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辑思维微信]日本人的“日本梦”2014.2.18

    昨天听到一个朋友有趣的言论,她说在互联网时代,日本人肯定是竞争不过中国人的。你别看这两个国家都是东方国家,在文化中都有集体主义的成分。但是他们是两种完全不一样的集体主义。日本人那是纵向集体主义,讲究的是上下尊卑,组织秩序。而中国人则是横向集体主义,讲究的是亲戚朋友各种裙带关系。日本人一到海外,要么就是组成秩序井然的社群,要么就只能迅速融入当地社会。而中国人很难融入当地社会,反而是自己组建社群,但是社群里面又充满了重重的矛盾。这个朋友最后说,说白了,中国人这种文化天然就是互联网文化呀!横向连接关系复杂。当然了这个结论肯定是有开玩笑的成分,但是这两种集体主义的说法还是有点意思的。

    今天您回复文化两个字,再给你看一个东西方文化之间的有趣的误会。

    

    日本人的“日本梦”

    作者:野岛刚

    每次一到海外,真的是经常听到别人对我说“日本人很勤奋呀”。

    确实,日本人整体来说算是勤奋的民族,尽管我本人绝对没那么勤奋。看看我的周围,不少人每天晚上都非常拼命地加班工作,即使没有加班费。一旦某项工作布置了下来,无论重要与否,很多人都会认真对待、全力以赴。并且,尽可能为提高自己工作的“质”而努力。恐怕日本人的DNA里已被植入“勤奋”基因,日本人身上的这一优点被全世界广为认可,这不算件坏事。

    “勉强”这个词象征着日本人的这种勤奋。

    长时间跟中文打交道,虽说日本与中国同文同种,虽使用相同的汉字,但经常遇到一些单词含义却完全相反的情况,让我非常吃惊。“勉强”这个词也是,明明是同样的两个汉字,意思在中文和日语中却截然不同。

    中文里“勉强”是“能力不足而强为之,心中不愿而强为之”的意思。说“不要勉强”的话,是让对方“不必一定坚持做不想做或做不来的事儿”,表现出一种体贴和关怀。

    但在日文中,“勉强”是“学习”之意,所以“不要勉强”就变成“不用学习”了,简直截然不同。曾有个笑话,一个嫁给日本男人的中国女人对孩子说“不要勉强”,这让父亲大发雷霆……

    究竟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呢?这与日本明治维新关系密切。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东亚一隅毫不起眼的日本,能够突然变成强国,在战争中打败中国清王朝和俄罗斯,是因为明治维新推动的大改革取得了成功。这一点大概谁都不会怀疑吧。

    那么,明治维新和那之前的时代,究竟有何不同?归根缘由是明治维新给了所有日本人一个“日本梦”吧。不问出身贵贱,凭借能力和努力就可以获得与之相应的地位和名誉的“日本梦”。这个梦让很多年轻人奋发图强,成为日本近代化的强大推动力。

    原本“勉强”这个词语,在江户时代其词意与中国一样,日本人把它当做“能力不足而强为之,心中不愿而强为之”的意思来用。那个时代的日本人大都学习儒学,能理解汉文。然而,明治维新让日本变成竞争社会以后,学校里的老师经常严厉教导孩子们“无论如何都要勉强”、“实在不行也要勉强”(努力去学习)。

    渐渐地“实在不行也要坚持、无论如何都要努力”就演变成了“勉强”(学习)的意思。

    在江户时代之前,日本接受相当于现在小学程度教育的人占总人口的比例还不足1%。然而,进入明治时期以后,初等教育迅猛发展,明治维新过后30年,小学的就学率达到8成。随着教育的普及,除江户时代的统治阶级“士族”以外,其他阶层也逐渐有了出人头地的梦想。穷乡僻壤的青年也开始将“成功”视为人生的一大目标。

    这让我想起日本中小学校毕业典礼上必唱的那首歌曲《仰望师恩》。其中有这样一句歌词:

    “立身、扬名、奋发图强吧。”出人头地,是老师对小孩子们的要求。这是1897年文部科学省编写的歌曲。

    正如这段歌词所表现的那样,当时日本产生了一种观念,把学习知识的热情与未来的出人头地结合在一起。

    日本人很勤奋,这一点没错。而且勤奋到将“坚持做不想做或做不来的事儿”的“勉强”一词,转变成了“无论如何都得学习,实在不行也要坚持学习”的意思。而且,日本人确实也挺适合“勉强也要念书”这一点。

    罗胖曰:

    我从不相信什么“国民性”。

    不“勉强”的国民,一定是因为“勉强”的用处不大。

    不勤奋的国家,一定是因为有什么东西阻断了勤奋者的上升之阶。

    勤奋就能有好结果?

    如果长时间地俯瞰历史,你会发现,有这样好运的时代和国家其实并不多见。

    幸好,当前的中国“勉强”算是一个。

    罗辑思维电子书合合集(PDF/MOBI):http://user.qzone.qq.com/348533194/2


  返回前页  返回列表页 百拇医药网 杜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