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辑思维微信]塞麦尔维斯的故事2014.4.15

    话说大物理学家海森堡作为量子物理学的创始人之一,在科学史上那是丰碑一样的人物啊!但是有一段经历,大家都不愿意去提,那就是二战期间他坚定地留在德国并主持了德国的原子弹研发,核力变#是一九三八年德国人首先发现的,但是直到战争结束,纳粹德国也没能搞出原子弹。

    海森堡战后就说了,这是因为我良心发现呀,我有意拖延了这个项目啊,但是其他人包括海报的哥们也是哥本哈根学派的创始人之一玻尔,对这种说法就嗤之以鼻,说啥呢,就是因为你能力不行。哎在这个故事中其实就揭示了科学和道德的一个悖论。科学的结论是刚性的,成了就是成了,不成就是不成。而科学的说法都是主观的,你说你有,其他人也不好反驳,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争论中,我宁可相信科学也不相信所谓的道德。

    今天您回复“科学”两字,再给你看一个有趣的故事。

    

    塞麦尔维斯的故事

    作者:风鸣万壑

    塞麦尔维斯是一个产科医生,生活在19世纪的欧洲。他在维也纳总医院(Vienna’s GeneralHospital)工作,那是个相当有名的研究型医院。当时,产科病房的产妇死亡率相当高,他想尽一切办法试图发现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在塞麦尔维斯负责的病房里,死亡率是10%。想想看,在那里每10个产妇就有1个丢了性命!你能想象地出来吗?维也纳总医院因此声名日下,有的妇女干脆在街边小诊所生了孩子之后,再到医院去。

    后来,这些死亡产妇的综合症状被称为“产褥热”。当时,传统医学只针对病人的各个症状进行单独治疗。医生认为,病人如果发炎就会被认为是血液过多造成了肿胀,所以医生就会给病人放血,或者用水蛭把血吸出来。病人如果发高烧,也用这种办法治疗。如果是呼吸困难,就说明空气不流通,所以就改善通风条件。不过,这些都没什么疗效。半数以上患产褥热的产妇在几天之内就死了。大家都知道塞麦尔维斯负责的病房死亡率极高,据他本人说,有些产妇甚至向他下跪,哀求转到死亡率为2%的病房。虽然这个死亡率也够高的了,不过总比每10个产妇当中就死1个要好。

    渐渐地,塞麦尔维斯也开始认真关注起这个问题来。他特别感到奇怪的是,为什么一个病房的死亡率会比另一个高出这么多。两个病房之间的唯一差别就是,塞麦尔维斯这里的病房由医生负责看护,而另一个病房则是由助产士负责看护。他弄不明白,为什么这种差异会带来死亡率的巨大差别。所以,他尽量让两个病房的其他情况保持一致,从接生的姿势,到通风设备和饮食,他把所有的环节都标准化了。他想遍了所有可能的情况,可还是找不到原因。他做的所有尝试都无法解释产房死亡率的巨大差异。但是,后来发生了一件事情。他请了4个月的假,去参观另一所医院。当他回来的时候,他发现在他离开的这段日子里,他那个产房的死亡率明显下降了。

    他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不过的的确确是下降了。他开始苦思冥想。渐渐地,他想到,也许从解剖尸体的医生那里可以找到原因。别忘了,维也纳总医院是一家研究型医院,许多医生既负责临床治疗,也通过解剖尸体进行医学研究。当时,人们还不知道细菌的可怕,所以没有人认为这样做有什么问题。医生们所知道的仅仅是症状。塞麦尔维斯把自己解剖尸体的做法与他的代班医生的做法做了对比,结果发现唯一明显不同的地方就出在他本人身上。为此,塞麦尔维斯花了相当长的时间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通过这些观察对比,他发展了一套关于“产褥热”的理论,这也为日后的细菌理论奠定了基础。他断定,有微量物质通过解剖医生的双手,从尸体上被带到了健康的产妇身上。因此,他立刻定下一条规矩,要求医生在为病人做检查之前,必须用氯和石灰的溶液彻底清洗双手。你猜后来的结果如何?死亡率一下子就下降到了1%。这就证明医生正是细菌携带者。

    事实上,有一次塞麦尔维斯曾经悲哀地说,“只有上帝才知道,因为我的过失,有多少人过早地去了天堂。”背负着这种愧疚过活,那是一种怎样的滋味啊!

    1850年,在维也纳医师公会的演讲会上,塞麦尔维斯报告了产褥热发生的原因和预防的方法。当他宣布“是医生们自己受污染的双手和器械,把灾难带给了产妇”这一结论时,会场里立即混乱起来。那些专家权威们,气得胡子发抖,暴跳如雷地嚷道:“天哪!要是事实果真如此,那不是说过去产妇的死亡,都是我们肮脏的手造成的吗?我们不都是罪人吗。真是岂有此理!”塞麦尔维斯理直气壮地反驳:“过去错了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承认科学和现实。”但是,权威们人多势众,他们使用了种种威逼手段,迫使这位来自异乡的青年医生离开了医院。他离去后的维也纳产院,消毒制度被废除后,产褥热发病率又直线上升。然而,当时感染疾病的罪魁祸首——致病细菌,还没被人们了解,因此塞麦尔维斯的功绩并没得到应有的重视,他的创造性工作没有得到普遍推广。直到1865年他去世的那年,巴斯德发现了蚕病细菌,人们才觉察塞麦尔维斯的消毒措施具有多么重要的医疗价值!

    罗胖曰:

    古老未必就是伟大,悠久未必就有积累。

    经常遇到有人攻击“科学的傲慢”的论调。其实,这是因为他们不了解什么是科学的精神。

    科学从不傲慢。科学从不自诩正确。

    科学永远处于自我否定和持续积累的过程中。

    有句话说的好——

    “整个19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现,就是发现了发现知识的方法。”

    


  返回前页  返回列表页 百拇医药网 杜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