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辑思维微信]自欺欺人的心灵感应2014.6.27

    罗胖:

    话说前一阵儿脱不花MM和一帮企业家去德国游学,回来她跟我讲德国商学院的教授真是要命,只讲理论不举例子,在课堂上巴拉巴拉说了一大堆理论,你只要问他能举个例子不?他就又给你重复一遍理论,实在逼急了德国教授就会告诉你:不能举例子,例子都是以偏盖全,每一个商业成功的案例都是忽略了甚至是主动遮盖了一部分条件,然后再告诉你一个简单的因果关系结论,这种结论是有害的。其实想象也是哈,在中国商学院里面大家最爱听的是故事,可是一个商人可以告诉你他是多么智慧,但不会告诉你他在关键时刻走了一次狗屎运啊。一个企业可以吹嘘他们怎么通过管理方法的改造,大幅提升了利润,但是他不会告诉你,那几年里这个行当的日子其实普遍都很好过啊。哈哈,今天你回复“欺骗”两个字给你看一个我们经常受骗的概念。

    

    自欺欺人的心灵感应

    作者:伍君仪

    心灵感应是一种远程感觉,在民间被称为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这5种常规感觉之外的“第六感”。心灵感应主要有人与人的心灵直接沟通、能知过去未来、遥距观测等,最玄的说法还有“感知隐藏在第11维空间的全知信息,它们在第10维空间与第12维空间的交界处震动”。为了开发利用这种特异功能,大量学者投身心灵研究;一些国家投入巨资,希望利用心灵感应获得军事上的优势;民间还有不少“心理学爱好者”热衷于参加形形色色的“灵修”、“身心灵”培训,试图修炼“第六感”。

    然而几十年过去了,心灵感应至今仍未获得科学证实,反而有大量江湖骗局、学术造假,“心灵课程”更被媒体曝光涉及邪教传播和集体淫乱。有学者认为,相信心灵感应的人是在自我欺骗,只看到自己希望看到的结果,而对不支持心灵感应的证据视而不见。

    爱人、亲人、熟人之间时常有着某种默契,被当成是心灵感应。例如,某人梦见初恋女友,随后就收到她的来电来信。然而,关系密切的人之间的信息沟通渠道多种多样,生活习惯相似,产生个别、偶然的默契并不神奇。要证明心灵感应的存在,还需要有严谨的科学证据。

    早在19世纪80年代,位于都柏林的皇家科学学院实验物理学教授威廉·弗莱彻·巴雷特爵士和一批学者组成了一个“心灵研究会”,对一位牧师的4个女儿及1名女仆进行科学研究——她们声称可以用心灵感应进行交流。研究的方法是猜写着人名或家庭物品的卡片,如果是瞎蒙的话,猜中连续5张卡片的概率是1.42亿分之一,连续猜中8张卡片的概率更是天文数字。在公证人的见证下,这些女生竟然全部猜中了。然而实验进行了6年以后,有人终于发现女孩们使用了暗语作弊,而且手法不算太高明。

    心灵感应人士道格拉斯·布莱克本与一名杂耍高手合作表演了心灵感应现象,得到“心灵研究会”的认可,布莱克本还成了该协会的秘书长。然而布莱克本后来忍不住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公开了他是怎样做手脚欺骗研究人员的。

    美国哲学家罗伯特·卡罗尔曾看到电视上一名女子声称被强奸,但他感觉女子在撒谎,后来证实的确如此。其他人看了也有相同的感觉。这是心灵感应吗?非也。人们只是凭感觉对事情进行判断而已,感觉有时对有时错。偶尔猜对一两次,人们就会对自己的预感、直觉能力感到意外,也开始相信心灵感应了。

    心理学家认为,自我欺骗有着各种有意无意的动机,如为了自己的利益,或者受到偏见、欲望、不安全感等心理因素影响。

    尽管科学研究一再显示心灵感应、星座性格、水晶球占卜、触摸疗法等都是骗人的,但总有人相信,一方面是受到利益驱动,例如算命大师和从事触摸疗法的心理咨询师,另一方面是愚昧、懒惰和认知能力低下使然,例如心灵感应的信众往往不具备科学素养。

    “人类的理解力是奇怪的,总是在犯一种错误:对证实比否定更感兴趣。”——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

    证实偏见是指人类的一种选择性思维,倾向于注意、寻找支持自己想法的证据,忽略、低估不符合自己想法的证据。假设在医院急诊室工作的你相信,月圆之夜看患者更多,你就会在月圆之夜注意来看病的人,而对其他晚上的患者不太关注。久而久之,你就越来越相信月圆可导致意外事件增多。当证实偏见越来越严重,发展到对否定、反面的证据视而不见时,你就会彻底失去理性,思想完全闭塞。

    很多研究显示,人们一般认为证实的证据更有价值,即正面、阳性、支持性的数据。美国康奈尔大学心理学教授托马斯·季洛维奇提出,这很可能是因为大脑对证实性信息的认知处理更加容易。一个支持某种观点的证据比反对该观点的证据更容易被人接受,也更容易被人记住。否定、反面的证据接受起来是不太自然的,所以一般人稍不留意就会出现偏见。

    在心灵感应的实验中,支持心灵感应存在的证据常常是模棱两可的,心灵学家们就如获至宝;不支持心灵感应的证据不能一下子看得出来,需要动一番脑子分析,就常常遭到忽视。心灵学家们还选择性地设定实验的开始与结束,以便得出有利于证实心灵感应存在的结果。加拿大多伦多约克大学心理学教授詹姆士·阿尔科克博士批评他们“就是不肯相信心灵感应不存在的可能”。

    季洛维奇在《我们怎样知道并非如此》一书中忠告人们提防以下证实偏见:

    1.错误解读随机发生的数据,看出无中生有的规律。

    2.错误解读不完全或者没有代表性的数据,过分关注肯定性的数据,忽略否定性的数据。

    3.对模棱两可、前后不符的数据进行带有偏见的评估,对支持的数据不加批判地接受,对不支持的数据则过分批判。

    严谨的科学家对证实偏见十分警惕,在研究中遵循对照、双盲、随机、重复、公开的手段或原则,以免自欺欺人。

    罗辑思维“知识拆迁队” 张俊丰 供稿。

    罗胖曰:

    我在和“中医粉”争论的时候,经常会遇到一个问题——

    “勤劳勇敢智慧的祖先们在生产生活中千秋万代积累下来的经验难道还有错?”

    对。不仅会有错,而且还会错得很荒唐,很顽固。

    没有科学方法,祖先的教条可以让捍卫者亢奋,但既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

    如果你是一个自由人,如果你生活富足,那最大的羞耻就是被欺骗。

    “对照、双盲、随机、重复、公开”——

    这些科学原则并不一定能让我们马上得到真理。但是,它们是我们在谎言中穿行时唯一能倚靠的光芒。


  返回前页  返回列表页 百拇医药网 杜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