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辑思维微信]抗美援朝的“另类英雄”2013.8.4

     作者:毛剑杰

    (原文篇幅略长,本文有部分删节)

    1962年8月,朝鲜战场上杀敌最多、获勋章最多的志愿军战斗英雄金珍彪,带着一等功臣勋章,回到了湘西张家界武陵源区的故乡小山村。

    然而,金珍彪的归来没有英雄赞礼,也没有族人的嘘寒问暖、家长里短,迎接他的只有无数冷漠、戒备、警惕的眼神。此时,他并非英雄,而是被打入了另册的“罪人”。

    不久后的一个月黑风高夜,金珍彪只身走进深山老林,开始了长达数年的野人生活……

    金珍彪命运落差的根源,是他曾经的“湘西土匪”身份。

    民国之世,土匪在湘西是一种显赫职业,绝大多数是“兼职”——他们无事为农,有事则拿起枪跟随团伙行动,但通常不会骚扰地方。他们为自保或另谋生路不得已才入伙,金珍彪就属此类。

    不过,“湘西土匪”千百年的好日子,终于在1950年前后走到了尽头。到1951年2月,解放军共“歼匪92081人”,宣布数百年湘西匪患基本肃清。金珍彪被关押在古庙里“集训”,一同关押在这里的上千人中,几乎每天都有十多人被枪决,直到有一天解放军梁排长问他是否愿意去朝鲜跟美国鬼子打仗,一头雾水的金珍彪急切地回答“愿意”。

    从到朝鲜那一刻起,他就抱定洗罪立功的决心,重塑人生。这群半辈子在湘西山林间打转的汉子们,当时完全无法想象,他们即将面对的,是世界第一军事强国的海量坦克、重炮、飞机,这是一场至为惨烈的碰撞,他们在战场上出乎意料的英勇。

    1954年,朝鲜战场停火,活着回来的“土匪”成为普通的复员战士,又回到了湘西老家务农。然而,从军洗去土匪烙印的自我救赎之路,却无比艰难——民国湘西民间一度“主流、显赫”的土匪职业,早已成了神憎鬼厌的代名词。解放军的追剿逼他们苟且求生,乡亲们的敌视更加令他们抬不起头。

    至于金珍彪,因为功勋显赫,归国之初一度“金光闪闪”,在丹东接受了10万市民的夹道欢迎,解放军总政治部编辑出版的《红旗飘飘》也刊登了他的事迹。而后,他担任广西某部三连连长,1955年l0月,他被调往桂林步校任军事教官。

    仅仅几年后,一封来自家乡的检举信,让他站上了批斗台,落得开除党籍,撤销正连职待遇的下场,一辆吉普车将他们夫妻送往广西石龙县武宣农场劳动。

    1962年8月,金珍彪被“精简”回乡。回到老家后,他不堪忍受乡亲的冷漠眼神,决定逃往深山密林。几年间,他住岩穴,睡茅草房,吃野菜,捉毒蛇充饥……但偶尔几次下山,还是让他的行踪被人发现了,于是数度被揪回批斗,直到有一次旧伤发作、从戏台倒栽下来。

    金珍彪的苦难,1970年代末才告一段落:恢复了二级伤残军人的身份,但党籍户口依然都没有解决。

    1980年代,他曾带着一家人,去了北京军事博物馆,“三楼的抗美援朝展馆,从左手边进去,第一挺机枪就是我的”。金珍彪清楚记得他所使用的机枪规格、型号,还有枪托上摔裂的痕迹。

    老伴说,那一次,站在曾伴着自己在血火中穿行的机枪面前,金珍彪沉默良久之后,突然像个孩子似的坐在地上哭了起来。

    罗胖曰:

    古人有句话,“宁为太平犬,不做乱世人”。

    一个被仇恨填满了的国家,你还指望能对你做出什么好的勾当不成?

    主导战争的人,能讲出一堆道理。

    无须分辨——全是狗屁道理。


  返回前页  返回列表页 百拇医药网 杜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