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辑思维微信]小麦为什么取代了早稻?2014.7.24
罗胖:
今天跟大伙说一个没有节操的故事哈。据说啊!我也是听说哈,台湾有一个经营得特别好的夜总会,三陪小姐都长的很漂亮,而且一点风尘味都没有。有人就问老板啊,说你上哪儿找那么多那么好看的陪酒小姐呀!老板说:哎,说穿了也没啥,我每次登广告都不是说招陪酒小姐,我只是说招财务人员,然后肯定来一大批啊!我就挑一个长得最好看的留下来,那留下来干啥呢?就是干财务啊。时间一长啊,她自己就十有八九要求下海干陪酒小姐了,因为陪酒小姐挣多少钱,干财务的最清楚啊。在这个环境里,我不用逼,也不用劝,她们自个就慢慢从活动心眼儿到毅然决然的下海了。今天说这个我可不是想说怎么开夜总会,我是想说价格就是一种形式,它往往能够慢慢地形成一种水滴石穿的力量。今天你回复“形式”两个字给你再看一个例子。

家地处鄂东,一直是双季稻谷的主产区,印象中从未种过小麦。我一度以为这里种不出小麦。但是,近几年来,双季稻悄悄演变成了单季稻,早稻已经很少人种了,取而代之的则是小麦。一茬小麦,一季中稻,成了这片土地上农作物的“标配”。
一个自然而然的问题是,人们为什么在更适合水稻的土地上种起了小麦?现在是市场经济,农民无论是种稻谷还是种小麦,都主要不是为了自己吃,而是为了赚钱。因此,解释只能是,现在种小麦比种早稻更划算。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转变?
首先,我们知道水稻的种植成本要高过小麦。这个成本包括更高的农药化肥投入和更多劳动力投入。相对于小麦,水稻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其次,农民如果种早稻的话肯定会接着种晚稻,如果只是种一季稻谷的话,一般会选择中稻,因为中稻产量最高。也就是说,种早稻就是种双季稻。而双季稻面临着一个单季稻没有的难题:“双抢”——抢收早稻的同时,抢种晚稻。“双抢”对劳动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意味着早稻的劳动力成本是最高的。近几年来,普通劳动力成本上升很快。城市建筑业工人的工资几年的时间就翻了一番。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部分被吸引到非农领域,这直接导致了农村农忙时节用工的紧缺,农业领域的人工工资因此也基本上保持了同样程度的涨幅。劳动力成本的显著上升给双季稻的种植造成了致命的打击。只有老人妇女种地的家庭,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是种小麦,因为他们计算过,如果种双季稻,他们必须雇工,算上高昂的雇工的成本,早稻虽然相对于小麦价高量大,仍然是不划算的。选择种双季稻的家庭往往是家里劳动力较富裕的,他们可以获得比种小麦更高的收益,这个所谓更高的收益其实是暗含了他们自己的劳动报酬——如果种小麦的话,他们也可以高价出卖自己多余的劳动力挣钱。
劳动力成本的上升让传统上不是小麦产区的地方种上了小麦,劳动力节约型的粮食品种部分取代了劳动力密集型品种。实际上,这几年来,中国农业机械化程度提升很快,背后的原因也与小麦取代早稻是一致的:都是为了节约愈来愈贵的劳动力。对一种资源的节约使用,喊破嗓子不一定有用,但是价格上涨一定有用。这就是市场的力量。我们常说工业反哺农业,这种反哺其实不需要政府这只有形之手去强力推动,市场看不见的手自发就可以去完成。工业发展对劳动力的巨大需求,使得大量的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出来,剩下的农业劳动力自然可以获得更多的耕地,从而获取更高的收入。如果10亿人从事农业,那么粮价在目前的基础上再翻一番,农民的收入仍然不可能与现在相比。
小麦取代早稻固然是农民理性选择的结果,但是显然,在一块本适合水稻的地方种出来的小麦,品质是很差的。问题是,这种品质很差的小麦为什么还有需求?因为如果没有多少需求,小麦价格很低,那么小麦即使再节约劳动力,应该也是没人种的。这就要从托市政策上找原因了。自2004年政府实行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以来,由于有政府高价托底,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一直很高。这也是粮食连续十年增产的政策背景。但是,这样的政策有一个“劣币驱逐良币”的效果,那就是政策对粮食的品质区分比较少,最低收购价在地域上没有区分。河南和湖北的小麦最低收购价是一样的,但是显然河南小麦的品质肯定要高过湖北。这样的话,鄂东的农民可以放心种低质的小麦,而不用担心市场需求,反正有政府托底。这样的小麦市场价格本是很低的,现在政府高于市场价收购,到时候还得以市场价出售,中间的亏损由财政承担——也就是由纳税人承担。可见,如果没有托市政策,完全让市场发挥作用,小麦取代早稻的现象也不大可能发生。
托市改变了中国粮食地理生产格局,不仅仅体现在局部的小麦取代早稻上,也体现为第一产粮大省的易位上。长期以来,河南头戴中国第一产粮大省的桂冠,但是自2011年开始,冠军易位,黑龙江顶替了河南的位置。2013年,黑龙江粮食总产达到6000万吨,占到全国粮食总产的10%,超出河南省300万吨。而十年前,黑龙江粮食总产占全部的比重不到6%。河南省让出产粮的第一把交椅,不是因为河南粮食不增产,而是黑龙江粮食增产太快。从2003年到2013年,黑龙江粮食总产由2500万吨增产到6000万吨,10年增产了140%,而同期河南及全国粮食总产只是增加了60%和40%。黑龙江粮食的迅猛增产很大程度上是价格刺激的结果。自2004年实行粮食最低收购价的托市政策以来,东北的粳稻最低收购价一直高于南方的籼稻。出现阶段性的卖粮难时,政府还会出台运费补贴政策进行托市。可以说,如果没有托市政策,粮食价格任由市场决定,黑龙江的粮食不可能增产得如此快。
黑龙江气候条件比河南更适合生产粮食吗?显然不是。但是这并不能阻止在价格的刺激下黑龙江超越河南成为产粮第一大省。同样,鄂东也不适合种小麦,但是这也阻止不了在价格规律的作用下人们弃稻取麦的选择。“有钱能使鬼推磨”,说的就是价格激励的神奇力量。
“知识拆迁队” 张俊丰 给罗胖找来的好文章。
罗胖曰
所谓的“势”,就是造就一种局面。
在这个局面里,每一个人都不得不按照造势者所希望的方式来行动。
自古以来,价格就是无所不在的势。
几乎一切商业模式和人类行为都可以在价格框架中得到解释。
返回前页 返回列表页 百拇医药网 杜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