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辑思维2013年第47期:教育难题的意外答案.mp3

     这是私家裁缝为罗辑思维量身设计定制的,罗辑思维衬衫,主打的就是混搭精神

    因为在互联网时代的活人,要的就是穿越,混搭,杂交,跨界这样的精神,今天我们把混搭穿在身上和您面对面

    那好,今天我们聊个什么话题呢?这个话题太大了,平时真的借一百个胆子我都不敢说,今天我们要聊一聊中国教育问题,平时也有网友在网上说,罗胖说说教育问题吧,打死我都不敢应声,因为学养不够,驾驭不了

    但是罗辑思维这个节目有个好处,罗胖可以什么都不懂,但是只要知识的生产者,那些书籍的写作者还活着,还在勤奋地工作,他们一旦写出书来,我看得懂,我就能讲得出来

    所以我在合适的时候,当合适的知识搬运工,好~!那这所以今天我胆儿这么肥,敢碰这个话题,是因为我看到了这本书《吾国教育病理》

    这本书的作者是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家,郑了夫先生,我们先让郑老爷子在这儿歇会儿,一会讲书中的观点,我先自己简单吐槽几句中国教育

    中国教育最大的问题其实就两个,第一个是不公平,今天我们先不涉及它,主要我们针对第二个,那就是它毁灭了一代人的兴趣,创造性和求学的热情

    每个受过中国式教育的人都深知其三味,你像我70年代高考,那个时候高考竞争极端的惨烈,所以高考制度它成就了一些人,我就是其中的得益者,但是它也毁掉了一些人,因为在这种教育环境里成长,他只要没踏上高考的独木桥,他会终生厌弃学习,这在中国是一个特别普遍的现象

    所以你像罗胖这样的人,经常在家里在做白日梦,我要能重活一遍就好了,我把中国股市这么多年每天小组长停板的股票代码带回到过去,我不就发财了嘛~!

    可是不管多么强烈的发财愿望,我打死都不愿意回到中学时间代重活,因为那段日子实在是太苦了,实在是暗无天日,实在是心灵的一种折磨,所以我选了个日子,我说应该在大学入学之后,军训结束的那天晚上重活,军训比高考还要麻烦,还要操蛋

    那么它培养的人和毁掉的人,功过相抵,我真的不知道三十多年来的中国教育,会得出一个什么数,这个数是正还是负?它的净利润是功还是过,真的好难讲哦~!

    好了,咱们不吐槽了,今天主要讲病理二字,我们得搞清楚,中国教育到底怎么了

    传统的思路呢就是说,哎呀,坏就坏在应该教育上,让孩子们都去考试,所以孩子们苦不堪言,那好啊,对面的姑娘看过来,我们就到对面去嘛~!应该教育的对面就是素质教育,我们去发展素质教育就好了,可是~!

    素质教育这四个字,根本就架不住推敲,它有两个前提,第一个前提是人的全面发展,你看,你应该德智体美劳,旯好琴棋书画,跟秦淮八艳似的,你什么都得会,可是问题是,人类社会的真实景像是这样吗?

    要让人类每一个都变得非常完善,这种想法古往今来都有,但是最成型的,是在希特勒这种独裁人的脑子里它才成型,啊~!满大街都是优秀的人种的雅利安人,你看长的个也高,也漂亮,智力也发达,最好各方面都很优秀,独裁者才会这么想问题啊!真实世界里面的人,诸葛亮打仗的时候,那是不必跟张飞比力气的,人家坐四轮小车,对吧?诸葛亮丞相嘛!

    人家钱钟书体育不必要及格,甚至钱钟书的数学可以考零分,没有问题,陈景润可以不会做饭,没有问题,真实世界里面,所有最优秀的创造性人才,不会是全面发展的,当然也不排除有了,但是主体不是这样的

    就像我罗胖来说,我体育从来就没及格过,但是我心里放得很,我们中学会上,罗胖这样成绩还不错的学生没有资格考大学吗,体育老师他负得起这个责任吗?我们校长会答应吗?我从来不拿这事当回事,我就不需要全面发展我相信他也会让我去考大学的,给我一个级格分数的

    素质教育的第二个问题是,它还有一个前提,就是它认为什么唱歌,跳舞,画画这些事叫素质教育,其实这也是糊涂的概念,你想!如果我们现在把所有的中学科目体系全部推翻,我们重新建设,你说什么科目对人的素质最重要?可能排下来,还是语文最重要吧?数学很重要吧?外语很重要吧?,那些唱歌,跳舞还得往后排吧?所以主科和副科不存在一个科目设置上的颠倒问题

    你能说语文能力不是人的素质问题?那好,那你说啥叫素质教育?你说考不考吧?说白了就是你考不考不吧?你如果不考!我们上下齐心,从校长到老师,到家长,到学生会视你为无物,不管你教育局的红头文件印的有多大字,我们不会搭理你的

    因为跟我的高考没有关系,你考吧?你说你考哪门吧,你考田径,我们绝对不会学游泳,你考短跑,我绝对不会玩长跑,你考钢琴我绝对不会碰小提琴,无非在已经惨烈无比的高考科目当中,你又加重我们的负担呗?

