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辑思维微信]“吃货”90后2013.3.11

     我的体重曾今达到过一个令人难以启齿的数字,反正见到现在也减了四五十斤了,虽然还有人叫我罗胖,但是算是减肥成功。

    我的方法也很简单,就是每天晚上不吃饭,这和那些坚持一直不吃的人是有本质区别的。

    一直不吃,总有一天饥饿感会击溃你,那个时候你会把所有省下来的食物再报复性的吃回去,所有减下来的肉再涨回去。

    而我每天晚上不吃,虽然晚上非常饿,但是我知道只要我有办法把自己哄睡着,第二天一醒就是天堂,因为可以吃了。

    每天的节律都是这样,在希望痛苦中度过,这也是人生的一个基本的模式,没有痛苦是不正常的,没有希望也是不正常的。

    今天给大家看一篇文章,名字叫“吃货”,写的是90后的困惑。我的建议非常简单,没有困惑是不正常的,没有希望也是不正常的。

    “吃货”90后

    作者:王小妮

    别人喊九零后“脑残”,而他们自称“孩纸们”,“孩纸”这两个字给我的直觉是:孱弱像纸,一捅就破。每次去上课习惯了到教室门口停顿一下,每次都会忍不住想“磨刀霍霍向少年”。

    少年们这时候在干吗?一进教室,最先见到的场景是吃零食,前几年没这么明显。一个女生告诉我:老师,到了我们九零后,每隔两年就是又一代。这么说他们是最被催命的一代。按两年一代算,从美国人何伟写《江城》到今天,大学生已经天翻地覆了六七代,眼前的正是“吃货”一代。

    曾经带着偏见,以为“吃货”相当于最后的投降,退回动物本能。看看中国的大中小各级学校已经成了垃圾食品集散地,害人和被害的“共荣圈”。

    真想问他们,能不能稍微“高尚”一点,不要自称“吃货”吧。直到有同学在微博私信里告诉我:“老师,告诉您我为什么是吃货:除了好吃的真的美味,现在我愈发觉得,什么都不可靠,人心更不可靠,只有吃到肚里的东西才可靠——但现在吃的也不可靠了——呵呵。”这话一瞬间帮我找到了我和“吃货”们之间的共同点。饥饿让人吃东西,空虚也让人吃东西,这些小生命是需要经过吃的过程,得以获得饱满充实的质感。比起其他,只有“吃”这个最本能的行为使他感到生命的安全可控,由“吃饱”获得自己的最后藏身处。

    期末考试,教室里死静。一个女生写得正投入,一粒粒染过的小红指甲在纸面上簇簇滑行,又好看又轻佻。二十岁的年纪,本是轻盈美妙,不该太多的沉重,他们却过早地沉重了。想象我20岁,正在农村插队,动物一样活着,身边的人们不只迷茫,还自暴自弃,还毫无辨识力地坚信大喇叭里宣讲的一切。今天的九零后们心里却早就明镜儿似的,他们看这世界很简单,他就是两大块:一个是要多强大有多强大的社会,另一个是渺小的孤零零的他自己。碰到扛不过的强大阻力后,他自然退却,直接退回靠饱胀感去知会的这个自身。个体和社会,就是这样分离割裂着,他很知道他和那个庞大东西绝非一体,这也许就是两年更替一代人的不可抗拒的收获。

    大二的王蕾随我离开教学楼。她问我:老师你相信未来吗?我说:我不信。她说:我信,我什么也没有,只有拼未来。

    摘自《读库》1204期文章《“孩纸们”》

    罗胖疑惑:

    一个顶着繁荣面目的社会,为什么却让年轻一代陷入集体性恐慌?

    


  返回前页  返回列表页 百拇医药网 杜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