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辑思维微信]人越多越孤独2014.5.2

    最近从上海朋友嘴里听到一句俏皮话,他说:孤独和寂寞的区别是啥呢?孤独是你不想搭理别人,而寂寞呢,是别人不想搭理你。还有点意思,在这个问题上,其实周国平先生当年有一段话也很有见解,他说:寂寞是我想和他人在一起,寻求的是人间温暖,而孤独反过来是我想把他人接纳到自我之中,寻求的是理解。这句话我是上中学时候读到的啊,琢磨了几十年至今还抄在小本本上。很多人觉得孤独比寂寞强啊,好有气质哦好高大上哦,但是我觉得这两种情绪都是坏东西,一旦你不裹携在人群之中就丧失了自己的存在感,这就是寂寞嘛,其实就是脆弱嘛,一旦你无法得到他人理解就陷入了一种乏力的感觉,这就是孤独嘛,其实就是无能嘛,交替击败自己的脆弱和无能,我们就是这么长大的嘛。

    今天您回复“孤独”两个字,给你看文章。

    

    人越多越孤独

    作者:[英] 理查德·怀斯曼

    莱文最初的研究是探索美国36个主要城市的人是不是乐于助人。他和自己的研究团队,把实验地点选在了停车场。把贴有邮票、写好地址的信封放到了随机选出的汽车挡风玻璃上,并在旁边放了一张手写的小卡片,卡片的文字是“我在你车子的旁边看到了这封信”,他们想看看从每一个地区能够收到多少封信。

    其他一些实验也为这个关于好心程度的测试做了有益的补充。他们在随机选择的人面前走过,刻意把钢笔掉在地上,然后计算有多少人会把钢笔捡起来并交还给他们。一名非常健康的实验者故意绑上假腿支架,然后假装费劲儿地去捡刚掉在地上的一摞杂志,而另一位隐藏的实验者会观察公众对此情景的反应。同一位研究人员还曾带上墨镜,手拿一根白色的拐杖,看有多少路人会主动搀扶自己穿过交通繁忙的街道。

    为了让这些测试尽可能的科学,莱文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比如说,在掉钢笔的实验中,研究人员会持续以标准的步行速度(每秒钟1.5步)走向对面过来的人,事先不断练习,很自然地伸手到口袋里,并在看起来没有注意到的情况下,让钢笔掉在地上。在装扮成盲人的时候,研究人员选择的站立位置是,有斑马线和交通信号灯,而且行人流动的频率和数量都比较适中的街角。在绿灯亮的时候实验者会走到街角站好,然后私下计算多久以后才会有人来搀扶他们穿越马路。

    整体而言,生活在东南部小城镇的居民最乐于助人,而住在东北部大城市的居民最没有可能向别人伸出援手。最乐于助人的城镇是纽约州的罗彻斯特市,以微弱劣势屈居亚军的是德克萨斯州的休斯敦市,第三名是田纳西州的纳什维尔市,第四名是田纳西州的孟菲斯市。美国最不友善的城市是新泽西州的帕特森市,排名第二名和第三名的分别是纽约市和洛杉矶市。

    事实证明,丢信件的实验结果非常有趣。在纽约,有些寄回的信件上写有发泄愤怒和不满的辱骂性文字。莱文在《时间地图》一书中对这个实验做了如下描述:我只从纽约收到了一个被完全拆开的信封。在信封的背面,那位帮忙寄信的人用西班牙语写道“Hijode puta iresposable”,如果翻译过来,这就是一句相当难听的骂娘的话。在这句话的下面,则是直接用英语写的“FuckYou”(去你的)。

    在罗彻斯特,情况就大不相同了。一位匿名的好心人在帮忙寄出丢失的信封时,随附了一段措辞和善的话,最后还说这让他想到了米尔格兰姆的“小世界”实验。他在信封上问了莱文一个问题:“你和新泽西州或者长岛的莱文家族有亲戚关系吗?”

    全国性研究的成功让莱文和他的同事们决定冲出国门,走向世界。他们造访了23 个国家的首都,丢了 400 多支钢笔,戴了 500 多次假腿支架,并丢了大约 800个信封。丢信封的实验被证明在各种文化中都会是一场噩梦,在特拉维夫,放在地上或汽车挡风玻璃上的包裹和信封往往会被当成炸弹,因此所有人都会远离这些东西。在萨尔瓦多,这些信封会引起人们的怀疑,因为它们跟一种著名的诈骗伎俩有关。如果有人捡起了信封,就会发现自己身边站着一个人,后者会说信封是他的,而且信封里放着一些现金。但现在信封里的钱却不见了,所以他们要求捡信封的人把他们辛苦挣来的钱还给他们。有些国家根本就没有邮筒,或者就像阿尔巴尼亚一样,没有可以信赖的邮政系统。不过,尽管面临重重困难,研究人员还是坚持下来了,并最终绘出了国际助人为乐排行榜。

    研究结果对于拉丁美洲人来说的确是个好消息,里约热内卢(巴西)和圣何塞(哥斯达黎加)排在了最乐于助人城市的前两位。位居第三的是非洲的利隆圭(马拉维)。排在倒数前三名的分别是新加坡(新加坡)、纽约(美国)和吉隆坡(马来西亚)。不同地区在助人为乐上的差异程度还不是一星半点。在里约热内卢和利隆圭,大街上的每一个“盲人”实验者都得到了帮助。然而,他们在新加坡和吉隆坡成功得到帮助的比例竟然只有50%。在圣何塞,95%的人都会帮装有假腿支架的实验者捡起掉在地上的杂志,但在纽约却只有28%的人愿意伸出援手。

    对美国城市里助人为乐的情况做了进一步的深入分析后,莱文和他的同事们发现,人口的密集程度是预测助人为乐程度的最佳指标。人口密度越大,助人为乐的程度就越低,这又是为什么呢?依据米尔格兰姆的理论,在人口众多的城市里,人们会更有更多的“感觉超负荷”经历。来自他人、手机、交通和广告的各种信息一直在对人们狂轰乱炸。结果他们就只能和所有需要处理大量信息的系统一样工作,那就是给所有的信息排列优先顺序,花最少的时间应付各种分散其注意力的琐事。米尔格兰姆认为,正因如此,人们才会从需要帮助的人身边径直走过去,从而把帮助这些人的责任推到了别人身上。所有这一切导致了一种自相矛盾的现象:某一个空间里的人越多,人们的孤独和孤立感就会越强烈。

    “知识拆迁队”刘飞摘自《怪诞心理学》

    罗胖曰:

    别被这种文章骗了。

    聚集人口越多的地方,陌生人就越多,建立人际信任的难度就越大,所以上述现象没什么奇怪的。

    真相是——

    1,你若是在人多的地方孤独,在人少的地方就会更孤独。你人缘很差而已。

    2,人多的地方,人们不是靠良心,而是靠市场发生协作。两者相比,市场比良心靠谱得多。

    


  返回前页  返回列表页 百拇医药网 杜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