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堂20110402 梁冬对话栗强 第一讲 中西交融与禅定之道

    20110402 国学堂—梁冬对话栗强第一讲

    本期主题:中西交融与禅定之道

    主 讲 人:栗 强

    主 持 人:梁 冬

    播出时间:旅游卫视 2011-04-02 21:45-22:30

    梁冬:重新发现,中国文化太美。大家好,欢迎收看今天的《国学堂》。我是梁冬,梁某人。话说最近呢,在互联网上,在微博上,有很多不确定的消息。有一位先生告诉我说,这个时候,最重要的是自己要有一个定见。定见从何而来?从修身而来。这让我想起来在过去的中国的一、两百年的历史里面,曾经也有一个晚清时候的一个不确定的年代。在当时,有一个人是一直定在那里的,这个人是曾国藩。所以呢,我其实很想从曾国藩的修身之道里面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如何保持自己的定见。这两天呢,我碰见了一个人,他是我最近认识的一个新的朋友——栗强老师。栗老师,你好!

    画外音:栗强,独立学者,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编辑,长期从事佛教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工作,出版多部专著。

    栗强:曾先生在他的静坐修身十二法中透露出的各种各样的技巧,当然最核心的一件事情,就是把心放在心上。

    梁冬:我的心装在肚子里。

    栗强:把心放在心上,就是让心做心该干的事,别让心做这些念头该干的事。这就要区分什么叫心?什么是念头?我们平常觉得好像……心是什么?我们都知道人就是由两部分构成的,一部分叫蛋白质,也就是肉身,过去叫色法;另外一部分叫心。但是心又分成两层,一层是心上起的功能,比如心的感受啊,心的想法啊,心的念头啊,比方咱们现在说,想到曾国藩……过两天之后,咱们可能不再提曾国藩曾先生的时候,咱们说大脑里有个曾先生的记忆,但我们已经脑里不会再起曾国藩曾先生的这个现形,这个显出来的这个概念了,这个想法没有了。但是不是说我们的心断了,而是能产生这个概念,能产生这想法的,这才叫心!那个想法本身只是想法。但我们的麻烦就像刚才你说的,各种资讯非常发达,我们的心被这些资讯抓着,去放到了想法上,放到了资讯上,没有把心放到心上。所以我一直讲,中国传统文化,如果要用四个字,一句话来概括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的话,就是《尚书》里的四个字……

    梁冬:哪四个字呢?

    栗强:“念兹在兹”。“念”就是你的注意力,“兹”我们可以今天翻译成就是这个“it”

    梁冬:就是那厮,这厮。

    栗强:兹,就是慈悲的“慈”去掉下边那个心,就是“兹”。兹就是一个代指“it”,念在这儿,它就在这儿,注意力在这儿,所以作用力就在这儿,你的成长就在这儿,你的一切的从初发硎即成正果。一开始就向着要去解放全人类去,最后才能够永无止境的热情。一上来就向着这个满足私我去,最后只能一身疲惫。

    画外音:我们生活在不确定的年代,内心焦虑不安,快乐难以持久,如何能够安定内心世界?请看“曾国藩修身十二法”核心要素:把心放在心上。那么,曾国藩是如何提炼出这修身十二法的呢?

    梁冬:曾先生,在中国的历史上,你怎么评价他?之前我们聊天你曾经说过,你说到这个曾国藩呢,其实是在……你把他放在五对人物里面来看呢,会更能够理解曾国藩是个什么样的人。这是哪五对人物呢?

    栗强:实际上这样的,就是我之所以要谈把心放在心上,是后面要说,也就是现在要说,我认为在中国历史上也好,人类历史上也好,凡是对历史上产生巨大的作用的人,他都是在把心放在心上的。都符合了,暗合到了,或者有意识地履行了此道至妙。那么这样的人,就是站在我自己的角度,我自己觉得中国历史——当然这个只能是个人的一家之言来看,认为中国历史上有五次大的变化,这五次大的变化分别涉及到五组人物。这五组人物又可以分别用五篇文章来表示。

    梁冬:对。本来,我们今天要讲的是曾国藩带给我们的修身的这样一个智慧,但是之前呢,我希望能和大家一起站在一个比较开阔的角度,和栗先生一起,跟我们来分享曾国藩先生到底在中国的五次大的命运变化过程当中,这有五组人物里面,他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这样看完了之后,我们才知道曾国藩先生他的心中的定见是怎样子的?

