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辑思维微信]世界真的是平的吗?2014.8.7
罗胖:
最近啊罗辑思维和软实力研究中心的几位大牛咨询师,联手搞一项调查,对互联网环境下的企业组织转型案例进行了深度的追踪。其中有一个案例很有意思,他们是一家培训公司,其中一个核心理念是不培养技能,而是培养岗位。你不要小看这两字之差,技能是工业时代的概念,什么修汽车当大厨,都是从市场角度对人进行分类,是把人当零件来生产的。但是岗位的概念就不一样了,岗位是一个复杂的场景,每个人需要多种技能才能应付得了一个岗位。你想啊,一个汽车修理工,他既得会修理车,还得会和客户打交道。所以岗位是一个以人为核心来重新理解职业的新角度,现在很多人都在说什么互联网转型哈,但归根到底核心其实只有一个,那就是从人的角度来重新理解世界。今天你回复一个人字给你再看一个例子。

作者:【美】理查德·弗罗里达
《纽约时报》的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说,世界是平的。由于科技进步,现在全球竞技场已经变平了,世界为获胜者准备好了奖章。无论我们居住在世界的哪个角落,所有人都是参与者。弗里德曼写道:“当世界是平的时候,即使你不移民也可以创新。”
这个提法已经有年头了。当我们刚刚进入20世纪时,评论家们就在写作关于贸易和科技使世界变平的文章,这种世界变平的效应使得生活在何处不再重要。由于电报和电话的发明、汽车和飞机的出现、个人电脑的兴起,还有互联网的普及,许多人都认为科技进步削弱了实际地点的重要性。
这一预言在今天仍然很流行。1995年,《经济学家》杂志封面上赫然印着“距离的消亡”。该杂志的记者弗朗西斯凯恩克洛斯预测:“由于科技和电信竞争,距离将不再是问题。”四年后,这本杂志又很自豪地宣称:“无线通讯的革命从根本上粉碎了地域限制。”新的通讯技术将成为日益全球化的世界中的“重要杠杆”,我们因此而可以自由选择定居地点。
在过去十年中,我的大部分时间花在了研究上述理论上,以便为我的具有挑战性的理论寻找证据。那么,我的基本论点是什么呢?
无论如何,国际经济形势都不能用“世界是平的”来形容。
对“世界是平的”这一论断的最明显的挑战是全球城市和城区的爆发性增长,越来越多的人聚居在城区中。生活在城区的世界人口的比重从1800年的3%上升到1900的14%,到1950年,这一数值已经达到30%,而现在已经超过了50%。在发达国家,四分之三的人口生活在城区。
人口增长并不是世界不平的唯一标志。就严格意义上的经济增长和前沿创新而言,今天的全球经济是由很少的几个地方推动的。另外,全球竞技场并没有任何将要变平的迹象,原来的最高点——那些推动着世界经济发展的城市和地区正在变得更高,而原本的谷底——那些几乎没有经济活动的地方正在变得更加缺乏活力。
的确,全球化非常强大,过去从来不曾参与到全球经济中的地方现在也开始行动了。但所有这些地方都能够平等参与全球化并从中获益吗?新技术和经济资源仍然高度集中,所以对世界经济最为重要的地点仍然屈指可数。
其实,全球化有两方面表现。一方面比较明显,就是日常的经济活动(比如说简单的制造业和服务业)在各地扩展开来;而另一方面不是很明显,就是更高层次的经济活动,比如说革新、设计、金融和传媒日益集中在少数地点。
弗里德曼这样的思想者把注意力集中在全球化如何使经济活动不断铺开(我们可以称之为全球化的离心力),同时他们也忽略了经济活动集中的现实(向心力)。哈佛商学院教授和竞争战略专家迈克尔·波特称之为“地点悖论”,他在2006年8月对《商业周刊》的记者说:“地点还是很重要。当一切都越来越具有流动性时,地点变得越来越重要。这一点,迷惑了很多聪明人。”
这些学者所犯的错误是将全球化看成了非此即彼的事情,而事实并非如此。理解新的全球现状的关键是要认识到世界既是平坦的又是起伏的。
知识拆迁队 周易谈 选荐自《你属哪座城?——为什么某些人特别适合居住在某些城市》,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周易谈希望结识成都、重庆喜欢罗辑思维的妹纸,他说要做纯洁的朋友。唉,唉,这么假的话都敢信的姑娘,请加微信Phillip Fox
罗胖曰
这没啥好“悖论”的。地点就是越来越重要。
技术进步的本质是“人的延伸”,是个人的价值被持续放大,是这个世界越来越以人为核心。
在此背景下,人作为一种群居动物的本性将越来越暴露无遗。
也许,在技术上,人们已经没有必要扎堆起哄。
但是,在人性上,人类正不可逆转地挤在一起。
返回前页 返回列表页 百拇医药网 杜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