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辑思维微信]"民族大熔炉"和"民族大拼盘"2013.6.14

     一个做营销的朋友问我,说自己特别好面子,所以常常得罪客户,问我该怎么办。

    我也没做过营销哈,但我直觉上这位朋友的问题不出在好面子上,其实没有人不好面子的呀,而且没皮没脸就一定能做得好营销吗?对吧。

    我觉得这位朋友的问题很可能是:没有为自己的人生定义好一个清晰的目标。比方说吧花多少年挣多少钱给自己买套房。一个没有目标的人的悲剧不在于没有前进动力,而是会陷入到应对各种环境因素的麻烦当中,而且这种麻烦都是单点去应对,所以很难建立分寸感,所以常常会被各种因素推得团团乱转。而一个有目标的人呢,对具体的麻烦视而不见,但是他有强大的目标啊,所以那些麻烦反而容易在向目标挺进的过程当中被溶解掉。

    如果听不懂的话,今天回复“目标”两个字,给你看美国人是怎么干的。

    “民族大熔炉”和“民族大拼盘”

    ——国外民族政策的两大模式

    作者:胡联合 胡鞍钢

    民族问题是事关国家统一、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问题。世界各国处理民族(种族)问题的方法,大体上可分为两种基本模式:“民族大熔炉”和“民族大拼盘”(或称“民族马赛克”)。

    美国是“民族大熔炉”模式的典型。美国政府不对族群(种族)进行法律、政治等实体方面的认可和标识,不给予族群(种族)集团以法律上的承认,特别是不容许任何一个族群生活在一块属于自己的历史疆域内,而是千方百计通过国籍法、移民法、英语教育、立法、司法、行政、传媒等法律和公共政策,着力构建一个不分来源、不分族群、不分宗教的统一的美利坚民族(Americannation)和美国人(American)身份。美国任何族群的成员(印第安人有所例外)都不得以种族身份为由在政治任命、选举、教育、工作机会等方面给任何人以优待或歧视。

    通过两百多年持续不断的民族大熔炉政策,美国有力地建构了美利坚民族和美国人的身份和身份认同。通过强调国族身份的建构和统一,强调个人的公民权利平等(而不是族群的集体权利平等),避免把公民的财富、权力、声望、职业、教育等个人差距与族群身份、族群集体联系起来,既有力地保障了国家的统一,又有利于激发公民的个人平等竞争,促进国家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发展繁荣,同时也有力地防止了个体之间的矛盾演化为族群矛盾和族群冲突。此外,由于在法律上不允许族群身份和族群集体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特别是不允许任何族群有自己的历史地域范围和特权,有力地避免了族群矛盾和冲突演化为民族分裂问题。

    苏联是“民族大拼盘”模式的典型。长期以来,苏联把以民族为单位建立的加盟共和国、自治共和国、自治州(区)和边疆州(区)组成的联盟形式固定化,强化民族标识、突出民族性,把民族问题高度政治化。

    这使得各民族把加盟共和国和自治地方看做是“本民族领土”,把加盟共和国和自治地方的资源看做是“本民族资源”,认为加盟共和国和自治地方应由“本民族”的语言、宗教和文化为主导,应由“本民族”干部来领导和管理。在强化民族意识和民族主义的制度安排下,各民族领导者往往被认为是本民族利益的最高代表,是联盟框架内本民族利益的代言人。

    戈尔巴乔夫当政后,大力推行“民主的人道的社会主义”改革,取消了宪法赋予苏联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从根本上改变了苏联的社会政治制度,各地的民族意识和分裂主义思想日趋高涨。特别是由于长期以来从制度上使民族(族群)意识与地方意识相互叠加强化,各加盟共和国、自治州一直有着强烈的民族意识,把民族意识置于国族意识之上。由于没有从制度上解决国家认同问题,经济发达地区反而成为分裂国家的急先锋,各加盟共和国中最富裕的波罗的海三国(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在1989年率先宣布独立;到1991年底,苏联更是彻底解体,一分为15个国家。

    实践证明,“民族大熔炉”模式是解决民族问题比较成功的方法,能够有效地防止民族矛盾和民族冲突演变为民族分裂问题。“民族大拼盘”模式则因其强调民族分界、民族身份、民族团体和地域多元主义体制而使社会泾渭分明、政治多元分野,无法促进民族交融而建构统一的国族,容易使民族矛盾冲突与地区矛盾冲突交织在一起,最终演化为民族分裂甚至民族战争。

    罗胖曰:

    这是在国家层面使用“视而不见大法”一个典型案例。

    矛盾从来不是可以被“解决”的,矛盾是在共同目标和愿景面前被“融化”的。


  返回前页  返回列表页 百拇医药网 杜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