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辑思维微信]跳来跳去的狐狸2014.6.4
罗胖:
中国有句格言叫:言必信行必果。意思是说话一定要守信,做事一定要有结果。这话是孔子说的哈!可是孔子后半句说啥呢?他说:硁硁然小人哉。说一个人如果言必信行必果,这是浅薄固执的小人啊。哈哈颠覆吧!过了一百多年儒家又出来个孟子,他又上来补了一刀,他说呀: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就是说人格很伟大的人,不必搞言必信行必果这一套,只要做事说话符合道义就可以了。更颠覆了吧!其实好好想想也能理解哈!一个严肃生活,对自己负责的人,肯定是做不到言必信行必果的呀!以前我这么想也这么说,后来想法变了,难道还不准我随机应变吗?所以啊,人格上是大人还是小人,区别就在于你是对自个儿负责呢,还是对他人负责呢。今天你回复“负责”两个字给你看文章。

跳来跳去的狐狸
作者:何帆
心理政治学家菲利普·泰特罗克(Philip Tetlock)从1987年就开始研究学者们关于国内政治、经济和国际关系的预测,比如,海湾战争会不会爆发、日本房地产泡沫会不会崩溃、魁北克是否会脱离加拿大等等。他的结论非常清楚:从总体上看,专家的预测明显地比群众的预测差。当政治学家说一件事情绝对不可能发生的时候,平均而言,这件事情发生的概率有15%。当政治学家说一件事情绝对会发生的时候,平均而言,这件事情就是不发生的概率有25%。当然,如果是一对一,一个受过专业训练的专家会比门外汉更有发言权,但一群专家和一群普通公众相比,专家一点优势都没有。
泰特罗克把专家分为两个类型。一种叫“刺猬型”学者,一种叫“狐狸型”学者。这个典故出自古希腊诗人阿齐罗库斯(Archilochus)。他说:“狐狸知道很多小事情,刺猬知道一件大事情。”
刺猬们相信,在纷繁复杂的表象之下,有一个亘古不变的基本规律,这个规律影响着整个社会。只要你发现了这个规律,历史的迷雾就顿时消散。弗洛伊德肯定是一只大刺猬。在他看来,什么都是潜意识、性冲动。你把他带到天安门广场,他都会说,人民英雄纪念碑就是阳具崇拜的潜意思。在我的经济学同行中,也有一大批是刺猬,他们坚信市场总是比政府聪明,不管什么事情出了问题,比如春运买不到票、火车脱了轨,甚至汶川有地震,他们都会告诉你:这就是因为政府干预。说实在话,刺猬有刺猬的优势。“刺猬”更容易成为学术大师或公共知识分子,他们有“深刻的片面性”。
狐狸们则天性多疑,对什么都不会全信。他们经常变化,喜欢向别的学者和别的学科学习,随时准备修正自己的看法。如果看到的实际情况和原本相信的理论不一样,他们更愿意怀疑理论错了。他们不敢相信一个基本规律能左右整个世界,这个世界一定是充满了反例、异常、错误和混乱的。你问他们一个问题,他们总是会给你模棱两可的答案。这一点尤其惹人讨厌。
在电视上、网络上影响力更大的往往是刺猬。刺猬们往往更大胆、更激烈,说话底气更足。狐狸们却说话含混,躲躲闪闪,观点听起来前后矛盾,真是一点自信心都没有。
但是为什么看来底气不足的狐狸们,做预测的时候可能比底气十足的刺猬们表现更佳呢?你得承认,认识到自己的无知,是最大的智慧。人们总容易犯的错误,就是过度自信。
狐狸有一个好处,那就是他们能传播思想的种子。我们可能会以为科学研究像叠罗汉一样,后来的学者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但科学研究的实际进展要混乱得多。有很多错误的研究大行其道,也有很多有真知灼见的观点却湮灭无闻。2005年,一个医学研究者John Ioannidis发表了一篇很有争议的论文《为什么大部分发表的研究报告都是错的》。他声称,医学杂志发表的大部分研究成果,在现实中都是错的。后来,贝尔实验室证实了Ioannidis的判断,他们试着在实验室里重复医学杂志论文中的实验,结果发现,有三分之二的实验都无法得到论文里的结论。还有更离谱的。1994年,《糖尿病护理》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文,叫《测定糖耐量的总面积和其它代谢曲线的数学模型》。注意,这篇论文想要讨论的是如何测量曲线下的面积。想起来了吧,这就是你大学时学的微积分。这篇论文“重新发明”了17世纪牛顿和莱布尼茨的成果。就是这样一篇文章,不仅堂而皇之地发表了,还被引用了上百次。
但那些正确的思想却不会马上流传起来。物理学家普朗克曾经说过,“一个新的科学真理的发扬光大不是通过让它的反对者们信服,让他们看到真理的光明,而是等到那些反对者最终死去,等到熟悉真理的新一代成长起来”。普朗克说得也不对,年轻学者跟老年学者比,并没有显出更快地接受新生事物的倾向,他们甚至更容易被权威和传统俘虏。于是,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有些知识被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现”。难怪一个叫史蒂芬·斯蒂格勒(Stephen Stigler)的统计学家提出了“斯蒂格勒命名定理”:“没有一项科学定理是以其发现者的名字命名的”。“斯蒂格勒命名定理”也不例外,最早说过这句话的是科学史学家罗伯特·默顿。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的知识的山洞里。在一个领域内众所周知的事实或解决方案,对另一个学科可能是闻所未闻的。人类已经积累起来的公共知识,却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被隐藏了起来。只有当这些知识被全面认识和利用之后,新的理论才能创建。但这不是靠一个学科内部的学者大量阅读文献就能实现的,促进创新的最好办法就是有很多狐狸,从一个领域跳到另外一个领域,腿上沾着各种花花草草的种子,把他们传播到各地。再假设土壤和气温适宜,这些种子就可能在新的地方生根发芽。
刺猬或是狐狸,你是哪种类型的呢?
“知识拆迁队”熊英采集自《金融时报》中文网。
罗胖曰:
这么好的文章,还有什么可“曰”的?
提醒大家注意这一句——
“一个新的科学真理的发扬光大不是通过让它的反对者们信服,让他们看到真理的光明,而是等到那些反对者最终死去,等到熟悉真理的新一代成长起来。”
物理学家普朗克说的。欧耶。
返回前页 返回列表页 百拇医药网 杜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