    栗强:第一次,我们知道有一个人,叫“天下事凡经此人,必为之一变”,这个人叫秦始皇。和秦始皇对应的这个一组人物,那位辅佐他的著名的宰相——李斯。

    梁冬:所以你提的第一组人物就是秦始皇和李斯。

    栗强:对的。我们也发现,这五组人物有很多共同之处,尤其是第一组人物和最后一组人物,也都是很有争议的时候,他甚至说过,秦始皇比孔夫子的功劳还要大。即便是他在历史学的角度来看,如果不是有李斯协助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做了这种大一统的工作,在此之后的这两千年,中国能不能有一个巨大的大一统的江山局面出现,还是会变得像欧洲那些统治者……欧洲不是没有出现像秦始皇这样的大统治者啊,但是这样的大统治者之后,会使得欧洲一代一代,一个大统治者结束了,欧洲历史就文化上是断裂的历史。而中国文化上是一个连续的历史,一个连续的文明,这个原因就在于秦始皇和李斯做了大量的历史建设,这种历史建设呢,是发展型眼光的历史建设。

    梁冬:他们做了什么事情呢?我们都知道,读中学历史的人都知道,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统一文字,诸如此类。但这个东西到底对于今天对我们看到,我们不是生活在欧洲那样一个很分裂的国家——我们跟一个湖南人结了婚,跟一个北京人结了婚,或者跟一个陕西人结了婚,就变成跟外国人结婚了——现在我们都还是在一个国家里面结了婚吗,对不对?

    栗强:这个有一个比较,就是我们老说站在公元1500年以前的月亮上看地球。这个人类,每个不同的人类只是在一小块儿一小块儿的小区域里边活动。比如,欧洲人在这一块儿活动,中国人在这一块儿活动,美国人在这块儿活动。当然,那时候还没有美国人、印第安人,或者澳洲土著在这一块儿活动。大体上,文化上的交流和物理上这些交流,中间有一些连线,连线很微乎其微,这些点很密集,但是越往后,这些连线越密集了,变到现在来讲,我们叫全球化。全球化是什么呢?我打一电话,我马上可以和日本朋友通话,你们那边到底怎么样啊,放下这个电话,那边来一短信,一看,是一个匈牙利朋友告诉我,我们这儿今年葡萄酒特别好,那么这个时候,可能南极的科考,包括外太空的所有的资讯的发达……我们管这种东西叫做全球化。对应来看,李斯和秦始皇完成那个东西叫什么呢,叫全国化,全中国化。这种全中国化,我们只要想想全球化对我们今天的影响有多大,我们就可以很容易的明白,当年李斯和秦始皇做的全中国化,对当时的中国有多大了。

    梁冬:所以今天我们提的话题呢,实际上是要讲曾国藩先生是有一个引子。这个引子,讲到的就是把曾国藩先生放到五组人物里面来看他的价值。而他的贡献和他的心法有很大的关系。这一次,我们讲曾国藩主题,其实讲的是如何从曾先生的内心的修炼和修身的做法上,去保持一个人的定见,在一个不确定的年代里面,如何不让自己时时刻刻的充满焦虑。稍事休息,马上继续回来,重新发现,中国文化之《国学堂》。

    片花:……

    梁冬:重新发现,中国文化太美。大家好,欢迎收看《国学堂》。较早之前,我们讲到一个话题,说在一个不确定的年代里面,大家都很焦虑。但其实中国呢,一直有一种在不确定年代里面保持镇定的做法和心法,其中代表人物就有曾公曾国藩。那么,今天我们请来栗强老师专门聊一聊,曾国藩先生保持内心定见的方法。但是,之前我们要花一点点时间,可能是一集的时间,去讲讲曾公在历史上的角色。那栗老师他有他自己的观点,他认为曾国藩是在中国五对人物,就是五个两个人物,就是二乘五个人物里面呢,他是其中的一个,是在中国的历史格局变化有影响的人物。刚才你讲到李斯和秦始皇之间的,这是第一对,其实这五对分别是哪五对人物呢?