    所以素质教育管理方在实践推行了这么多年,实际上它是推不下去的,说的了,对于中国的教育病,从一开始的病理诊断就错了,这就是这本书的最重要的价值,它从头到尾的,也就是一开始就否定了我们这几十年在教育界,特别热闹的所谓推行素质教育

    那好,这本书推断的病理在哪里?我们得从教育根本的功能开始说起

    教育本身就是两个功能,第一个功能大家都认可,提升能力,可是第二个功能呢?第二个功能是赢得社会竞争

    这之间是通的!是可以推倒过来的,能力高的人,应该在社会竞争中赢,就应该占据社会更的位置,所以在竞争中可以胜出,对吧?这个逻辑是通的,~!

    可是当这个两头的逻辑都存在在教育体系里的时候,你会发现后一个逻辑会反噬前面一个逻辑,怎么讲?

    问题就出在,能力这个问题没法考察,你说罗胖能力怎么样?你得长期考察啊,对吧?你不能一考定终身啊,你得仔细派一个团队观察实验我十年,我后才能把我能力定来啊,你凭什么说十年就能定啊?你怎么知道我后二十年不爆发发展呢?

    所以时间上就没法执行,然后能力的那么多指标,你怎么给它打出一个明确的分数?

    所以人类社会有一个机制,就是简化!最后别废话,什么叫能力,一考定终身,就是这卷子,做吧!多少份就是多少分,只要是对所有人都一样,咱就公平~!对吧?

    所以最后有一个词,叫让数学滚出高考,哎!幼稚啊~!数学确实!咱们别从教育的第一个目的说提升能力,数学加减剩除,应用题之后基本上跟应用就没关系了,跟能力就没关系了,可是数学它满足了教育的另外一个功能啊!

    就是在竞争当中氢人区别出来,分隔出来,分流出来的功能,因为数学是人类所有知识体系当中难易程度跨度最大,有很简单的题,有极难的题,而且它是有唯一标准答案的这样一个学科,所以它几乎在高考,你看文科也考理科也考,为啥?

    它最容易把人给区分出来,所以它根本就不是什么教育,它只一个把人区分出来的工具,那为什么数学要滚出高考呢?

    咱别从那个什么培养人的能力,根本就不是起着这第一个作用,就是把人给分出来的这个作用

    所以实际上,当教育的两个功能都存在在一个教育体系当中,因为竞争的过渡激烈,后一个功能就会反噬第一个功能,提升人变得不重要,而把人区分出来这个功能就变得很重要

    所以问题不出在素质教育上,出在哪里?

    根据本书的判断,中国教育在竞争过于激烈,教育不是变成提升人的工具,而且人和人之间竞争的军备竞赛,问题

    出在这

    哎呀,那你说怎么解啊?我也特别希望这本书的名字,叫吾教育疗法,而不是叫病理啊!但是我看完这本书,说实话。。。!当然郑老爷子没这么说,我得出来的结论!这本书得出来的结论就是此题无解!

    你也别慌着绝望,我给你推推看,解解看,你看这个问题有没有解

    好!竞争过度激烈!导致军备竞赛,那解法只能是两种,第一种缓解竞争,怎么办?扩招啊!

    你别在这儿这么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人人都能上大学不就行了吗?这个结不就解了吗?

    但是要知道,这是一个伪命题!这个解法肯定不对,因为既然是军备竞赛,它不是说哪个问题解决了就是解决了,军备竞赛就是这个问题永远没头!

    你们国家多了一百杆枪,我就得多!你下水了一航空母舰,我不得再造一艘,你在这个地方缓解了竞争,把高考变得不难了,那好,下一步,竞争下一个环节!你说是一本还是二本吧?是名校学历还是普通学校学历吧?对吧?

    最近不是有单位招生吗?我们只收211学校的,这不新竞争就开始了嘛!?

    本科不行咱就往硕士竞争,硕士不行咱就往博士竞争,总而言之扩其实是一个麻醉剂,是一个阴谋

    它是谁的阴谋?它是全社会合谋的一个阴谋!

    根据郑老师的考察,实际上在近代社会,有一个最大的意识形态,什么叫意识形态?就是大家都这么想,但是其实不见得对。最大的意识形态,就是教育的作用

    甭管是联合国,还是各个国家,还是中国,我们都认为发展教育它一定是对的,你看很多企业,一捐款,捐个小学!因为政治正确嘛,可是你仔细想!教育实际上是一种过度的供给!

