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辑思维微信]斯诺笔下的毛泽东2013.4.8

     今天北京的一个小兄弟跟我抱怨说:现在出人头地太难了,找一份工作难如登天!

    没错,如果你想指望靠你那份编排得很漂亮的简历,上面罗列了一大堆你考过的证啊,组织过的社会活动啊,当过的官啊就想获得一份好工作,确实难如登天,简直就是小概率事件。

    我就给他出了个主意。我说:你不是在北京么,有地利之便。你就跑各种论坛,你就听各种牛人演讲,你就拼命作记录,然后把它整理成文,然后漂亮地进行排版,然后在微博上@给他。只要你坚持四年这样做,一定会有一个出类拔萃的领袖人物会提携你的。

    互联网时代就给我们这一代人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不必在纵向的社会结构中攀爬,而是寻求横向的连接。

    今天回复“连接”两个字给你看一篇文章。

    斯诺笔下的毛泽东

    作者:许知远

    我意外地翻到一本《红星照耀中国》。

    “那是6月初,北京披上了春天的绿装,无数的杨柳和巍峨的松柏把紫禁城变成了一个迷人的奇境。”埃德加·斯诺开篇写道,“在许多清幽的花园里,人们很难相信在金碧辉煌的宫殿的大屋顶外边,还有一个辛劳的、饥饿的、革命的和受到外国侵略的中国……”

    对我这一代人来说,埃德加·斯诺虽然声名显赫,却不一定阅读他的作品,他和共产主义的意识形态联系太密切了,以至于我们习惯性地对他持有偏见,将他的著作视做宣传的一部分。

    但这个下午,我坐在紫竹院的湖水旁,却感受到了那种久违的阅读所带来的怦然心动。

    那是1936年,他已在中国生活了8年,厌倦了西方人在中国拥有特权而封闭式的生活:

    “……饱食终日……在自己的小小的世外桃源里过着喝威士忌酒搀苏打水、打马球、闲聊天的生活,无忧无虑地完全不觉得这个伟大城市无声的绝缘的城墙外面的人间脉搏……”

    他的语言比我想象中富有美感得多,在形容陕西无穷无尽的断山孤丘时,他写道:“连绵不断,好像詹姆斯·乔伊斯的长句,甚至更加乏味。然而其后果却常常像毕加索一样触目,随着时光的转移,这些山丘的角度陡峭的阴影和颜色起着奇异的变化……”

    他那奇异的观察力也让人过目难忘,“周恩来面目英俊、身材苗条,像个姑娘”,毛泽东是“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

    更重要的是他对于中国社会的那种敏锐的洞察力,他发现“1932年的中日淞沪战争中,中国农民就在炮火交加之中也毫不在乎地继续种他们的田”。

    他说毛泽东“身上有一种天命的力量,这并不是什么昙花一现的东西,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根本活力。你觉得这个人不论有什么异乎寻常的地方,都是产生于他对中国人民大众、特别是农民──这些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贫穷饥饿、受剥削、不识字,但又宽厚大度、勇敢无畏,如今还敢于造反的人们──的迫切要求做了综合表达,达到了不可思议的程度”。

    罗胖曰:

    细读历史,早年的毛泽东其实不是一个亢奋的左派。

    建国前,他的成败沉浮都说明了这一点。

    他是中国那个时代的“综合表达”。

    至于后来的转变,其实需要另外的解释。

    


  返回前页  返回列表页 百拇医药网 杜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