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辑思维微信]为什么读博"经常"是一种时间的浪费2013.4.16

     这两天咱们平台上有几位兄弟考研失败,心情非常沮丧,强烈要求给安慰一下。那我就给你们说个很没品的笑话吧,见于笑林广记。说有一天大老爷升堂问案,突然在大堂之上有人放了一个屁,大老爷非常恼怒,大喝一声,拿下!哎呀衙役犯了愁了,怎么拿啊,想了半天没办法,捧了一坨大便来,复命:老爷,正犯已经走了,拿得家眷在此。你看,考研在很多人看来,并不是求学问的手段,而是求得更大的竞争力,拖延毕业时间的一个手段,这个手段已经失效了,达到同样的目的还有很多其他途径。重犯已经走了,你何必跟着家眷在较劲呢。

    今天回复“考研”两个字,给你看一篇安慰你的文章。

    为什么读博"经常"是一种时间的浪费

    来源:《经济学人》 译者:龚蕾

    许多读博的学生们有一点是相同的:即对现状不满。

    有的把自己的工作描述为打工仔,每周七天无休息,每天工作十小时,薪酬很少,前途渺茫。这种情况很普遍。作为一个研究生,你可能会觉得讽刺,你的办公室装饰得比你家还好,而你却经常吃方便面。一位求学者说,并非研究本身让我感到枯燥。他很坦诚地说他不是为了免费馅饼而读博的,“终点是遥不可及的,这让人感到沮丧。”

    在读博士抱怨满腹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现象背后的本质问题在于培养博士体系本身。

    应用性博士,比如法学博士、商学博士和药学博士,实际上含金量很高。而博士泛滥成灾供过于求,尽管博士学位的设置是为进入学术界而考虑,但是现在存在的问题是,授予博士学位的数量和现有的研究岗位数量差距拉大。博士供过于求,而很多企业领导又说他们找不到所需的高级技术人才。从一方面也表明博士们并没有学到企业所需的知识技能。一些人甚至把研究型博士的培养体系与庞氏骗局甚至是传销相较。

    从历史上看有相当一段时间,进入一流大学读书还是少数富人才能得到的特权,甚至很多大学教师都没有博士学位。而二战后,高校不断扩招,与此同时大学讲师也需要有较高学历。到1970年,美国的大学就是如此,美国大学数量不到全球三分之一,颁发的自然科学和工科博士学位证书却占到全球的一半。在这段时期,美国人口仅占全世界人口的6%,从此之后,美国每年生产的博士数量已经翻倍,达到每年6.4万人。

    博士年产量远远高出了大学对讲师的需求,最新出版一本书显示,美国在2005年至2009年一共培养了10万名博士,与此同时,大学教师职位需求仅仅为1.6万人。

    数据表明,2000年美国生命科学领域教工需求每年增长5%,这些博士和博士后学生里面,仅仅有五分之一能找到工作。在加拿大,80%的博士后每年收入是3.86万美元甚至更少,而这是建筑工人的平均薪资,博士后数量增加成了博士们通往学术道路的一种阻碍,在有些国家,五年博士后才是获得一份全职工作的敲门砖。

    就算完成了学业,也并非前途光芒。由于博士专业太细,就业工作人员费尽心思帮助博士们求职,而企业老总们对这些想要离开学术的博士生们兴趣不大。经合组织一项研究表明,博士们在取得博士学位后五年,很多还在做临时工作,这一比例在斯洛伐克超过了60%,比利时、捷克、德国和西班牙超过了45%。而大约三分之一的澳大利亚博士们从事与博士专业毫无关系的工作。在德国,13%的博士毕业生从事一些地位很低的职业,在荷兰,这一比例是21%。

    很多学生做研究是出于热情,现在的教育体系却终结了他们的热情。很少人知道路在何方,英国一项对博士毕业生研究数据表明,三分之一人读博只是为了继续做学生,或是延迟就业。大概一半学生说,科学家可以有很高的年薪,因此就随波逐流读博。但是呆在校园,喜忧参半。高学历者更容易不满足更容易跳槽。

    读博士的种种弊端已经众所周知,本文的作者十年前就劝说一位理论生态学方向博士不要继续,当时欧洲也正在促使高等教育体系更完善,一些机构也大力推动。

    资助基金组织已经意识到,博士在劳动力市场中,技能难以发挥。他们会写实验研究报告,会做学术报告,做文献查阅等,但如今这个知识技术快速传播的时代,这些显得毫无用处。一些大学为博士生开设了其他课程,比如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这些在求职时或许派上用。在英国有一种四年的博士,他们要为这种博士开设上述新课程。

    衡量和激励机制应该作出改变。一些大学和科研院所把培养博士数量作为一项成功指标,并争着培养更多博士。对学生来说,找到一份实际的固定工作,收入会有多少才更重要。而博士数量已经太多了,博士生不得不面对整体水平越来越下降的窘境。

    很多读博的人都是班上聪明的学生,他们可以把想做的事做到最好。在人生旅途上得到鲜花和奖赞。今年的新一茬博士新生也将开始他们的学业,他们中很少有人会愿意接受一套为别人牟利而设计的体系。仅仅有悬梁刺股的刻苦精神与自以为聪明过人不会取得人生的成功。如果把这些精力和时间用到别处或许会做得更好。

    (有删节)

    罗胖曰:

    小学、中学、大学、硕士、博士、博士后。。。。。为什么会有如此漫长的求学阶梯?

    因为工业社会产生了大量的分工,和分工基础上的知识存量。

    为了消化如此沉重的知识负担,就不得不构建出如此庞大的教育体系。

    但是,还是那个但是——互联网来了。

    分工的样式、获取知识的途径都发生了巨变。

    原来体系里的人们感受到的是:越来越难。

    而真相是:作为一个陈旧的体系,即将被整体地抛弃了。

    博士兄弟姐妹們,莫怪我口吐真言。

    


  返回前页  返回列表页 百拇医药网 杜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