    因为所有人在里面都同意,要把教育的大饼摊大,对吧?政治家这么说有选票,上层精英阶级这么说,他能继续巩固他作为知识拥有者控制社会的能力,底层老百姓觉得教育的饼摊大,我的子弟有了出人头地的机会,而教育工作者,学者,教授们,教育摊大他们当然何乐不为?

    所以这是一个~~,它的原理有点像滥发货币对吧?但是滥发货币会社会都会反对,唯独教育资源的滥发货币,全社会人都先赞成!这不是在中国哦~!全世界都是这个现象,所以教育是一个最大的意识形态,它早已超越了社会现在需要的这种教育程度

    更具体的分析建议大家去看书,在这儿我只点到为止,那好,当教育不能这么靠扩招来解决,那我们就反过头来往另一边想

    我们能不能在高考之前,就把大量的人分流?就不要那么多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最好是提前就分流掉

    要知道这样的教育制度在世界上也有啊,很成熟啊!比如德国就是这样,它很著名的教育制度就是提前分流!德国的小学是四年,四年之后大概是十岁左右,那你选择!

    基本上是两条路,当然他们的学制非常复杂,主体来讲,就是双轨制,一轨职业教育,一轨正常教育的文科中学,将来准备上大学的,你自己挑,如果你觉得,算了我也不愿意去上大学,我愿意早早挣钱,好!上职业学校,非常好的职业学校的培养路径,你去上这种中学

    如果你说,我将来就是要当知识分子,就是要考大学,那行,上这种学校。分流!

    这么好的制度,中国为啥不学呢?各位可能会想。我就说简单的,中国就学不了

    比方说就在前几年,德国通地了联邦职业教育法,因为德国是一个联邦国家,教育的立法权在各洲,唯独职业教育立法权在联邦,所以前几年通过了。

    比如2008年它就规定,德国的所有企业都应该申报一种资质,叫教育企业,就是你跟学校联办职业教育,如果你联办,我就授予你这个资质,考察之后,授予你资质,然后每教育出来的一个职业教育的学生,联邦给你补贴4000-6000欧元,每一年联邦准备了4.5亿欧元的预算来干这个事。

    那这个事在中国能干吗?我真告诉你,真就各地的政府都出台了这样的政策,哪个企业愿意联办,政府给补贴。你知道结果是什么吗?结果就会有大量的公司办这种虚拟的学校,到各处去收身份证,到政府那去骗补贴。所以在中国这个转型国家就是这样,很多制度看着非常好,但你一拿来它就变质。

    但是中国教育分流最重要的原因,都不是我刚才说的这些,而是,我们抖着胆子,乍着胆说一个原因:计划生育!

    要知道中国人不是没有分流,中国的教育分流自古以来,它是自然完成的分流进程,比如在科举时代很多人家就是这样的,因为生儿子多嘛,选一个去考科举。

    你要知道,不是穷人家这样,富人家也是这样,在这本书里,分析了好几个家族,比如说曾国潘家族,那是军功大家族嘛,不存在缺钱的问题,至少原来在乡下也富农,老大曾国番出仕进科举,他有个四北,叫曾国潢,平生就捐了一次监生,就是捐了个秀才当一当,然后就终身不涉科举,没兴趣,家里没有人逼他,挺好,没兴趣,回家吧!

    所以曾国潢是在曾氏家族,在曾国潘这一辈里,就是操持家务,所以你去看《曾国潘家书》里面大量的信都是写给他这个四弟曾国潢的,其中你还可以看得出来一种很有趣的心态,曾国潘对这个弟弟是有一点点讨好的,因为他觉得这是大后方,顶梁柱嘛,弟弟稍微做一点成就,他就拼命的夸奖。吾家赖四弟,等等这样的句子在《曾国潘家书》里比皆是,你看,这就是家庭它自然的有一个分流。

    所以在这本书里,我们看到很多家族,比如说清光绪十十年恩科的那个状元张謇,他们就是,他有个哥哥叫张察,闪两个人就是一个在家治生产,供养弟弟,弟弟去读书,我们的红军元师朱德也是,他家人借了200块大洋,供他这么一个孩子去读书,后来他果然出息了,当了护国军旅长的时候,把这200块给还掉。

    所以在传统家族里面都是这个策略,但是这个分流策略为什么在我们这一代人就行不通了呢?很简单,计划生育啊,我们家就这么一个孩子,赌不赌吧?

