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辑思维微信]1948年朱自清真是被饿死的吗?2014.8.15

     罗胖:

    话说曾国藩在带兵打仗之后有一个惊人的发现,就是古人写的兵书战策往往都是骗人的。他拿实际举例子说,司马迁这个人在写历史当中已经算是比较靠谱的了,但是即便如此,他写的很多关于战争的记载也不可信啊。比如说《韩信传》当中有一条关于木罂过河的记载,就是让士兵抱着木头瓶子过黄河啊,曾国藩说你不信自个儿到那段黄河去看看,那段黄河哪里是让士兵们一人抱个木头瓶子可以过得去的呢?这都是古人的想当然嘛。我自个儿带兵打仗就知道,往往一次战斗之后,那些文人的描述战场上的情况就已经和事实不相符了,更何况古代的那些文人还是辗转在别人嘴里听说的嘞,所以啊那些真的名将不怎么写书,写得出很漂亮的兵书的人反而不可信,哈哈。今天您回复“相信”两个字,给你看一个我们相信了很多年的错误。

    

    作者:黄波

    晚年朱自清有一件事为人称道,这就是“不领美国救济粮”。自朱自清1948年辞世至今,关于其死因,权威的说法是他“贫病交加而死”,而在不少人的猜想中,朱自清是“饿死”的。

    但事实上,朱自清拒领美国“救济粮”是真 ,拒领也肯定会给他的家庭生活带来影响,但并不意味着他真的就没饭吃了。从根本上说,容易让人生出朱自清饿死印象的缘于另外一些大判断。什么样的大判断呢?朱自清所处的是一个“政治腐败、社会黑暗、民生凋敝”的时代。这个判断当然是对的,在那个黑暗时代里,岂止是知识分子,可以说除了达官贵人以外的几乎所有中国人的生活都颇为艰辛。但是在主流和大局之外,应该还有支流和个案,比如像朱自清这样全国有名的文化人,他的生活似乎还不会沦落到要被饿死的地步。

    实际上,朱自清实死于严重的胃溃疡。这种病的起因与生活的颠沛流离有关。日寇侵华时,朱自清所服务的清华大学曾几经搬迁。战时教授们的生活水准大大降低,这也是容易引发胃病的重要因素。但教授们的生活水准究竟低到了何种程度?是否瓶无储粟屡告断炊?恐怕也不尽然。

    查阅朱自清的日记,可以看到,即使是在被公认生活最困难的西南联大时期,他还是经常会有饭局,而且隔三差五就会和朋友们在一起打打桥牌。很难想象,一个空着肚子的人,会有心思和闲暇去斗这样的巧智。可以认为,虽然当时的知识分子处境不佳,但和大多数底层百姓相比,他们的基本生活还是有保障的,更不用说像朱自清这样名牌大学的教授了。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看不清世界大势,集中资源于内战,国统区的知识分子再一次被波及,许多学生愤然冲出校门,声势浩大的“反饥饿反内战”运动一时如火如荼 。国民党发动的内战和所谓币制改革使经济接近崩溃,大多数中国人的生活都不能不大受影响,知识分子也一样,但揆诸现实,我们就会发现,知识分子所受的这种影响肯定要小于一般底层群众。

    《人民日报》的著名女记者金凤当年在燕京大学读书,她回忆了1947年底参加“反饥饿反内战”游行的情景:

    “中午时分,学校食堂送来白面馒头和菜汤,一旁监视我们的国民党特务嘲笑我们:‘你们吃得那么好,还成天喊反饥饿,你们挨饿了吗?’我们理直气壮地回答:‘我们是为老百姓反饥饿。全国老百姓不是被内战拖入绝境了吗!’”学生们对特务的反击自然是有力的 ,但从中也可反证我上面的判断:在校学生的生活是像金凤描述的这样,教授生活如何岂非不言自明?

    具体到朱自清,其实他应该是不容易被联想到“饿死”这一凄惨图景的 。不仅因为他的声望、地位和收入水平,也由于他的病。稍有常识的人就都知道,胃溃疡这种病对进食有很多顾忌,既要禁吃某些食品,更不能多吃,稍不注意,就会呕吐,使胃大受折磨。

    朱自清的日记也证明了这一点。翻开1948年的日记,我们没有看到他为食物短缺而苦的记载,相反,多的倒是下面一些文字:“饮藕粉少许,立即呕吐”;“饮牛乳,但甚痛苦”;“晚食过多”;“食欲佳,终因病患而克制”;“吃得太饱”……

    就在他逝世前14天的1948年7月29日,也就是他在拒领美国“救济粮”宣言上签名后的第11天,他还在日记里提醒自己:“仍贪食,需当心!”

    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辞世。

    本文选自《中国历史的宿命》。

    今天给咱们罗辑思维视频的东家优酷做个小广告,他们的微信号优酷热榜(youkunews)每天推荐有趣视频,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

    罗胖曰:

    当年看到“拒领救济粮”传说的时候,对朱自清的印象瞬间就坏了。

    你自己死也就罢了。

    你的家人何辜?

    仅就当时的政治局势而言,咱们和美国人还没到这份儿深仇大恨吧?老朱做得也忒绝了吧?

    看罢此文,释然。

    再次引证罗素那句牛逼到极点的名言

    “我不会为信仰献身的。因为我的信仰有可能是错的。”


  返回前页  返回列表页 百拇医药网 杜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