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辑思维微信]极客古登堡2013.3.17
据说在电话刚刚发明的时候,大西洋两岸的人们对于这个新事物的看法是不一致的。
英国嘛,因为它的邮政系统特别发达,所以据说当时英国的邮政局长说:“我们英国不需要电话。因为我们有足够多得邮差了。”
而美国人不一样,新大陆嘛,积极热情的拥抱新事物。所以据说当时的一个美国市长说:“我不同意英国人,我觉得电话这个东西好,发展的前途无可限量,我相信一百年内,每个美国城市都将装上一部电话!”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面对新事物的时候,不管你多有想象力,到头来你的想象力都是贫乏的。
微信回复“未来”两个字。
极客古登堡
作者:[美]杰夫·贾维斯
书籍用了 50年时间才脱离抄写的根源并找到了自己的本质,允许新流派的出现,如蒙田的散文。
最初,印刷书籍模仿手抄书籍。它们的内容大多相同——在印刷技术出现的头 50 年,80%的书都是拉丁文。书上的字体也被设计成抄写员的笔迹那样。正如第一款汽车被称作不用马拉的车,智能电话仍然被称作电话,尽管它显然已经成为别的东西,古登堡的技术也是一样,被放在其之前技术的语境中:它以自动书写的名义进行推广
用过去的词汇运作未来,这种趋势正在网络上发生,报纸、杂志和图书出版商在数字屏幕上模仿自己的纸质形式:新瓶装旧酒。他们用iPad 不是为了改造自己的产品,而是复制它们,希冀夺回他们对于内容和商业模式的控制。
艾森斯坦认为,印刷书籍对文化的全面影响需要时间来显现。“在这项技术转变之后至少 50年内,没有显著证据表明文化变迁;必须等到古登堡之后一个世纪,新世界的轮廓才开始进入我们的视野。
从文化意义上说,她主张我们不应仅仅将古登堡和早期的印刷工视为技工或创业家。他们的车间“成为学者、艺术家和文人聚集的地方;外国翻译、流亡者和难民的避难所;高级学习机构,以及每种文化和知识交流的联络点。”同样,互联网也不仅仅只是数据交换,而是文化交流。在我看来,它并不是媒介,而是一个连接机器。不过我们还不了解互联网真正是什么。
我们现在所秉持的观点是,我们所经历的变化正应该以光速推动我们前进。但是我开始思考,它是否仅仅是非常缓慢地发生。也就是说,我们只是处于我们将要经历的变化的伊始,而且我们无法彻底了解它的完整形态和限度。用古登堡的时间维度来说,我们现在处于社会颠覆发展中的1472 年。
印刷机及其产品从根本上影响了我们对世界的认知,随着穿越他们所说的古登堡括号(Gutenbergparenthesis),我们正经历同样不稳定的变迁。
在括号的左边,即古登堡之前,信息通过口口相传和抄写传播,并在传播过程中发生改变,几乎没有所有权或著作权的概念。在古登堡括号里,随着创意更多地成为产品而不再是一个过程,创意的所有权和著作权意识增强。与此同时,知识及我们对它的看法成为印刷字行。今天,我们已来到括号之外,信息和知识通过链接、点击传播,在这个过程中互相交融,更多的是过程而不是产品,所有权淡化。
如今,大卫 ·温伯格(David Weinberger)在其书作《太大而不能知》(Too Big toKnow)中表示,我们开始敬畏网络的智慧:“房间里最聪明的人不是站在讲台前给我们讲课的人,也不是房间里所有人的集体智慧。房间里最聪明的人就是房间本身。”
罗胖曰:
对的,“罗辑思维”这个群体里,最聪明的人不是罗胖,而是这个群体本身。
知性人生,值得我们并肩上,一起来。
返回前页 返回列表页 百拇医药网 杜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