    栗强:实际上是五位文化人,五位帝王,或者是掌权者,五篇文章。第一对,刚才我们说了,秦始皇,他的大臣是李斯,李斯给秦始皇写的是《谏逐客书》。秦始皇想把人赶走,李斯说,不成,咱要发展,要提高效率,咱必须得用天下之客卿,都得来。第二对是谁呢,是王莽,王莽和他对应的文化人物是刘歆,叫《移让太常博士书》。这是他的一个文章,当然这个文章不是给王莽上的,是给王莽前面的汉哀帝写的,但是后来是王莽利用这个文章和利用刘歆的思想,来搞了一个小王朝。

    梁冬:这个王朝叫什么来着?

    栗强:新。

    梁冬:对。这个新朝在中国历史上时间很短,但是对后来的一个王朝起了很大的作用。

    栗强: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影响是什么?我们回来再说。先说第三对,第三对要出现一个外来血统的皇帝,就是李世民。他所推崇的这位,前面两位都是大臣给皇上写,这回是皇上给和尚写,写的叫做《大唐三藏圣教序》。给玄奘和尚,玄奘和尚就是这个……

    梁冬:唐僧。

    栗强:唐僧。

    梁冬:悟空啊。

    栗强:它解决的问题是……这里要看到一个很有意思,在这之前中国文化已经高度发达了,但是为什么突然佛教一来,中国文化会选择了佛教,会接受佛教?这个地方是中国文化中的首先不能不面对的,不能去回避的第一大问题。然后后面,下一对,中国文化中还有不能回避的第二大问题,就是佛教来了,怎么就影响了中国?是通过禅宗影响的。这一对禅宗之后影响中国结了一个果,这个果是宋明理学。这个宋明理学的果,结到谁身上?结到朱熹,选择了朱熹。如果说要选择一个代表人物,我们可以说是朱元璋,但实际上这个时候越往后,这个文人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前面三对应当说是,唐太宗也好,是这个王莽也好,是这个秦始皇也好,这三位皇帝的影响力,可能一定程度上是超过那三位文化人的影响力。但是这个后面两位,这文化人的影响力已经超过了掌权者、当权者的影响力。第四对,我们说朱熹,朱熹的文章是什么,《四书集注》最后一段,就是孟子的末章,借程老夫子(程明道)的去世来讲,要建立道统,建立社会的秩序。那么它被朱元璋选择,不光被朱元璋选择,此后历代,一直到清末科举考试,都要用他这一段,用《四书集注》,用他这本书来作为这个……

    梁冬:统考。

    栗强:统考,选拔人才的标准。包括最后说这位曾国藩曾先生,也是要符合了这个标准,他才能够被选为进士,选为举人,才能够当官,才能进翰林院。最后一对,就是曾国藩曾先生,当然和他同时的当权者两位,一位是这个道光皇帝,一位就是慈禧太后。但是总而言之是这样的五对。那么曾先生,如果说是曾先生的著作中要选一篇最重要的著作来让大家来看的,叫《求阙斋记》。他给自己的斋名,起名叫求阙斋。咱们每个人都想圆满,他从《易经》里拿出一个理论说要求阙,你得有点缺的,这个东西才真圆满。一个缺的都没有,这个圆满是虚假的圆满,禁不住考验的圆满。

    画外音:秦始皇,李斯,横扫六合统一中国;王莾,刘歆,复古改制昙花一现;唐太宗,玄奘,光大禅宗;朱熹,宋明理学,占领文人精神世界;清末名臣曾国藩独树一帜,弃圆求阙。他们之间有哪些共同之处?他们又将如何改变中国历史格局?

    梁冬:您刚才提到就是说,这五对人物,帝王和知识分子之间的关系呢,其实他们都代表了一个中国历史上一个很重要的转折点的时刻。那曾先生呢,可以说是这五组人里面最后的一组人物的知识分子的代表。他如何在这种大变革的时候——其实他们都在大变革时代,我们叫不确定的年代——保持一种坚定的信念和一个坚定的内心,这是很重要的。我觉得我们今天选取曾国藩先生的话题,他的心法或者修身的方法来跟大家分享,其实是一个很有现实意义的话题。讲什么呢?讲的是如何在一个不确定的年代保持一颗坚定的信念。那刚才讲到了这五组人,讲到秦始皇和李斯,那您可不可以用很简单的方法,讲这五组人,他们到底代表了什么样的变化?

