断也行。
梁冬:这代表什么?就代表手的上半段、下半段?
唐汉:诶,下半段,后来它为了刻写的方便,它就这样刻的。这样刻可以手快,两横一划,两边一划,就变成“五”了。
梁冬:对,那“六”怎么来的?
唐汉:“六”在古代是这样的手势语言。
梁冬:哦,是这样。
唐汉:“六”,六是朝下。我们说的五,六下去的,六下去就叫做“六”,所以六是五加一的意思。这样是“七”,七上,从六变成七,七上,横长竖短,这一横是长的,这一竖是短的,所以横长竖短,这叫“七”。“八”也简单,八往下,就是七上八下,七上八落。
字幕提示:
七上八下:源于七和八的手势。
梁冬:哦,所以这“七上八下”从这个地方来的?
唐汉:对,说七和八之间是个分割点。分割点在什么地方?七上八下的意思就是:七是五加二,八呢是什么?是十减二。
梁冬:所以说七上八下,不是说那个十五个吊桶七上八下,而是说在表示数字的时候,朝上的就是“七”……
唐汉:是加法。
梁冬:朝下的就是“八”,是吧?
唐汉:减法。
梁冬:就减法嘛,诶,那“九”是怎么回事?
唐汉:九的古代就画了又,又在古代是画了一个手,这个手就是又,所有的手形都是又,画了一个手形就是又,拿着东西的手。“又”字又画了个勾,变成“九”,“九”是这样的手势。然后“十”是直出,拳头直出,拳头代表十个,十直出叫做“十”,然后给它中间加了个点,变成一个“十”,拉长就变成一个“十”。“七”和“十”之间的区别,后来区别,就把“七”的这一横拐过来了,变成“七”了。就和“十”区别,拐了一下变成“十”。“八”和“九”基本上没变。“六”把它变成这样了。“五”在变的过程中,把原来这个东西,把这块省掉了。五、六、七、八、九、十就全出来了。这种数字符号语言,它今天还在我们划拳中,喝酒划拳还存在着,甚至在我们北方的集贸市场里头,买卖大牲口,买卖牲口的时候,他还在捏马子。
梁冬:这个在很多电影里面都有类似的情景,但是我们稍微休息一下,马上回来。
广告……
梁冬:重新发现中国汉字太美,也同时发现中国汉字太猛,这两个词概念在我们节目里面,同时可以呈现出来。依然是有请的是独立学者唐汉老师和我们一起分享。刚才唐老师讲到从一到十,都是跟我们的手指的比划有关,那我记得以前唐老师讲到公司的时候呢,讲到“公”这个字,这个“公”下面这部分是个铜锭,上面是个“八”,说到“八”的时候都是跟分割有关,今天我们就谈到这个问题,“八”为什么跟分割有关?
画外音:唐汉认为,八分割制是中国最早发明的一种度量衡手段,用于大物分小。八是十以内唯一可以不断分割的数字,八可以分割为四,四又可以分割为二,二又可以分下去,往复不断。而八字用两条顺流而下的曲线构型,刚表示了对一物的分割。比如古人用“公”字表示切分铜锭的行为,“公”字的上部就是一个“八”,而下部则画了一个铜锭。
唐汉:实际上这样就形成中国划分大的东西,比方说我拿一个东西是大东西,拿来后进行分的时候一定把它一半一半去分,所以“八”在古代作为一个字根,它是作为一个带有分配制的。比方像“公”,我们就这一个铜锭就把它分了,我们加一个牛,加一个八,变成什么,变成“半”,一半两半;我们给它加个刀,变成“分”。甚至我们画一个酒坛子,在上面加一个八字,叫酋长的“酋”字。
梁冬:用来分酒的人就是酋长了?
唐汉:是这样的,他以把它分出去,甚至和我们说的这个“欲”字,这个“欲”字就和“八”……
梁冬:这是哪个“欲”呀?