    原来你有两颗鸡蛋,三颗鸡蛋你当然可以分不同的蓝子,一看这个孩子根本就不是读书的料,何必带他呢!对吧?他就愿意去玩,愿意去做生意,那就做生意好了,愿意管家,管家就好了,有一个孩子出息就可以了全家就有保障了啊。

    但是独生子女你可不有这个选择哦~?你必须用他顶着这孩子脑袋,你他妈给我上,你不上这个家族就没有希望了,我的个人所有的理想就无从附着,这就是计划生育带来了一个始料未及的社会后果,没有人可以分流了,每一家孩子都必须住这个不管他适不适合,喜欢不喜欢,高兴不高兴都要去冲锋的山头,冒着必死的精神完成一次青春的冲锋,而色大多数会倒在半道,这就是计划生育的一个始料未及的后果。

    总而言之你会发现,中国教育的病理就是过度激烈的军备竞赛,想缓解军备竞赛,要不就扩招,但是发现此路不通,你只会在别的战场上引发其他的军备竞赛。

    那如何分流?你会发现德国的经验我们学不了,到头来,你会发现,有一个现在每一个中国家庭都躲不过的因素,计划生育搁在这,所以缓解竞争在计划生育政策结束之后很多年,我们都看不到希望。

    这就是我们的推演,整个的棋盘就这样,病理是这个,所有的推演下来是这个,那你说中国教育还有救吗?

    很多朋友心里要打一个结,又不舒服了,因为中国人喜欢大团圆结局嘛,你罗胖子怎么能说中国教育此题无解呢?

    我说无解,是在特定格局和前提下无解,但是这些格局和前提也会演化啊,所以未来是有解的,当然我在这儿主要想说的不是这个,而是针对中国这么大的国家,像教育这么繁难的问题,如果有一个人说,哎呀,此题我有一法可破此题阵,这人一定是骗子,直接纽送公安局,不带冤枉的。

    当年我们的计划生育政策就是这样,也是奇才异能之士,也是那些才高八斗的人,面对这种摆在和尚头年虱子,明摆着的问题,做出一个当时认为最理性的判断,但是又能如何?

    整个社会系统不是一个闹钟,是用你人类理性可以直接控制的东西,它是一个生态系统,它最终的演化结果是上帝兜里的底牌,不到最后一刻不会掏给你看的,他在演化的过程中,最后让你大跌眼镜,始料未及,所有的恶果翻出来,出现的时候,你才会发现,悔之晚矣啊。

    很多社会政策都是这样的,所以针对中国教育问题,我们与其说有一个人拿得出一整套看似滴水不漏丝丝入扣的完整漂亮的方案,还不如我们此刻谦卑的承认,哦,在现在格局下此题无解,慢慢改进,来得客观和理性。

    为什么说此题无解,给大家举个例子吧,很多人都知道,怎么样推进教育?增加孩子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还讲吗?所有人都知道!

    但是只要兴趣的培训遇上高考这道大门的时候,他就会碰得头破血流,为什么?因为高考这个铜墙铁壁的背后有两个潜在的逻辑,敲开这扇门吗?这两个东西不能缺。

    第一个东西叫复习,第二个东西叫奖惩,怎么讲?我们所有人都知道,在高三那一年,基本上没有新课,就是复习,反复练对吧?95分跟100分的区别就是复习出来的,那里分重要着哩。

    奖惩,当然了,学校发大红榜、每次公布期末成绩、家长说你考多少分我带你到哪玩儿等等,这不都是吗?激发孩子的动力嘛!可是你要往后再推一步,你会发现奖励和复习就是扼杀兴趣的凶手。

    我们先说复习这个事,习这个字,繁体字,两个羽行的羽,什么意思呢,鸟数飞也!这是《说文解字》上的解释,小鸟想学飞怎么办呢?反复练飞。对,可是!漫长的进化史赋予所有动物一种本能,就是反复出现象刺激它一定木有兴趣~!是吧?

    生物学家做过一个实验,一个小公老鼠,他看见一个新的母老鼠,瞬间!两个小时之内能够交配六到七次,可是之后呢?再也木有兴趣了,直到一只新的母老鼠出现,它又能在一两个小时之内交配六到七次。

    为啥呢?这是生物的起码能力好不好,环境,所有的刺激,只要反复出现,它就判断安全,安全的刺激它就自动忽略,否则它的神经系统会过载啊,它要去寻找全新的刺激再来做反应,对不对?

    所以重复就是最好的扼杀兴趣的工具,这是复习的作用,还有奖励,我们所有人都知道,奖励分外奖和内奖,所谓外奖就是对外,我干了这件事给我什么好处,内奖就是我干这件事,我内心的满足感,创造之后的成就感,给我的奖励。

    可是我们现在所有的奖励都是外奖哦!啊,考100分咱们怎么着,登上红榜的榜首女同学看你的眼光不一样,这都是外奖,而学习本身变得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可是所有的奖励有一个特征,就是简单行为靠奖励来促进有效,复杂行为无效,举个例子啊。

    比如说一个足球俱乐部老板对球员说,说,今天对手那个队有一个哥们儿,我看他不顺眼,给你一百万,上场把他腿踢断,这个真能办到,他是老板说,给你一百万,你给我进一个球,他真就办不到,至少他不是靠奖励能够促动办得到的,奖励就是这样。

    所以学习这个事在高考这个铜墙铁壁面前,奖励当然有效,因为它是个简单动作,可是你要说,你得得诺贝尔科学奖,这事儿那就复杂动作,那比中国足球闯世界杯要难太多了,他真的就办不到,外奖的反复重复,就是内奖消失的主要动力。简单的道理,吃伟哥吃多了,你自己就不行了,就这么简单!

