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辑思维微信]纽约地铁站的实验2013.6.17
现在的读书类节目啊,通常分为两种。一种呢就是朗读,用播音腔,一字一句,不增不减。而另外一种,就是我做的罗辑思维了,加进了自己很多的见解,结果容易被误认为是评论类或者话题类的节目。
其实市场最需要的是第三种产品,那就是你老老实实替我读书,然后用最明白最晓畅的口语,告诉我书里最有价值的是什么。这样大家既利用了碎片的时间,也节省了读书的精力。而这第三种产品呢,恰恰是放弃了一些传统上认为很有价值的东西,那就是既不追求创建,也不追求精准,进入了一种混搭的状态。
所以啊,这个时代的创新,最重要的不是精益求精,而是重新发现需求,放弃原来那些产品精英主义的傲慢。
今天回复“傲慢”两个字,给你看一个实验,它会告诉你什么是产品精英主义的傲慢。
纽约地铁站的实验
来自有道云笔记网友推荐
2007年一个寒冷的上午,在华盛顿特区的一个地铁站里,一位男子用一把小提琴演奏了6首巴赫的作品,共演奏了45分钟左右。他前面的地上,放着一顶口子朝上的帽子。
显然,这是一位街头卖艺人。
没有人知道,这位在地铁里卖艺的小提琴手,是约夏•贝尔,世界上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他演奏的是一首世上最复杂的作品,用的是一把价值350万美元的小提琴。
在约夏•贝尔演奏的45分钟里,大约有2000人从这个地铁站经过。
大约3分钟之后,一位显然是有音乐修养的中年男子,他知道演奏者是一位音乐家,放慢了脚步,甚至停了几秒钟听了一下,然后急匆匆地继续赶路了。
大约4分钟之后,约夏•贝尔收到了他的第一块美元。一位女士把这块钱丢到帽子里,她没有停留,继续往前走。6分钟时,一位小伙子倚靠在墙上倾听他演奏,然后看看手表,就又开始往前走。
10分钟时,一位3岁的小男孩停了下来,但他妈妈使劲拉扯着他匆匆忙忙地离去。小男孩停下来又看了一眼小提琴手,但他妈妈使劲地推他,小男孩只好继续往前走,但不停地回头看。其他几个小孩子也是这样,但他们的父母全都硬拉着自己的孩子快速离开。到了45分钟时,只有6个人停下来听了一会儿。大约有20人给了钱就继续以平常的步伐离开。约夏•贝尔总共收到了32美元。
要知道,两天前,约夏•贝尔在波士顿一家剧院演出,所有门票售罄,而要坐在剧院里聆听他演奏同样的那些乐曲,平均得花200美元。
其实,约夏•贝尔在地铁里的演奏,是《华盛顿邮报》主办的关于感知、品味和人的优先选择的社会实验的一部分。
实验结束后,《华盛顿邮报》提出了几个问题:一、在一个普通的环境下,在一个不适当的时间内,我们能够感知到美吗?二、如果能够感知到的话,我们会停下来欣赏吗?三、我们会在意想不到的情况下认可天才吗?
最后,实验者得出的结论是:当世界上最好的音乐家,用世上最美的乐器来演奏世上最优秀的音乐时,如果我们连停留一会儿倾听都做不到的话,那么,在我们匆匆而过的人生中,我们又错过了多少其他东西呢?
罗胖曰:
在地铁里演奏音乐,还希望我们能够驻足静听?还要我们反思是不是错过了什么?
就像在寒风中让你试穿一件连衣裙,就像在洗手间里喂你一口好菜——不懂欣赏就说你品味低俗、神经大条?
这逻辑还能再雷人一点吗?
在这个所谓的实验里,我看不到凡人的粗鲁,但我看到了精英的傲慢。
返回前页 返回列表页 百拇医药网 杜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