    栗强:其实这五组人是推动了历史的变化,就每个人提出了一个新思维,一个新的情怀,一个新的心思的所在,就是人心放在哪儿?第一组人提出的,这个东西我们刚才说了,这个好理解,大一统,求效率,求发展,这是我们今天整天都在说的,发展主义。第二组人提出的东西是,王莽是在干什么?

    梁冬:王莽和刘歆。

    栗强:王莽是在干什么?刘歆是在干什么?《移让太常博士书》是在说什么?那说的是,我们要去寻找中国文化上古的根源。要寻找中国文化上古的根源,要让它能够不失,因为这个古代的经典更能代表古代的精神。所以刘歆说,咱要用古代的经典来教化我们今天的民众。王莽说,这思想好,我要用这思想来成立一个新王朝。这个时候,注意我们今天人和西方人有一个什么区别?西方人尤其是犹太、希腊、罗马文明,一切都是明天更好。我们东方人有个上古的黄金时代,一切都是过去更好。那你看看,这区别大了去了。这种思想秦始皇有吗?没有。是从哪儿开始显露出来的?受影响最大的这个地方从何处开始?当然我们说了,孔子也说了,尧舜禹汤的时代比今天的时代好,但是真正从文化制度上的确认,当然这些思想,发展思想你说谁没有?但是从大的中国文化制度上的确认,真正上古的思想比今天的思想好,上古精神比今天的精神高,这个谁心里没有?可能谁心里也有,但是真正从文化制度上,相对确立下来,沉淀下来……

    梁冬:是从刘歆他们那时候开始。

    栗强:是从刘歆、王莽开始的。

    梁冬:他重新要回到古代,上古时期,所以他的文化延续到了对东汉是有影响的。

    栗强:这个叫做打着复古的,哪怕是革新,他叫新王朝。他哪怕是创造新事物,也一定是要以复古为其目的,复古的精神,要在复古的精神下。因为他把古代,不是因为具体要回到茹毛饮血的时代。我相信王莽一定不想去物质文明倒退到在他那之前800年,那他就没有宫殿可住了,没有豪华的宫殿可住,而是他复的这个古指的是个精神。

    梁冬:什么精神?

    栗强:安定的精神。另一种安乐,就是一种不为发展,不为纷纷扰扰的东西所扰动的保持内心安定的精神。当然这都是我们今天的解读,但总而言之,是有一个精神的,这个精神,有一个精神这一点很重要,至于那精神是什么?是我们直接能够很清晰的描述,还是我们无法清晰描述,而就是朝它努力,有可能你无法清晰描述,而就是朝它去努力的这种状态,更让人在其中感觉到一种陶醉和幸福,所有的追求无不如此。

    梁冬:对。你的生活是要追求更丰富多彩,还是要追求更加安宁和祥和,这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分野。当你要追求丰富多彩的时候,你面对不确定性是一个什么样的心态?当你要追求安定祥和的时候,你面对的一个不确定,你将会是怎样?所以呢,这些东西呢,表面上看都是在中国历史上很多年前,一千两千年之前,人们讨论的问题,今天你发现仍然是大家每天要考虑的问题。具体到您个人来说,你到底想要自己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多彩,还是要让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安定祥和,这是个大问题,是吧?稍事休息,马上继续回来,重新发现,中国文化太美之《国学堂》。

    片花:……

    梁冬:重新发现,中国文化太美。继续回来,是请独立学者栗强老师为我们分享一个话题,在中国历史上,有五对人物,一个当权者,一个知识分子,对中国的文化变革是有很大影响的。秦始皇和李斯,他们提出了一种要发展要大一统的观念。到了王莽和刘歆的时候呢,他们开始要反思,要追求一种所谓的安宁的上古时的精神。那第三对人物呢?