    所以我们可以推导,就是兴趣引志的教育和高考现在背后的逻辑之间有内在矛盾的!鱼和熊掌你只能得其一,所以你说此题怎么解?它都是内在冲突。当然,各位可能说那你说未来如果要解,怎么解?

    在郑也夫先生的这本书里《吾国教育病理》,里面提到了两个有意思的思路,因为他是一个业余生物家,他写了大量关于生物学的书,我读过其中也推荐过其中有一本叫《神似祖先》很有意思

    他的很多判断是从生物学推导出来的,比方说情商问题,我们现在的教育是过度的重视智力教育,可是智力这个事说白了,到了一定的水平,你智商500,你智商1000跟生活的应用已经毫无关系,甚至跟你的竞争力已经没有关系,除非在特定的的比如科研部门

    像我们平时老百姓智商有个120够用够用的了,大部人都能达得到对吧?

    可是学校教育往往只是单向的智力教育啊,可是郑也夫先生认为,情商教育更重要,为啥?

    从进化论来分析,原来人在原始丛林的时候有情绪,对的啊,这是漫长的过化史给我们基因中刻下的一些原始代码,底层代码,一定得这么干,遇到野兽你得惊恐,你得跑啊,有人把你三天来唯一的晚饭给抢走了,你得愤怒啊,你得上去攻击啊,对吧?

    所以我们的基因里面刻下的这些代码,都是在那种生活状态下相匹配的,可是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温饱不愁了,我们的很多身体的反应都是要和几百万年的进化史形成的那些刻在基因底层的代码做斗争啊

    你比如说罗胖子是个胖子,那怎么咸肥呢?我得忍住不吃,可是吃就是本能啊,因为原来祖上的时候没得吃,天天看吃的就掉口水,各种内分泌就促动我要吃上那一口,但是现在因为天天不愁吃,所以你就吃多了,所以你就胖了,你想减肥,想忍住这个口你就得跟几百万年形成的进化的习性做斗争

    学习是一样啊,情绪现在在现代的工业社会之后,当人们都富足了之后,请问你的情绪在时时刻刻回到那种原始人似的,惊恐和愤怒,那就不对了嘛!对吧?

    现在我们有个朋友,另人来拿你的东西吃,你马上跟人办公室同事翻脸,好意思吗?对吧?你这个人情商太低嘛,再比如说悲观和乐观

    原始人的时候悲观情绪很重要的,因为,它意味着你对事情的有更紧密的筹划,对吧?对很多事情做更安全地判断。而过于乐观呢,也许你行为就很粗疏,所以人都是趋向于悲观

    可是现在社会呢?,乐观往往更有利于协作,你看,这就是情商大转移啊,情商的价值比知商要重要的多得多,可是我们现在社会的教育呢?

    我们是单向的智商教育,而不是情商教育,情商教育需要大量的时间跟伙伴在一起去游戏,去做活动,去做文娱活动去做恰悦的事情,去彼此之间进行协作,而现在,我们从小学开始就是一个残酷的战场,还好意思说不让孩子办输在起跑线上对吧?

    如果单向的智力教育又是一个激烈的竞争,请问情商怎么培养?更何况孩子也没有时间,所有的家庭只要有孩子上学,这个家里最忙的是孩子,而不是大人,情商是需在要时间的

    所以你看从智商转到情商教育,这是进化史和现代文明状态人类提出来的挑战,什么时候我们能完成这步跨越呢,这是一个

    还有一个,创造力问题,我们所有人都知道创造好,可是从进化论的观点来看,创造力好什么啊?那个叫变异,人类或者说所有生物最好的策略是遗传,而不是变异,因为大自然已经把很多适合你这个物种生存的性状都给你刻在基因里了,你只要模仿,只要重得就可以了

    一只小老虎学好自己妈妈怎么捕食够了!创什么新啊?创新那是危险,那是变异,99.99%的变异都是要被淘汰的,只要很少能够对种族,物种的繁衍起到作用,而且能够延续下去,所以创新是一种非常稀缺的人格特征。

    美国研究创新的学者做了一些有很意思的统计,比方说把人类历史上很多创新人物给他搁一块,然后一统计,发现一个特征。他们在十岁的时候,有四分之一强的人双亲都死去了一个,到了二十岁的时候,有一半以上前的人双亲死去了一个。

    说白了什么意思呢?就是有奇才异能的有创造力的人士家庭不幸福,家庭不幸福,问题家庭的孩子通常是两条路,一条上街当流氓,强奸,撒谎,吸毒,还有一种,成为我们刚才讲的奇才异能之士,你说哪个概率大?当然是前者概率大了!

