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辑思维微信]“因为”比原因更重要2014.8.8
罗胖:
最近我翻看了一本书叫《传统的发明》,哎这个题目很新鲜哈!这本书的核心意思是,许多所谓的优秀传统实际上是一个民族为了对付外在挑战而被发明出来的,它并不一定是古已有之的。就拿苏格兰来说吧!对这个民族稍有了解的人都能想到两个物件,一个是风笛,一个是男人穿裙子。实际上呢在十八世纪之前都没有所谓的苏格兰裙子这回事,一直到1707年苏格兰和英格兰合并之后,苏格兰裙子才由一个英格兰人发明出来。但是正是因为这场合并,许多试图强调民族独立性的苏格兰人就开始编故事了,发明传统啊。有一对埃雷兄弟就写了一本书叫《苏格兰的衣橱》,凭空捏造了苏格兰裙子和格子花纹的起源。所以啊,很多文化现象其实不是什么物质现象,在很多时候他仅仅是人类的感情现象。今天你回复“感情”两个字给你看文章。

作者:【德】罗尔夫·多贝里
巴泽尔和法兰克福之间的高速公路发生拥堵,原因是人们在整修道路。我很生气,烦躁地在逆行车道上蹭着前行了15分钟,直到开出拥堵的地段——我也只是自认为开出了拥堵地段。半个小时之后,路又被堵住不能前进,还是因为道路整修。但奇怪的是这次我没怎么生气。路边以相同的间隔立着些牌子,上面写着:我们在为您整修高速公路。
这个堵车的故事使我想起了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埃伦·兰格在20世纪70年代进行的实验。她在图书馆里等复印机前排起长队时,问排在最前面的人:“不好意思,我只有5页要复印,你可以让我先复印吗?”很少有人会同意。她接着做实验,这次她找了一个理由:“不好意思,我只有5页要复印,你可以让我先复印吗?因为我赶时间。”几乎每一次被问到的人都会同意她先复印。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赶时间是个很好的理由。令人吃惊的是接下来的实验,她还是等复印机前排起长队时去问排在最前面的人:“不好意思,我只有5页要复印,你可以让我先复印吗?因为我想复印。”几乎所有被问到的人都同意了,尽管这个理由很可笑,因为每个在排队的人都想复印。
如果我们给自己的行为一个理由,就会得到更多的理解和支持。令人吃惊的是,理由是否充分并不那么重要,只要有“因为”这个简单的词就够了。一块通知“我们在为你整修高速公路”的牌子其实完全是多余的,因为在高速公路上搭起工事还能有什么原因,我们从车窗向外瞥一眼就会知道是什么情况,但是说出一个理由会让我们感到平静。相反如果没有这个“因为”,我们会觉得烦躁。
在法兰克福机场,航班登机时间推迟了。机场不停地在广播:“航班LH1234晚点3个小时。”我到登机处询问原因却未得到答复,我那时非常生气地说:“太气人了,都不让我们这些候机的乘客知道原因!”还有一次,机场广播是这么说的:“航班LH6578因为内部原因晚点3个小时。”这是个什么都没说明白的理由,但却足以让我和其他乘客感到安慰。
人类对“因为”是上瘾的,我们需要这个词,即使它后面跟着的内容并非无懈可击。当领导的人都知道,如果没有给员工一个“因为”,他们的动力就会变小。如果只宣布你创立的制鞋公司的目标在于生产鞋,这是不够的——尽管的确是这个目标,但表达出来的目标应该类似于“我们要用我们制造的鞋引起市场变革(就像经常说的那样)”,或者“我们要使女人的腿变得更纤美,使世界变得更美”。
如果股票交易指数上升或下降了半个点,交易所的评论员绝对不会如实写道:这是市场持续大幅的波动所导致的意外结果。读评论的人想要一个原因,评论员要给出这个原因——至于是什么完全不重要(中央银行行长的表述就特别受欢迎)。
如果你被问到为什么错过了最后期限,你最好回答:“因为我很遗憾地没有赶上。”这是个多余的信息(因为如果你赶上了也就不会错过最后期限),但这个理由往往很容易被接受。
有一次我看到妻子很仔细地把黑色和蓝色的衣服分开洗,在我看来这没有意义,因为我觉得两件衣服都不会掉色。我问她:“你为什么要把蓝色和黑色的衣服分开洗?”她说:“因为我想分开洗。”这个回答对我来说就足够了。
结论:必须要有“因为”,这个不起眼的词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润滑剂。你要尽可能多地去使用它。
知识拆迁队 吕捷 选荐自《明智行动的艺术》,中信出版社出版。
罗胖曰
被荒诞的原因哄骗过去,这不是一个智力缺陷。
这不过是一个情感现象。
比起搞清楚这个世界,我们更在乎和他人之间的依存感。
在同样原因不明的情况下,有人搭理我们,已经令人舒服得多了。
所以,爱交流的人,比智力卓绝的人更受欢迎。
返回前页 返回列表页 百拇医药网 杜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