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辑思维微信]环保思想家和经济学实干家2013.6.1
在最新一期《罗辑思维》视频里啊,我提到了一个观点,那就是我们这一代人正处於大组织体持续崩塌的过程之中。有很多朋友表示对这个想法不理解甚至是不赞同,其实呢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趋势。如果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解释,那就是大组织体维持自己组织规模的成本正在越来越高,而互联网提供的横向协作的成本正在变得越来越低。
举个例子说吧,如果一家公司有一项任务,你说他是用一纸合同外包给一家专业的乙方公司来做,更便宜,更靠谱,还是自己组织里养一帮大爷干更靠谱,更便宜呢。比如说所有公司都会签约快递公司,而不是在自己公司内养几个跑腿的,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所以从成本角度来理解这个世界,往往更加接近于真相。
今天回复“成本”两个字,给你看一篇经济学的分析。
环保思想家和经济学实干家
作者:薛兆丰
市场经济和自由贸易,一直是环保主义者攻击的主要对象。但是,经济学对环境保护问题的看法,并不完全符合环保主义者的口味。
区分“使用”、“未经补偿的使用”与“滥用”
你天天都在使用家具、车辆、房屋、服装,你不断地磨损和消耗这些资源,但你不会视之为“滥用”或者“污染”。那么究竟怎样才算“污染”或者“滥用”呢?
经济学的定义:污染和滥用,是指在使用资源的过程中,对资源所造成的价值损耗,大于使用资源所带来的价值。
第一种情况:你把鞋穿破了,但只要穿鞋带来的价值,大于鞋的成本,那就是使用,而不是滥用。
第二种情况:如果你点燃钞票来照明,这样做成本大于价值,那就是滥用——或换一种虽古怪但正确的说法:你“污染”了钞票。
第三种情况:如果我的工厂在生产过程中弄脏了邻居的空气,但我的产品的价值比他们总的损失还要大,那就不是污染,也不是滥用,而只是未经补偿的使用。我没有赔偿他们的损失罢了。要是我作了赔偿,他们就应该会认可。其结果,就跟我从他们那里购买了一件衣服一样。我所付的价钱,高于他们对这件衣服的“个人估值”,同时低于我对它的个人估值。所以,如果我能够对工厂附近的邻居给予足够的补偿,那就不是污染,而只是购买和消费。
你或许会说,空气是不能更换的,但衣服可以重新再造。那你就错了,人的劳动也不可以再造啊。我雇佣你为我工作,你也不能再更换你自己了,你对你自己的损耗,也是永久性的。
你或许接着说,人们所看重的只是资源现在的价值,而不会兼顾它未来的价值。那你也错了。一棵果树的价格,包含了它全部的预期收获,而这跟果树主人的寿命无关。或许果树的主人快去世了,但这棵树不会因此贬值。他出售这棵果树时,卖得的价钱必定包含了这棵果树未来全部的预期收获。如果果树的主人决定把果树砍下来做张书桌,他就必定想好了:一张书桌的全部预期未来收入,大于果树的全部预期未来收入。
这样的说明应该揭穿关于经济学与环境之间对抗的神话了。实际上,并不能非黑即白地把人区分为环保主义者或经济学家。人人都喜欢清洁、健康、美好的环境,所以人人都是环保主义者——思想上的。
然而,美景是有价的。我们任何时候都面临选择,而选择就是成本。你选择A,其成本就是没有被选择的B。你没有到山里避暑静养,就是因为你认为那笔旅费和时间,用在别处更有价值,即认为美景的成本太高。你的行为,胜于你的雄辩。人人都是经济学家——行动上的。
经济学逼你做的,是承认“此长必然彼消”的现实。成本是在所难免的。想绕过稀缺性,是无论如何也行不通的。
长期争论的焦点是,应该以谁对收益和成本的评价为主?爬山俱乐部的成员,根据他们的偏好,顺理成章地希望保护更多的自然资源,以备他们的志趣之需。至于其他人,他们对“自然和原始”的兴趣相对其他事物的要低,就愿意家居更舒适,或者上山更便利(公路和缆车,而不是步行小径)。
可惜经济学并不能回答这个问题。经济分析既不偏重、也不反对改善环境,更不断定各种偏好的相对比重应该怎样。相反,经济分析指出,稀缺性是不可回避的。空气和水越清洁,其他称心的事物就越少。只有在童话里,才能想要什么就是什么。
罗胖曰:
一个经济学界的冷笑话——
有个人走进经济学家的课堂,迟到了。他抱歉地说:“我老婆嘱咐我开车慢着点。所以迟到了。我老婆太爱我了。”
经济学家冷笑着说:“她怕你出车祸,只是因为你保险费还不够高。”
用“成本——收益”的角度理解这个世界,很冷酷,但很多时候更加接近于真相。
返回前页 返回列表页 百拇医药网 杜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