唐汉:“欲”在古代是画一个入,进入的入,再画一个八,再画一个口,这个就是吃下去再吐出来就叫“欲”。这个字演变为我们今天说的这个“欲”,它后来给它加了一个,就是张嘴的人,叫欲望的“欲”,本意是有吐出的意思。“欲”就是我吃了下去又吐出来,先装进去,然后才出去的东西才叫欲望。欲望关不是先天具有的,一定是后天装进去,然后再发生的。
字幕提示:
“欲”本义是吃了东西再吐出。
--唐汉
梁冬:所以我们很多人要的东西都不需要,而是欲要,欲望其实是被别人预加进来的,就是说你本来没这人想法的。本来你不需要一个iPhone的,是吧?后来人家告诉你,你输入了一些信息之后,你才真的想要这件事情,它不是你真正需要的,它是你欲望的东西,那为什么旁边是个“欠”呢?欲望的欲后来为什么加个“欠”字呢?
唐汉:这“欠”是个人呀,画一个张口的人,这个字演变成“欠”字,这个大口张这么大,这个字就是“欠”了。所以给这个加个口字变成“吹”了,加上两个点,就是喷嚏喷,就是叫“次”,所以才加出来的,这个字根,“欠”字是个字根。所以中国古代认为一个事物按“八”来可以连续不断地分下去,所以中国古代就形成,第一就形成了我们度量衡制度。古代的长度单位,古代的一寻等于八尺,什么叫一寻,这就叫一寻,所以古代的“寻”字很简单,就是画一个长度,这画了一个手,这个手,两边手这个字叫“寻”。后来我们演变为一个工、一个口加一个寸,上面就是一个手,这就变成寻找的“尋”。
字幕提示:
“寻”字:
在甲骨文中表示伸展双臂后的长度就是一寻,一寻等于八尺。
--唐汉
梁冬:寻是一个长单位?
唐汉:就是你丈量它多长,所以古代这样就叫八尺,古代拿手卡,一卡一尺,所以你刚好量就是这样,这是四尺(一个手臂)这样是八尺(两个手臂),所以一寻等于八尺。古代一尺等于八寸,这刚好是一尺,这是寸口说这是八下,一尺等于八寸,它是按八进制进行的。
梁冬:但是我就有个技术问题了,就是人长得都不一样高,就是这个问题,所以大概就是,谁个大就算谁,所以我们看……
梁冬:真的吗?真是这样吗?
唐汉:我要是地主,我是收粮的时候,我要叫你给我交粮的时候,我就找个大个儿的,我要是种地的人,我想给你少交,我就找个个儿低的来量,就各取所需。因为长度,本来是没有长度的,世间本无长度,是人为制定的长度,我们过去一手,拿手,我们的手,我们的身体作为长度的标准。后来我们用格林威治线,分了一段变成米了,变成标准。今天我们用的一个什么色原子的光波的振荡,什么光波振荡的一个长度,振荡波我们作为标准,越来越精细了。但是我们是自己找的这个标准,这个是人造的,标准是人造的。所以我们要知道,这个叫逻辑在先,就是它八分割制是个逻辑,是个原则,然后才会产生的,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一个分割,就是一个星期过7天,这也来自中国古代八分割制。
梁冬:中国古代有一星期这么一说吗?
唐汉:有。
梁冬:我以为这个东西是来自于西方的。
唐汉:但是我们没有传承下来,但是我们古代是非常明确的。
梁冬:有吗?
唐汉:我们这个月亮,古代人看着月亮来做出一个月,月亮从有到无,一个循环是29天半,这个一个循环是29天半。
梁冬:这个月亮怎么又跟一星期有关?稍事休息,马上继续回来《国学堂》。
广告……
梁冬:重新发现中国文字太美,也重新发现中国汉字太猛。我一直以为这个一周七天,是一个礼拜,是西方的《圣经》过来的,到第七天的时候,就要去礼拜了,所以叫礼拜天。但是刚才唐汉老师说,中国古代的人,也是一周七天的。
唐汉:是啊,所以中国古代的话,我们说一个阴历一个周期,阴历月一个周期是29天半,它旋转一圈29天半,他把两个29天半加在一块,合并到一块以后,他把它分拆成两个月,两个月一个是29天,一个是30天,把这个半天拿出来,是一个叫大月,一个叫小月,小月是29天,大月就是30天,然后它这个无月的,这里边都有一个一天,这个有两天,是没有月亮的,这个它叫做“朔”。
字幕提示:
“朔日”:月亮到了逆行的位置。
——唐汉
唐汉:就是月亮到了逆行的地方去了,找不着了,看不见了,它实际上跑到太阳的、月亮的、地球的影子里头了,跑到影子后边去了,所以看不见,这叫“朔日”。剩下的,剩下多少天?