    栗强:第三对人物是随着东西方的交通的发展而产生的。就是中国很多人发现了印度,有一个我们中国从来没有面对过的东西。

    梁冬:原来这个世界上还有一群人跟我们不一样,玩的高级。

    栗强:诶,高级。高级到什么程度呢?高级到了……我讲一个小故事,就是当年我在读书的时候,我的老师,我的导师王小甫王先生,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的著名学者。我们就请教王先生,怎么看待佛教?王先生就是我读玄奘法师翻译的这些佛教经论,我深深地感觉到,人类历史上怎么会思想曾经发达到这个程度,我们看到的不再是他写的文章多高明,而是看是一颗何等高明的心写出来了这么高明的文章。我们看这个心有一定程度上的高级性,是我们中国文化所不具备的。

    梁冬:或者是觉得也很了不起的一个事情。

    栗强:确实感觉到了是不具备的,当时确确实实感觉到了不具备的。感觉到了补我们之缺,所以才形成了口气之大,气吞万里,然后纵横多少年,南北多少里,讲这种大的帝王思想,是由一个没有边界的思想的产生。也就是说,是一个人要通过修自己的心,小而无内,大而无外,心有多大,舞台有多大。能够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非常重要的一个点,凝结在唐代,唐代的佛教的兴盛,其中很重要的当然和李世民推广有关系。李世民这个皇帝,他当年下了一个禁令,不允许私自出关,可是唐玄奘偷偷地出了关,等到唐玄奘回来以后,他不光没有批评唐玄奘,制裁唐玄奘,反而说你做得好,而且专门组织一场(仪式),自己又专门写文章,来推广唐玄奘请来的这些经典里的思想。

    梁冬:所以呢,当时的第三拨儿有意思的人物,就是唐玄奘和李世民之间的关系。李世民这个人很有意思,据我所知,他不是汉族,他是鲜卑族的人,对不对?其实,当时的西安,据说有差不多三分之一以上的人叫色目人,就是当时的西安的国际化程度比今天的上海和北京的国际化程度要高。

    栗强:可能不光是比今天的上海和北京要高吧。应当按照比例的分析,应当可能比今天的纽约和加利福尼亚要高。

    梁冬:其实它讲的是什么呢?是说当一个城市或者是一个地方的人们的心开始往内走的时候,你没有那种开放的心态的时候,你就很容易立刻格局就变成那样子。

    栗强:就是你的心没有一个收的地方,你的生命力就(没有)一个释放和绽放的地方。

    梁冬:这个话很深,刚才你讲到第三组人物,就是说唐玄奘和李世民他们这样。第四组人物是谁呢?

    栗强:第四组人物是朱熹和……

    梁冬:朱元璋。

    栗强:包括朱元璋在内的其他选择了朱熹的书,作为中国的考试大纲的各位历朝历代的皇帝们……

    梁冬:对。他们的影响是什么呢?对中国的影响?

    栗强:朱熹年轻的时候是学禅的。他跟一个叫道谦的禅师去想追求开悟之道。他说他自己水平不够,没成功,但是他也受影响很大。去参加科举考试的时候,是答了一卷,禅宗机锋之类的话,然后说我以禅文录科文,来回答科举考试的文章,后来终于发现自己素质不够,逃禅入儒,创名了发明推动了宋明理学,也就是所谓有心学,就是禅讲究的是悟。那么宋明理学是非禅之悟,它不是禅的那个悟,是悟但不是禅。这非禅之悟,不是我提出来的,是我的一个老师叫徐梵澄,徐梵老。那么他曾经跟我们说过,一个关于禅宗后期的发展,一句很重要的话,他就是谈到了这四个字,叫“非禅之悟”。他说中国人通过禅,而普遍来认识了悟,悟是一种心理状态。

    梁冬:这是什么状态呢?

    栗强:禅是把这个心理状态,把悟的这样一种心理状态引向了宗教,解脱,佛陀。而悟本身这个心理状态,不光可以引向宗教,解脱,佛陀,还可以引向其它的方方面面。比方说引到回到当下,比方说引到才华的释放。

    梁冬:那说回来倒是一个蛮有趣的观点。就是说朱熹呢,其实是重新的他作为一个学禅的人,他后来呢,把这个思维模式呢,用到了这个宋明理学,儒家里面开创了宋明理学,倒是很有趣的一个观点。但是呢,重点不在这里,重点在于,马上进入主题了,到底曾国藩他这个人,他之所以能够在晚清时候能力挽狂澜,能有那样的定见,是来自于什么样的底层心理代码?什么样的意识心理模式呢?这个就进入到我们的话题了。那么如何又从曾国藩的这种心理模式里面,为我们当代的面对这么多的诱惑,那么多的不确定性(的人们),来寻找一种定的心态呢?今天的《国学堂》就讨论这个话题。稍事休息,马上继续回来。重新发现,中国文化太美。

