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辑思维微信]富人和穷人的圈子2014.6.28

    罗胖:

    昨天这儿讲到,我们的CEO脱不花MM去德国,去的时候其实是带着一个课题去的,就是德国的家族企业为啥传承的那么好呢?回来之后脱不花MM给我们的结论让人很意外,她说去之前都以为家族企业是德国繁荣的一个原因,去之后才知道,家族企业其实是德国经济制度的一个结果。其中有一个细节很有意思,德国法律有意把遗产税规定的特别高,财富传承一代人基本上就不剩下什么了,那作为企业家族想要保住这份财产怎么办呢?哎!政府会给出路啊!你要是孩子接班,继续经营这个企业,2年内不裁员,那就免一半的遗产税;7年内还在良好经营,那就基本上把遗产税免掉了。一个企业,接班人掌权之后,7年内不出什么问题,那就基本上传承成功了,这个方式很妙啊。今天你回复“富人”两个字,给你看富人和穷人的区别。

    

    富人和穷人的圈子

    作者:同人于野

    所谓多个朋友多条路,那么这条路到底更有可能是什么样的朋友给的呢?

    Granovetter发现,真正有用的关系不是亲朋好友这种经常见面的“强联系”,而是“弱联系”。在那些靠关系找到工作的人中,只有16.7%的人经常能见到他们的这个“关系”,也就是每周至少见两次面。而55.6%的人用到的关系人仅仅偶然能见到,意为每周见不到两次,但每年至少能见一次。另有27.8%的帮忙者则一年也见不到一次。

    也就是说大多数你真正用到的关系,是那些并不经常见面的人。这些人未必是什么大人物,他们可能是已经不怎么联系的老同学或同事,甚至可能是你根本就不怎么认识的人。他们的共同特点是都不在你当前的社交圈里。

    Granovetter对这个现象有一个解释。整天跟你混在一起的这帮人,很可能干的事跟你差不多,想法也很接近,如果你不知道有一个这样的工作机会,他们又怎么会知道?只有“弱联系”才有可能告诉你一些你不知道的事情。

    Granovetter把这个理论推广成一篇叫做《弱联系的强度》的论文,此文有可能是史上被引用次数最多的社会学论文,大概超过了两万次。这个研究的数据如此简陋,思想如此简单,然而其影响是深远的。现在“弱联系”这个概念已经进入励志领域,2010年有人写了本书叫做《超级人脉》,其中大谈弱联系的用处。

    “弱联系”的真正意义是把不同社交圈子连接起来,从圈外给你提供有用的信息。根据弱联系理论,一个人在社会上获得机会的多少,与他的社交网络结构很有关系。如果你只跟亲朋好友交往,或者认识的人都是与自己背景类似的人,那么你大概就不如那些三教九流什么人都认识的人机会多。

    人脉的关键不在于你融入了哪个圈子,而在于你能接触多少圈外的人。这样来说,岂不是从一个人的社交网络结构,就能判断这个人的经济地位如何了么?

    2010年三个美国研究人员,做了一件有点惊人的事情来验证这个思想。他们把2005年八月整个英国的几乎所有电话通讯记录拿过来,涵盖90%的手机和超过99%的固定电话。这些电话记录构成了可见的社交网络。

    研究者很难知道每个人的经济状况,但是英国政府有全国每个小区的经济状况数据——你可以查到哪里是富人区哪里是穷人区。这样他们把电话通讯记录跟其所在的三万多个小区居民的经济排名对比。结果非常明显,越是富裕的小区,其交往的“多样性”越明显。但是这个结果如果细看的话还有更多有意思的东西。

    在统计上我们使用“相关系数”来表示两个东西之间的相关性,它的值在 -1和1之间,越接近1,就表示这两个东西越容易一起变大和变小,负值则表示二者变化的方向相反。这个研究发现,小区的经济排名与其社交网络的“社会多样性”和“地区多样性”的相关系数分别是0.73和0.58。这意味着越是富人越容易跟不同阶层和不同地区的人联络,而且阶层多样性要比地区多样性更重要。

    正所谓“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我们设想富人的联系人数也应该较高,因为他们认识的人比穷人多——这也是对的,但联系人数目和经济排名的相关系数只有0.44,并不太重要。最有意思的一点是,打电话时间长短,跟经济排名的相关系数是-0.33,也就是说富人虽然爱跟各种人联系,但真正通话时间比穷人短。

    所以弱联系理论的本质不是“人脉”,而是信息的传递。亲朋好友很愿意跟我们交流,但是话说多了就没有新意了。最有效率的交流,也许是跟不太熟悉的对象进行的。

    文章来自用户 しょさん 投稿。

    罗胖

    以前说过,在近代人物中我的偶像是梁启超。

    在古代人物中,我的偶像是苏东坡。

    他是个“不可救药的乐观派”,他说过一句话——

    “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更多类型的连接,造就更可爱的人性。


  返回前页  返回列表页 百拇医药网 杜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