梁冬:剩下28天。
唐汉:对,剩下28天,他把28天进行四分,28天除以四,就变成了四个7天,所以月亮初升的那一天,它叫做初吉,青铜铭文中大量的叫初吉。又过了7天,这个7天过完后的第八天,它叫什么?叫做既生霸,就是春秋五霸的“霸”,霸王的“霸”,这个“既生霸”就是月亮已经可以照亮,整个可以照亮,“霸”就是照亮,全部照亮是意思,所以月亮从像雨的革,就是云层,下过雨的云层中,钻了出来就叫“霸”,所以引申为春秋五霸的霸主,什么叫霸主?就是我发出的光亮,照到了你们。这叫霸主,春秋五霸,所以既生霸是第八天,和第八天有关系,它是第八天叫做“既生霸”。这一天就开始,它又过了7天。
梁冬:所以它发音也跟“八”有关?
唐汉:对,它是第八天了,带毛皮是第八天,从初吉的第一天,看这个月亮出现了,吉出现了,就相当于今天的初二和初三。
梁冬:所以这个“霸”是第二周的第一天。
唐汉:第二周的第一天,叫“既生霸”。然后又过了七天以后,就进入我们另一个词,叫“既望”。月亮已经圆了,叫“望”。因为望字在古代里很简单,它是画了一个人去望着月亮,它比方画了一个人,站在土堆上,人站在这,然后画了个人,站在土堆上,然后这儿画了个眼睛,我们画了个眼睛,然后这画了个月亮,所以演变成我们说的望字。最早的望字是这样写的,后来为了音变,把它变成个望,变成音了就变成“望”了,实际上古代的“望”是这个。
梁冬:那是个臣。
唐汉:是个臣,是眼睛在看。月亮圆了,眼睛朝上看,望。
梁冬:所以第三周的第一天叫“既望”。
唐汉:再把这个既望,又过了7天就叫做既死霸,光线已经死了,亮光一天天没有了,叫“既霸”,它又过了7天,既死霸又进入朔日了。朔日过程一天两天,又到初吉的循环。所以变成一个星期是7天,四分月相,这样就把月亮分得非常清,每个星期7天,四分月相分得非常好。这个四分月相是青铜铭文非常重要的一个标志,就是它可以说明哪个什么时间,什么时辰,哪一个月,哪一年,这个在初吉,和天干地支配序后,就可以知道古代是哪一天。我们今天就,因为我们可以今天可以计算出来,古代的月亮周期,甚至包括它的日食,月食,月亮周期,这一天是有月没有月,它在什么时代,我们今天都可以推算出来。
梁冬:对不起唐老师,今天由于时间有限,我们只能就此打住。但是呢,您刚才说了一句话,给我引发了很深的思考,就是世间本无标准,由于有些人制定出来之后,大家遵循它,它就真的成为标准了。就比如说你不能想象这个世界上其实没有所谓的时间和空间,没有所谓的点、线、面一样,为了说明这个世界,我们创造了它,但是最后我们却受限于它。我们发明了打卡机,这个节目一到某一个时间,就必须要停止等等等等。所以,世间是很荒谬的。好了,感谢大家收看今天的《国学堂》,我们下一期同一时间再见。谢谢唐老师。
唐汉:谢谢。
字幕提示:
梁某不才
不敢献丑于江湖
谨为学习所得
恳请斧正
梁冬叩首
下期预告:重新认识中国“数”(下)
旁白:百、千、万、亿,是不是中国独有的文字?
唐汉:我们这个十进位,不只是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它还有后面的百、千、万、亿、兆,都是十进位制的。
旁白:子、丑、寅、卯,是不是上古神灵的发明?
唐汉:因为他没有见过甲骨文,见过甲骨文后我们就会发现非常简单,就是一个生孩子的过程。
旁白:独立学者唐汉,透过甲骨文,带您重新“识数”,重新发现中国汉字太猛。
下载 国学堂 20100822梁冬对话唐汉 汉字密码第八讲重新认识中国“数”(上).mp3
下载 国学堂 20100822梁冬对话唐汉 汉字密码第八讲重新认识中国“数”(上).flv
下载 国学堂 20100822梁冬对话唐汉 汉字密码第八讲重新认识中国“数”(上).doc
查看 201007 唐汉:汉字密码 系列
返回列表页 百拇医药网 杜义华 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