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辑思维微信]世外桃源,你愿意去吗?2013.12.15
如何才能克服那种不理智的消费冲动呢,这对很多人来说都是个大问题呀。
有一招特别灵就是你在燃起对某件东西的冲天欲望的时候,把眼睛闭上,想象一下一个场景,有个神仙爷爷走到你面前,左手拿着这个东西送给你,右手拿着要买这个东西要花出去的那笔钱送给你,如果你只能挑一样,你要哪一样呢。如果你觉得还是拿钱合适,那还是把眼睛睁开吧,你刚刚想买这件东西的想法冲动了。
为什么这一招会灵呢,因为在欲望生成的时候,你眼里只有想要的东西,而没想到那笔要付出去的钱,你只是在单向的获取,而不是在双向的选择,想象那个神仙爷爷,就是给自己强行制造出来一个选择的情景,你就容易理智下来了。
今天回复“选择”两个字,给你看一篇文章,它告诉你欲望总会帮你选择。
世外桃源,你愿意去吗?
作者:菁城子
中学时读《桃花源记》,十分羡慕这个“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世外村庄。后来读武侠小说,也有到很多类似的世外桃源。古龙小说《圆月弯刀》里有“忘忧岛”。他们是一群武林杀戮落败者的聚集地;金庸《神雕侠侣》里有个“绝情谷”,也是刻意回避武林纷争。古墓派更绝,她们师徒几代都是住在活死人墓里,罕与外人接触。
照理说,这种刻意隔绝于世的生活,没有斗争纷扰,低头抬头都是熟人,生活可以做到简单快乐。读小说你却会发现,封闭世界里的人们都非常苦闷。小桃源里出一个暴虐的统治者可就糟了,因为逃无可逃。绝情谷里每个人都是公孙止的奴仆,他们所受待遇未必有比在外面世界好。
如果统治者还不错,这个小社会也有让人不满意的地方:匮乏。这是所有封闭社会的命门。只要人口少,分工必然成问题。很多人既是农民又是猎户,要养殖、制造工具,很多技艺、思想和社会分工必然消失,社会开始倒退。
17世纪日本闭关锁国之后一百多年,西方到访者惊讶地发现:此前早就流行的牛拉犁消失了,日本人恢复了落后的人力翻田。牲畜大量减少,原因则是缺乏足够的粮食饲养。粮食减产和各种铁制工具逐渐消失有关——因为很少人再使用它,此前锻炼生铁用来铸剑,制枪,现在都不需要。
由于人口稳定,需求受限,信息受阻,日本人不知道当时世界发生了多大变化。日本列岛再小好歹也有几百万人,如果把它微缩化,这种倒退恐怕要到刀耕火种的原始时代。
因此我想,陶渊明笔下桃花源真要存在的话,就不会有“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设酒杀鸡作食”的丰盛场面更是奢望。桃源中人对新耕作方法一无所知,生产效率不会太高;人口太少,没法贸易,所有人要终日生产才能维持温饱。他们的需求因环境所限变得极为单调,吃穿二字就够他们累了。至于音乐艺术、精神享受这些东西离他们都很遥远。
人口太少,近血缘结合的比例就高,时间一长,人口体质也会退化。虽然远离世间战火,“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些人付出的代价也够大的。
美国哲学家安兰德的小说《阿特拉斯耸耸肩》讲了一个故事:一群人类社会最杰出的企业家精英(安兰德视为古希腊神话里的阿特拉斯,用双肩支起苍穹的大力神),因为忍受不了政府对企业变本加利的管制,他们决定“罢工”,退隐到一个山谷里。
当人类最富有创造力的人们消失,所有生产消费活动变成“计划分配”,社会果然停止了进步。安兰德以此警告现实社会对企业家精神压制的恶果,但是她却塑造了一个新的“世外桃源”。
可以想见:即便这个小社区里的人,每个人都身怀绝技,他们的日子也好过不到哪里去。因为:人太少了。他们的创造力如果不能在大社会里扩展,也会失去用武之地,直至消失。时间一长,天才也会泯然于众。
世外桃源听起来虽然美好,但其前提“封闭”却是致命的。人是社会动物,只有融入到大环境里参与分工协作,进步才是可以期待的。现在全球是一个开放世界,很难找到没有人迹的地方建构“小天堂”。即便真有,你愿意去吗?
罗胖曰:
想去世外桃源,是因为你在感受一个“欲望”。
不去世外桃源,是因为你在做出一个“选择”。
世界因“欲望”而起舞,又因“选择”尘埃落定。
返回前页 返回列表页 百拇医药网 杜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