    片花:……

    梁冬:大家好,欢迎继续回来到《国学堂》。之前呢,我们讲到在一个不确定的年代,特别需要有一颗坚定的心,或者称之为禅定的心。在我们看来,曾国藩先生呢,在那样一个晚清的大败局里面,能够力挽狂澜,一定跟他的定性有很大的关系。那曾先生他的整个人格的养成,跟我们之前讲到的朱熹他们这种宋明理学的心法下面有什么样的关系呢?那到底曾国藩又是如何透过他的一系列的所作所为,来确定他的内心的坚定和身体的坚定呢?今天我们请独立学者栗强老师,抽丝剥茧地稍微花点时间,讲到朱熹,他讲到朱熹以前是学禅的,后来由禅入儒,变成了一个儒生,开创了宋明理学。那曾国藩先生,他的老师和朱熹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栗强:曾国藩的老师,当然是学宋明理学的。其实这里就出现了问题,就是刚才我们谈到朱熹,他之后所有的人都要按照他的书来读,都要受它的思想的影响,他的思想影响的是什么?叫宋明理学。宋明理学到底讲的是什么?

    梁冬:到底讲的是什么呢?

    栗强:“内则修身,外则建立秩序,建立道统”。

    梁冬:这是所谓的修齐治平嘛。是这个东西吗?

    栗强:一谈到修齐治平就又回到了上古经典里去了,而他实际从里面抽出来的东西就是“内”则修身,发明心性,保持一颗健康的心态。“外”要建立一个道统,安排一个秩序,要秩序井然。

    梁冬:我现在发现很多人真正的焦虑是今天想这样,明天想那样。比如说十年之前,你知道说万科的股票一定会涨,但是你拿得住吗?十年之前你就知道说北京的房价一定会涨,你敢买吗?你敢不卖吗?今天你仍然知道腾讯、新浪这样的公司是个好公司,你看到突然格局变的时候,你敢坚持拿到这个公司的股票吗?所以当你有这个定见时,你不用做什么事情,你就会有长足的发展,但是你能不能定得住?那么曾国藩先生,他有十二个方法来令到自己保持自己的定,那么就请栗先生和我们一起来分析和分享这些。

    栗强:实际上说的对,要定,而且不光是要定得住,更主要得定得对。那一定是要心能够够清晰,够明了,需要有一套修身、修心、统一之道。

    梁冬:所以呢,就是身心是一个互相影响的过程。我看到在曾国藩的修心修身的十二个方法里面包括什么呢?

    画外音:曾国藩修身十二法:一曰敬,二曰静坐,三曰早起,四曰读书不二,五曰读史,六曰谨言,七曰养气,八曰保身,九曰日知所亡,十曰月无亡所能,十一为作字,十二为夜不出门。

    栗强:我说在讲这十二个东西之前,还要最后花一点时间来说这十二条是他的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提出来的。

    梁冬:有意思。

    栗强:因为这个东西太有意思了。我们知道这个东西如果说是我们每个人都有类似的十条,十二条我们叫《小学生守则》,《中学生条例》,什么《中学生守则》这些东西,我们小时候可能也都背过。那个东西是老师塞给我的,我也得按照那个去做,甚至那个内容和这里你看是不是有可能也有相似之处。但是那个东西意义大吗?那意义特别不大。因为我根本就不想做,别人塞给我的。曾先生这个是不是别人塞的?不是,是他自己提出来的。他提出来的时候,也不是自己很年轻的时候,是三十岁左右。

    梁冬:已经经历了很多事情之后,他终于想明白了,其实三十多岁已经是一个受损的车了,身心里都受过很多伤害的情况之下,他开始反省,提出来刚才我们讲的这十二条,是如何让他更加身心健康吧?他如何身心健康呢?那么当时的背景是什么样子呢?

