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辑思维微信]人人都是“道德家”2013.2.7

     鲁迅说:“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揣测中国人。”事实上,在不知道行为背后的原因时,几乎每个人都愿意用恶意揣测别人。不要说你不是“道德家”。

    最近的研究表明,只要某人的行为造成了消极后果,那么大多数人都会推断他其实是恶意为之的。也就是说,行为结果影响了周围人对当事人行为意图的推断,耶鲁大学实验哲学家约书亚•诺博(JoshuaKnobe)将之称为“副产品”效应(“side effect” effect),也有人将它称之为“诺博效应”(KnobeEffect)。

    你认为你不是这样的?但假如你参与了诺博教授的的实验,很可能也会陷入对他人的道德审判。作为诺博教授的被试,你会阅读到类似下面的文字:

    某公司的副总向董事长报告:“我们正考虑实施一个新项目,它会增加我们的利润,但会破坏环境。” 董事长答道:“我才不管这个项目是否破坏环境,我只要能赚钱就行。”于是该公司进行了该项目,正如所料,环境被破坏了。

    读完这个情境后,你需要作出如下判断:“请问,你觉得该董事长是有意破坏环境的吗?

    如果你像大部分(82%)参加实验的大学生一样,就会回答“是”。

    当然,你还有可能读到另一个情景:

    某公司的副总向董事长报告:“我们正考虑实施一个新项目,它会增加我们的利润,但会保护环境。” 董事长答道:“我才不管这个项目是否保护环境,我只要能赚钱就行。”于是该公司进行了该项目,正如所料,环境被保护了。

    同样,你要对该董事长的意图进行判断,“你觉得该董事长是有意保护环境的吗?”这里,如果你像大部分(77%)参与实验的大学生那样,你也会说“不是”。

    上述的两个情境唯一差异就在于将“破坏”换成了“保护”,虽然都不是有意为之,但人们更愿意谴责破坏环境的行为,而不愿表扬保护环境的行为。正是这一点的不同,让作为旁观者的我们“不惮以坏的恶意来揣测他人”,同时也不舍得以善意来表扬他人的行为。

    有学者认为人类在道德上的推理本质上是中性的、非道德的,只是由于情境或者其他因素的限制,让我们的判断变受到干扰,偏离了“科学”的判断。但是诺博教授认为,人们在进行道德推理时,会将已经发生的事实与其他可能的但未发生的情况进行比较。当他人的行为带来消极结果时,我们可能在头脑中将该后果与无消极后果的情况进行比较,推断认为他人本来可以不做恶,但是却做恶了,因此是有意的;但是当他人不小心做了好事时,我们却认为本应如此,也就觉得没有什么值得表扬的。

    不管这个效应究竟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它的存在已经说明: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活着一个苛刻的道德家,让我们不惮以恶意来揣测他人。

    罗胖曰:

    1,恶意无处不在,遭遇不必奇怪。

    2,恶意源于陌生,只欠相逢一笑。

    


  返回前页  返回列表页 百拇医药网 杜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