    所以我们在很多研究创造力的时候发现,比方说,还有一个实验,把人类目前七个领域的最杰出的人...,发现一看无一例外都有一个特征,这些人跟家庭成员相处有情感障碍。

    比如说爱因斯坦,爱因斯坦年轻的时候就愿意独处,这种独处的方式导致他后来的无数次婚姻一次都不成功,他跟自己的孩子相处得也不好。甘地,费洛伊德这些人,跟自己的家人都没法相处。

    这些特征为什么?因为他怪人嘛,他跟别人不一样嘛,所以很多东西其实回到一个原点,什么叫创新力?

    创造力就是这个人是个怪人,甚至在别人看来极端的精神病人

    所以很多人说,左撇子有创造力。你能找到一堆左撇子,毕加索,费洛伊德,爱因斯坦,这些人都是左撇子对吧?

    创造力的本质是什么?就是异类!这话可能不好听,但是你从进化史一看,它就是如此啊,这就是底牌

    那请问?怎么培训创新力啊?很多学校主举大旗:创造力培养学院!请问怎么培训创造力?

    要知道创造力这个词它创生出来之后,你就会发现,它即不可测理,也不可识别,更不可培养,如果你能测量,能识别,能培养,那还叫创造力吗?

    创造力在它触发的,在那发生的那一瞬间,你根本就不知道这叫创造力,比尔盖茨退学的那一刹那,所有同学都嘲笑他是傻子,这才对,他才叫创造力

    乔布斯一定是一个性格特异的人,这才叫创造力

    所以如果这样去理解创造力,我们还要培养创造力的话,那教育该怎么转型?

    很简单,不干涉,不要去试图培训创造力,给选择,造环境,让他想要什么可以更轻易的低成本的得到即可,这就是好的教育。

    而我们现在的教育呢?用一句土话说,伺候的太勤,老想干涉,我看着你我怎么给你搞点创造力,唉~!!你怎么知道你能给他创造力呢?

    我们人类只能搞清楚怎么毁灭创造力,我们现在没有能力搞明白,怎么培训创造力

    所以啊,根据郑也夫先的判断和学术上的研究,等什么时候我们的教育从智力教育,变成了情商教育,等什么时候我们的教育从过度干涉的伺候的太勤的教育,变成一种袖手旁观式的,更温煦的,看顾式的,旁观者似的教育,我们的教育才有希望

    刚才我们介绍的是我国著名社会学家郑也夫先生,关于中国教育问题的深刻观察,这本书...

    那好,接下来咱们就夹带一点私货,说说罗胖个人的观察角度

    有的社会问题的解决就是这样:原来觉得这是难题,一路往下奔,觉得解决很难,可是突然之间就解决了

    比方说19世纪末期,国际上很多大城市,什么伦敦,巴黎等,都为马粪问题感到苦恼,那么多马车,马粪太多了,要解决清扫问题,那这个问题是最终解决他吗?不是,是马车木有啦~!

    变成了满街的汽车,所以很多社会问题的解决,不是问题解决了,而问题本身消失了

    今天我们讲中国的教育问题,会不会重蹈这个覆辙呢?我觉得很有可能,为什么?

    啊~!罗胖又要说自己的看家菜了,因为互联网,很多人都说,你罗胖子对互联网就是拜物教,什么事互联网都是好东西!我慢慢说,你听有没有道理

    原来我们的教育就像郑先生说的,是军备竞赛。每个人都要往金字塔顶去跑,可是互联网,这个金字塔顶崩塌了,在北大门口混的芙蓉姐姐混得比北大毕业生要好,在北影厂门口逡巡的王宝强,比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毕业生要好,这个时候,你会发现原来那个塔,是所有人的晋升之途,这个唯一性丧失掉了

    而相反,原来在那儿拼命竞争拼命竞争的人,却突然发现,怎么回事?本来不是说好了吗!博士生有吃有喝,吃香喝辣,习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怎么现在博士生找不到工作?在学校期间,最好的学校给800块钱补贴,然后到毕业的时候找个两三千块钱的工作就不得了了,说怎么会是这样?

    就是这样!因为互联网时代不是你那个金字塔才是竞争的战场,到处可以有个人的崛起!如果要想明白这个,出门左转啊,看《罗辑思维》以前有个节目叫《躺倒也能当英雄》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到处都是竞争的战场,那个唯一的博弈战场突然碎了,崩塌掉了,那结果是什么?