    梁冬:他应该是有一个参照,我觉得。

    栗强:他当时应当说经历了很多事加两件事,共同造成他提出这十二条。很多事是什么呢?就是他考试科举落过很多次第,从小也有很多你说的人人都会经历过的各种不顺利呀,各种这不行那不行的事,甚至一直到最后关头,他如果不是皇上把他的考试名次往上提,他还不会有今日的辉煌。当时所有的大臣们判卷子,判完之后,他的殿试是在三甲的第四十二名,按理说这个级别不低。

    梁冬:也还可以了。

    栗强:但是和曾先生一生取得的成绩比,远不能形容曾先生自己的水平。可是到朝考的时候,到皇上来考的时候,考第一等的第三名。这个时候,皇上看了卷子,还觉得不足以反映这个人的水平,给他再提了一名,提成了第一等的第二名。那么你看,曾先生这个人,我们看到我们周围有些人就是……

    梁冬:就是他面试很强大,做作业一般。

    栗强:我不这么看这个问题,我觉得我看问题是我们有见到两种人,第一种人在基层很受欢迎,就是大家普通民众看到他觉得这个人很好,甚至是……但是你在往上走的时候,大家觉得这个人……

    梁冬:领导不满意,群众满意领导不满意。

    栗强:还有一些人,你越到基层的时候,甚至在小的时候,同学讨厌他,老师讨厌他,周围人都讨厌他,但是你看有没有人和他交往?有,都是一些天才精英之人,和这个人交往觉得这个人了不起,这人了不起,这样的人往往成就一时奇才。刚才我们说的这五位,我给他起了个名字,叫转澜五大力,就是他可以转历史上的波涛汹涌之势,他要把回天转澜,把这个巨大的波浪给转个方向,带进一个新的东西过来,这种人往往都是这样的奇才。

    梁冬:就是开始的时候不受待见。

    栗强:就是换句话说,这个人的素质修养不被低水平的人所认同,而被精英阶层所认同。

    梁冬:我自己还有其他的很多朋友也是这个样子的。在开始的时候,在低层次的人那里,其实是很难过的,他自己也活得很痛苦,但是到了一个方面,突然一下子风云际会。就这种人就非池中之鱼,你把他放在池子里面呢,也损害他也损害池子,杀伤力也很大。

    栗强:主要还是损害池子,哈哈……

    梁冬:那曾先生是一个非池子之鱼的人物,说他见到龙以后,见到皇上以后,他的那种能量一下子就被释放出来了。

    栗强:对的。那么他经历很多事情,但是要说他除了经历了很多事情之外,他还经历了两件事情。

    梁冬:什么事情呢?

    栗强:产生了影响,就是见了皇帝之后,第一件事情,他陪着皇上见一个理学大师,叫唐鉴。唐先生就是一位理学大师。他一见这位唐先生,立刻发现此公不得了,他拜师去了。 他拜师去之后,他是在拜师之后写的这十二条,把这十二条作为自己由于见到了老师,受到老师很大影响。

    梁冬:我们讲过很多次了,在一个非常不确定的年代,世界人民都在为我们站岗。今天发生了这些事情的时候,我们会很焦虑很慌乱。这个时候,只有那些内心定的人,他才走的远并且活下来的。那除了要定的时间长之外,还要定的地方对。那如何才能定呢?我们发现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人,这个人叫曾国藩。他又是如何成为这样的一个人呢?栗强栗老师跟我们分享说,曾国藩是在五组人物里面的最后一组,这五组人物都能够有回天之力,或者改造整个文化的脉流方向。我们抽取曾国藩先生的这样的一种保持定见的能力,和大家分享。那他具体做些什么事情,可以让自己保持定见呢?其中的一个方法,就是他在三十多岁的时候,提出了自己的十二条修身法则。也就是“大学生守则”,或者说“太学生守则”,他已经混到太学生了,“太学生守则”。

    栗强:曾国藩守则。

    梁冬:或者曾国藩守则。那么,我们请栗先生今天花了一集的时间跟大家分享这个事情,从下一集开始,认认真真地跟大家讨论这十二条守则里到底是什么?他为什么都能够帮助你拨开迷雾?

  下载 国学堂 20110402梁冬对话栗强 曾国藩克已修心智慧第一讲中西交融与禅定之道.mp3

  下载 国学堂 20110402梁冬对话栗强 曾国藩克已修心智慧第一讲中西交融与禅定之道.flv

  下载 国学堂 20110402梁冬对话栗强 曾国藩克已修心智慧第一讲中西交融与禅定之道.doc

   查看 201104 栗强:曾国藩克已修心智慧 系列


    返回列表页 百拇医药网 杜义华 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