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辑思维微信]电影院怎样爱上爆米花2014.6.15

    罗胖:

    早些年我在一家机构工作,是哪家就不说了啊!有一次一位很有业务声望的老师突然辞职了,有的同事就说:这没啥大不了啊,不就是一个人辞职嘛。可是有人就紧接着说了一句很中肯的话,他说:你不觉得这件事之后,每个人都往离开这家单位的方向跨了一步吗?人心浮动啊!一个人要是在实际行动上离开了,那原来想离开的人就在下决心了,原来只是有点活动心眼的人就在认真评估离开的必要性了,原来没想过这个问题的人,他就开始想了呀!所以一个人的离开其实是所有人的行动。今天之所以说这个,是因为这个世界经常发生一些变化,很多人觉得那些小变化没什么呀,但是它往往是牵动大局的。一个人的离职往往就是一个公司系统性崩溃的开始,这可不是什么怂人听闻。在互联网时代,孤立的事件越来越少,彼此相关的事件越来越多。今天回复“相关”两个字给你看文章。

    

    电影院怎样爱上爆米花

    作者:Magasa

    看电影吃爆米花是一种纯正的美式习俗。吃爆米花和看电影行为的结合,有一定历史原因。

    爆米花一直是美国人休闲娱乐时的主要零食。至少从20世纪初开始,看体育比赛、杂耍节目、去游乐场的时候,很多人都会吃爆米花。但在最开始,它并没有和看电影紧密联系在一起。1905年镍币剧院兴起,使得看电影成为一种空前流行的娱乐活动,同时使各种真人综艺杂耍边缘化。在这个时候,卖爆米花还只是镍币剧院周边的一些摊贩的自发行为。

    1910年代中期开始,豪华电影宫(movie palace)取代镍币剧院,成为电影消费的主流场所。当时电影从业人员的心理是尽可能提升电影的地位,使之高尚化、上流化,从而和底层民众的娱乐形式区别开来。最高档电影宫的目标是要媲美欧洲的歌剧院,谁会在看歌剧的时候吃爆米花这种平民食品呢?所以电影宫的老板都反对爆米花及各种零食。此外至少还有两点原因:一、零食利润不足观;二、会污染影厅环境,清洁困难,镍币剧院中的满地垃圾让人心有余悸。

    即便是这样,大多数电影观众并不觉得看电影吃零食是很丢人的事情,绝大多数电影院门口都有卖零食的摊贩,很多观众会买好带进去。

    爆米花及零食正式引入电影院是30年代后的事情。主要原因是经济方面的,大萧条期间电影院经营困难,开源增收的压力很大。所以一些非从属于五大片厂(派拉蒙、米高梅、华纳兄弟、福斯、雷电华)的独立影院开始卖些简单的糖果。它们尝到了甜头,于是这种做法迅速推广开来。30年代几乎每家电影院都有了自己的小卖部。

    糖果之后是爆米花。30年代后期,爆米花售卖装置成为电影院的标配。当然为什么是爆米花,可以从很多角度来理解。爆米花制作简单,它的香味对等待的顾客是很大的诱惑,而且价格便宜,它是大萧条时期,美国人消费量没有下降的少数食品之一。另外,爆米花制作技术改进,不再像以前那样会发出让人难以忍受的臭味。

    爆米花攻占电影院,其实我们也可以说这是电影上流化路线的一次失败。

    爆米花进入电影院之后,它的年产量暴增20倍。它的热销甚至带动了玉米种植面积的大幅增加。

    二战期间,食糖管制,爆米花更加成为看电影时唯一的零食选择。40年代中期,美国爆米花产业和好莱坞电影一起达到史无前例的最高峰。

    不过,外界对爆米花进入电影院并非没有批评的声音,40年代的报纸上,常常出现批评看电影吃零食等不良习惯的文章,还有人出台《观影礼节》之类的指南,劝说观众放弃吃爆米花。

    顺便一提,二战结束后,食糖管制解除,可乐等软饮料才开始进入电影院。

    爆米花等零食销售对电影观看习惯也有不少影响。例如在二战结束后的几年,即使不太长的电影也有中场休息,原因不过是给电影院提供二次贩卖零食的机会。

    50年代后汽车影院兴起,观众在自己车上吃起来更加自由,影院的周围出现小型餐吧,卖的就不仅是爆米花和可乐了,还包括热狗、冰激凌、奶昔、三明治、咖啡、汉堡、薯条、披萨……60年代之后,零食经营越来越系统化和专业化,已经无可置疑地成为电影院利润来源的一根支柱。

    本文由“知识拆迁队”陌上花开选自《知乎日报》。陌上开花欢迎大家关注她的微信,每天为大家分享好文、好书、书单。

    陌上开花的微信号:reading1015

    罗胖曰:

    “高大上”的理由阻止不了一件俗不可耐事情的流行。

    “高大上”的事物迟早会流行到俗不可耐的程度。

    由此,你会观察到两个有趣的现象——

    1,原本上层社会使用的器物和风俗,向下层社会渗透的阶段性现象,就是“时尚”。比如买LV包包。

    2,原本下层社会风靡的器物和风俗,被赋予了上层社会的意涵,就是”经典“。比如京剧。


  返回前页  返回列表页 百拇医药网 杜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