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辑思维微信]如何处理孩子的情绪:你是孩子最好的玩具2014.5.18

     昨天有个小朋友找我吐槽,说单位的领导欺负他,细问原因呢,是原来领导派他去干活,不给钱,让他自个儿垫钱给公家干活,他慑于领导的淫威啊,万般无奈,只好垫钱。我就问他:那你为什么不能告诉领导我没钱,我不垫。他说不行啊领导会对我有意见的。我就又问了:那你垫了钱又出来说不怕领导听见了对你有意见吗?他说那我心里憋屈啊!我不说会死人的啊。哎你看,他其实啊原来有两条路可以选,要么对自己的道德底线负责,坚决不垫钱,领导爱咋咋地,大不了换地方走人;要么呢,你就对自己已经做过的决定负责,钱都垫了嘛,干脆好人做到底,换取领导欢心啊。我们平时都知道有一个人生的起码原则,就是要对自己负责,这是个很抽象的原则,说到实处其实就两条,要么坚持底线不妥协;要不妥协了就不抱怨。

    今天回复“负责”两个字给你看文章。

    

    如何处理孩子的情绪

    ——你是孩子最好的玩具

    在你和孩子相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这些让你束手无策的事情?孩子动不动就发脾气,甚至你都不知道是什么事惹着他了;孩子一发脾气就爱摔东西,打人或者干脆就不理人,怎么哄都没用;孩子经常吵着不想上学;孩子慢热、胆怯、容易害羞、见着陌生人不敢说话;孩子看上的东西你不给买,他就在大庭广众之下给你耍无赖、哭闹、甚至就地打滚;只要带孩子出去吃饭,你就会有莫名的担心和害怕……

    这些孩子的情绪我们应该怎么处理呢?你是希望孩子出于对你的恐惧、威胁或诱惑而听从你的建议,还是出于对你的爱戴和敬重而听从你的建议呢?

    要做成功的父母,只有爱是不够的。还需要了解和分享孩子的想法和感受。在处理与孩子沟通的问题时,控制、贿赂、放任、威胁都是家长们常常用到的方法。然而,这些不同类型的教育方法都有一个严重的缺陷,那就是可能导致孩子无法以恰当的方式来表达情感和进行沟通。从而,也容易导致孩子很难与父母建立起亲密的关系。因此,孩子也就无法得到家庭关系所带来的归属感和安全感。而往往这两样东西是很重要的,缺乏归属感和安全感的孩子,长大后不会太懂得去处理人际关系,不懂得去经营婚姻和感情。

    以下我们来见见常见到的几种类型的父母以及正确的情绪处理方法:

    控制与放任型父母

    当孩子们在家玩耍吵闹时,控制型父母一般会这样:走到孩子们跟前,单手叉腰,另一只手指着孩子们的鼻子大声吼道:“马上给我安静下来,你们快把我逼疯了!不许再跑了!立刻给我回房间去!如果再淘气,就不给你们买零食吃!绝对没有!”而放任型的妈妈一般会这样:面对孩子的哭闹,他们只能唉声叹气,无奈摇头,什么办法也没有,只能任由噪音持续下去。

    无论是控制型父母还是放任型父母,都不能教会她的孩子们如何去尊重他人的需要,而这些恰恰是孩子们上学前就必须要学会的规矩。

    情绪处理型父母

    懂得处理孩子情绪的父母他们一般会这样,先做一个深呼吸,然后走到孩子跟前,蹲下来,看着孩子说:“宝贝,你的声音有点太大了,看来你们今天心情都不错嘛,一个个都很开心的玩耍,不过你们能不能先暂停一下,因为妈妈现在需要工作,妈妈工作了才有钱给你们买东西,等妈妈忙完工作后再陪你们一起玩好不好?请你们帮妈妈一个忙可以吗?”这种方法既有效果又很包容,妈妈不需要怒吼,更不需要威胁和惩罚。