    结果就是原来的教育军备赛变得不再重要,甚至整个学校制度存在的可能性都会有人提出来质疑

    那这个情景有点像什么呢?我还记得当年我在北京广播学院,现在叫中国传媒大学读研究生的时候,学校搞过一个拍卖会,最后学生可能搞笑嘛,拿着一本思想品德教材,大概是那么一个东西,翻得破烂烂的一本书,原价两块多,然后拍卖老师比较有水平,给大家讲了一段话,说这个思想品德教材怎么怎么好,然后学生就起哄啊,叫价吧

    二块钱..三块..五块..就一直在叫,所有人都开始加入这场欢乐的竞争,最后叫到120元,有一个非常尖利的女声叫到120,然后全场突然静默,然后突然一个声音悄悄喊起,慢慢成节奏的,全场在喊这个声音,什么?

    傻B卖给她...,傻B卖给她...!这就让我想起了,今天仍然奋战在博士考试现场的那些可怜的竞争者们,他们在竞争一个已经被众人抛弃了的山头,这个太悲哀了

    互联网解构了传统社会的中心化结构和金字塔的竞争场景,所以军备竞赛还会持续吗?我怀疑!

    那第二点,互联网带来一种全新的知识压力,传统的工业社会它为什么得分科,为什么得造这么多金字塔?因为工业时代创造了大量的重大知识,想做通才已不可能,每个人你必须是专才,进入大学的学科分类,然后一座塔一座塔,每个人各爬一座,你在刚才开始就得想好,然后去爬

    这是学校教育那种体制化,那种僵硬的体制的源头

    可是互联网时代,你会发现这么爬有点不对了,因为知识存量更庞大,庞大到甚至已经溢出了用文字,用书本,用演算用纸张无法承载的程度了

    我还记得在美国有一个学者,做了一个研究,他把人类历史上所有奇才异能之士按照时间和空间进行了一个分类,时间大概是50年,半个世纪左右,空间,一个城市!

    他看世界历史上哪个城市出现的人才最高,最后发现三个城市,一个是公元前的雅典,一个是十六世纪的伦敦,还有一个呢?是十五世纪的费罗伦萨,准确地说1440-1490年这50年的佛罗伦萨

    什么达芬奇啊,米开朗基罗,拉斐尔,这些巨匠部出现在这个城市

    要知道1440-1490年的佛罗伦萨是没有学校的,所有这些人全部出身于哪儿?作坊,他们学艺,成长,全部是小作坊里跟着师傅,那传帮带,那种口传心授得到的这种学识

    而相反,我们站在21世纪回头一看,咦~!怎么那个时候出现的人才最多呢?没错!那种学习方法是一种在学校教育建成之后被人们遗忘,现现在回头一看,发现珍贵无比的学习方法

    要知道现在的很多知识啊,它已经是叫KnowHow,叫实践知识,比如说包饺子这事,你看多少本书你能会包饺子呢?跟老师学,找个大娘一学,半个小时包你会做,只要你别太笨,对吧?

    现在的学校的知识体系,已经被这个社会的飞速发展压垮掉了,比方说很多学校都有电子商务专业,新媒体专业,你去问问他老师,他干过电子商务吗?老师都不懂哦!

    有很多学校开什么新媒体专业,你去上那个课,一看课程表,还是中国新闻史,世界新闻史,跟我当年读新闻系没有任何区别,老师....就不说脏话了。

    他真的是不懂嘛,他只不过伪装成我们还在进行学科体系建设,社会发展太快了,他们会被压垮,你真要学新媒体两条道摆在你面前,一条道跟罗胖子一起工作半年,一条是找个学校你去学新媒体专业,你觉得哪条道你学得快?

    不是说罗胖子能干,而是我们在一个作坊,我边干边想边实验,我没有高头讲章,没有成型的知识体系,所以作坊式的,学员式的,师傅带徒弟式的教育方法,可能比现在这种成体系的学科建制,学样方法,未来会有效得多,信不信由你!

    其实在西方社会,也有这两种思路冲撞,给大家讲个故事吧,在郑老师这本书里也有的。

    1952年刚刚解甲归田的盟军总司领艾森豪威尔,他去哥伦比亚大学当校长,那个时候他还没当总统,有一次,校长嘛,牛哄哄的,又是将军出身,指挥千军万马惯了,上讲台就开始表扬人。

    说,我们有一个教授,拉比教授得了1949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还是很不错的嘛,我们要为这样的教授鼓掌,然后这个拉比教授上吧立即给他回敬了一句,说你刚才说什么?说我们的雇员拉比教授?你有没有搞错?你校长才是我们的雇员!我们教授就是哥伦比亚大学,我们雇的你。

    你看,到底学校是什么地方?是一帮有学问的人带徒弟的地方,还是现代国家用制度性学科分立建设建立起来的一个机械化的体系?你看,在美国也有这两种认知的冲突对吧。那么未来那些高墙大院里的学校,还会这样存在吗?我存疑。这是第二个互联网的作用。

