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辑思维微信]人皆患失2013.7.19

     节选自《细节营销》Willem Burgers

    经济学的预期理论发现,金融学喋喋不休的所谓人们讨厌风险的说法只说对了一般;另一半正相反:当人们面对“失”的可能时,为了避免损失,他们会甘愿冒风险,甚至付出高昂的代价也在所不惜。来看一个著名的例子,假设要做你如下的选择:

    A:定拿3万美元

    B:80%的概率拿4万美元,20%的概率一无所获。

    你如何选择?大多数人会选择A。然而,我们知道,平均来讲,B选项更好,因为B选项的预期值是3.2万美元。但是,我们不是生活在平均数上。当你只能选择一次时,平均数就没有意义了。可见,为了避免风险,大多数人愿意放弃更多的可能。这个道理,人人皆知。平均来说,我们得到3万美元,即为了规避风险,我们欣然付出了2000美元的代价。

    现在,再来看下面的一个选择:

    A:定失3万美元

    B:80%的概率失去4万美元,20%的概率一无所失。

    现在你会怎么做?面对如此选项,绝大多数人会选择B。即平均来讲,我们失去3.2万美元。这次,我们一样欣然付出2000美元,不过这次是为了冒险。

    这些测试的结果对于市场营销工作者来说十分有用。

    首先,如果你想让谁买你的东西,特别是如果你是一个新供应商或者提供的是新产品的话,那么其实你就是在邀他涉险。因为人们在避免损失时是愿意冒险的,所以,你不要告诉他买了你的东西会得到什么;相反,要告诉他如果他不买你的东西会失去些什么。

    汽车、房子的优秀推销员很喜欢利用我们这个弱点。“这辆车,你开再合适不过了,但是,实话跟你说,你要是现在不马上买,你就永远甭想买到它了。”(如果这个销售员再加上一句“另有人看中了这辆车,约好明天来定,这事儿我还没告诉老板”,那效果就更佳了。)供不应求,奇货可居,过了这个村就没那个店了,你知我知,他人不知,进一步强化了说服力。

    有一次,我妻子买了辆车,后来发现购车贷款文件还得我签字。我看了文件后发现,那家汽车经销商已经开了那车带她兜过一次风了,而且购车贷款上又悄悄加了保险费和维修担保费。我就致电那家经销商跟他们说,除非将保险费和维修担保费去掉(简直是对我钱袋和智商的侮辱),不然我不签字。他们先打电话给我的妻子,我妻子又打电话给我,老大不高兴,说:“那人说了,就因为你,那辆车我可能买不成了。”笑话!美国总共有多少车?1亿辆?就缺这一辆?这不,很神奇,最后我妻子还是买成了。

    罗胖曰:

    吴伯凡先生曾经分析过——

    商家为什么倾向于给赠品,而不是价格优惠?

    因为对于消费者的心理而言,赠品是白给的。

    失去免费的赠品,就是失去曾经拥有的所得,构成了一种“损失”。

    很多人甚至会为了获得赠品而去买他们原本并不需要的东西。

    可见,在人类的心理天平上——

    占有的冲动还是处在上风。


  返回前页  返回列表页 百拇医药网 杜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