    自以为是、冷漠型的父母

    当孩子从椅子上跌落下来的时候,目睹这一幕的父母可能心想,椅子是儿童椅,这么矮,孩子穿的衣服又多,所以不会很严重。于是对孩子说:“好了,你是个男子汉,没什么大不了的,自己站起来吧。”这位家长的初衷其实是好的,他希望孩子不要过于娇气养成爱哭鼻子的毛病,但他们没有认真想过当时孩子心里的感受。这是一系列的情绪,首先是害怕,前一分钟还开心的坐在椅子上,下一刻就重重地掉在了地上。随之而来的是尴尬,他们可能会心想:天哪,每个人都在看着我呐,我的样子看起来一定很狼狈……

    总之,这是轻视孩子感受的一个典型例子。有时候家长们会把自己的感受和观点凌驾于孩子之上。

    情绪处理型父母

    懂得处理孩子情绪的妈妈一般会这样:“宝贝,怎么样,你没事吧?妈妈看到了,椅子歪了,一不小心掉下了确实挺吓人的,要不要我们一起蹲一会,再坐回去。”

    诱惑与威胁、惩罚型的父母

    假设你刚从超市回家,车上转满了食物,需要尽快拿进屋里去,但你的孩子却在哭闹,因为他想继续留在车里玩。诱惑型的父母很可能会这样说:“如果你马上下车,妈妈就给你买个你喜欢的玩具。”而威胁、惩罚型的妈妈就有可能这样说:“你要是再不给我下车,晚上就没有动画片看了或者你现在就待在车里吧,等你想明白了再说!”

    情绪处理型父母

    懂的处理孩子情绪的父母一般会这样:“妈妈知道你喜欢在车里玩,因为妈妈要你下来你才生气。但是对不起,宝贝,我们必须进屋去。你能帮助妈妈吗?”然后让孩子帮你拿点东西,并趁势轻轻抱着他,一同进屋去。这时,孩子可能依然不满,但之前的大吵大闹很有可能会因为你同情和安慰的话而很快消退。

    一个被父母当做小麻烦的孩子,即使是有饭吃,有衣穿,有人管,也不一定会觉得自己是被关爱的。真正能让孩子们感受到受重视的是父母对他们的理解,对他们情绪的正确处理。

    罗胖曰:

    我们总觉得自己是在处理他人的问题。

    所以难免会根据行事的风格分成鸽派和鹰派。

    其实,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协同他人处理共同面对的问题。

    说白了,所有的问题都是自己的问题。

    如此一来——

    就没有了鸽派和鹰派。

    只有“能干一派”和“窝囊一派”。

    相关推荐


    ● [罗辑思维微信]始于童年的竞争很少有赢家 2014.9.29

    ● [罗辑思维微信]女儿与妈妈的五场战争2014.6.26

    ● [罗辑思维微信]关于父母与爱情2013.8.20

    ● [罗辑思维微信]打游戏的教育意义2014.4.28

    ● [罗辑思维微信]4岁的孩子应该会什么?2014.3.31

    ● [罗辑思维微信]父母有恩于子女吗?2014.6.21

    ● [罗辑思维微信]富二代努力的意义是什么2014.10.26

    ● 罗辑思维2013年第20期:为泡妞之成功而读书

    ● [罗辑思维微信]为什么中国父母总要控制子女的婚事?2014.6.3

    ● [罗辑思维微信]教育的本质2014.1.6

    ● [罗辑思维微信]“逗”是大人的权利?!2013.4.25

    ● [罗辑思维微信]爱与独立2014.7.4

    ● [罗辑思维微信]切忌这句家庭魔咒2014.10.2

    ● 【冬吴相对论】第277期:人生不相信高考(上)

    ● 【冬吴相对论】第198期:内在父母和内在小孩

    ● 国学堂20110820 梁冬对话李子勋 第五讲 天才成长手册


  返回前页  返回列表页 百拇医药网 杜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