    那第三个互联网的作用,现在的知识它不仅总量上扩展张,而且知识所适应的人类生存场景也变化,在这里我们就不得不回到一个80多年前的老人,在1932年,著名的经济学家凯恩斯,他就讲了一句话,他预测,他说大概在100年左右,人类的经济问题就将终极解决,说白了,因为匮乏,比如吃不饱穿不暖这种问题就会终级解决。

    1932年,也就是2032年离现在也没几年了啊,那这会不会是现实呢?我坚信这一点,人类从200年的历史来看,我们会持续的走向富裕,当然会出现其他的问题。

    但是温饱问题解决,这一点几乎已尼没有悬念了,在我们这一代人生命当中,全球性的饥荒将会不复存在,这一点我是坚信的。

    那好,凯恩斯在80多年前他就提出这样的问题,当温饱解决了,也就是说人类进化史上所有的最终极永恒的问题解决掉了,那好,所有的人类进入大量的休闲时间,请问。我们要拥有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才能配得上那样的休闲人呢?对啊!

    这个问题很严重啊,我们现在看美国,2%的人口解决全美国人吃饭问题,农业问题解决了,你再去看什么3D打印机,新工业革命,能源革命未来很可能也就是2-3%的人口,人类所有的制成品全部解决了,我们含辛如苦的建立起来的诺大的工业世界的那个就业体系就会崩塌掉。

    要想了解这个,出门再左转,看我们以前那一期节目,叫《和你赛跑的不是人》讲的就是这个道理,那剩下的人怎么办?他不会失业的,而是大量的人转进到一种叫互相娱乐,叫互相服务的一种新行业里,那些行业,那些奇思妙想,我们站在21世纪初年,可能想都想不到。

    中国人在这方面是经较先进的,我们能够发明让全世界惊天地泣鬼神的按摩脚这个行当,这个是中国人的发明,但是未来就是这样,就是人和人之间创意的彼此服务,你给我跳舞,我给你唱个歌,咱俩上哪个电视节目搞一个什么真人秀等等。

    我们就这样互相服务很欢乐呀,那好,请问那个时候的教育需要什么样的知识?需要不追求结果的欢乐,我的个老天啊。这个东西是现在追求结果的教育体系能够培养出来的?

    有一本书,给大空推荐一下,美国维茨金写的叫《学习的艺术》,也有翻译成叫《学习之道》,这个人是什么人呢?是一神童,13岁就拿到了国际象棋的国际大师的称号,可是后来这哥们儿实在是匪夷所思。

    小伙伴们都惊呆了,他后来成为中国太极推手的国际锦标赛冠军。所以他在书里写,他说我这个人哪,我发现,我其实即不是真懂棋,我也不是真懂太极,我真懂的是学习,所以他定了这本书。

    这本书很有意思,他在里面讲到一个细节,他说我学棋跟别人学棋不一样,所有的棋手他立定当专业棋手,他都是从开局开始学,怎么摆子,刚开始开局有几种开法,这幸好学的是国际象棋,学中国围棋就死定了,光定式,我有一本定式书,一万多种定式,光一个大雪崩定式就足够你记一辈子。

    很多人都从这儿学,他说我非常幸运,我从小遇到一个老师,让我从残局学起,棋盘上几个子,我感受到的是这个棋盘上的千变万化的那种精妙,我的学习不是面向结果的,我是面向这种精妙的,我在学习的过程中,找到的是一种知识,创造力和灵感,直觉之间的均衡。

    面所有从开局开始学的棋手,他心里只有一个胜利,这样的一个结果,而我心里是没有的,而追逐胜结果的那些人,他有一种很危险的心里暗示,把他导向即不知道什么叫勇敢,也不知道什么叫创造的一种很苦逼的棋士的生涯,他说,而我没有这样。

    对啊,未来的世界需要各种奇思妙想,需要由兴趣引志的各种人格魅力的爆发,需要我们从生命深入生出来的那种火光,对整个世界的照耀。所有的这些东西哪是现在的教育体系,现在的大学能够给得了我们的呢?

    综上所述,三点,互联网社会是一定会所工业社会未了解决知识存量,为了解决所有人的社会竞争那军备竞赛的场地彻底给铲除掉这一点不会太久。所以前不久我遇到一个大学老师,我就跟他讲,真是推心置腹,挖心挖肺,我跟人讲,我说你啊,还得想着改行,你看今年20多,我估计你们那大学不是什么好大学嘛,北大清华永放光芒我信对吧?你那大学,我觉得你得想法改行。

    结果这位青年老师哈哈一笑,向我投出了鄙视的眼光,你猜我怎么做的?

    我也哈哈一笑,对他投去了鄙视的眼光。

    


  返回前页  返回列表页 百拇医药网 杜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