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辑思维微信]从消极自由到财务自由2014.9.6

     罗胖:

    现在很多大企业越来越重视校园招聘,不过你可别觉得那是因为大学生吃香了,值钱了。那可不一定啊,对于很多企业来讲,校园招聘现在越来越是一个低成本的传播企业品牌的方法。一些企业为了造声势,明明只缺1个人,招聘广告上写着招4个人。明明只是省内经销的产品,却写着招聘全国多个城市的主管。我是大企业嘛!我就知道有一些企业常年在校园渠道打招聘广告,但是从来只接受有工作经验的员工,从来也不找大学生。所以很多大学生投出个人简历之后石沉大海,你还真别觉得自己就是被淘汰掉了,也许哈,那些造价很高的个人简历,看都没被看过就已经扔进了碎纸机。听到这些其实也没必要沮丧了,真是要被某个大企业录用啊,也未必就是啥好事。今天你回复“工资”给你看一篇文章,告诉你拿工资的生活也未必就是啥好生活。

    

    刘宁军

    有位年轻的中产人士说他的人生是黑色的人生。因为,为了生计,为了饭碗,不论在哪里工作,常常都被迫去做自己不愿意做的愚蠢的事情。作为工薪阶层,中产人士很难去拒绝做自己觉得是愚蠢的事情。特别是那些在体制内工作的工薪阶层,他们为了铁饭碗,无法去拒绝来自体制的愚蠢要求,让他们去整党,他们得去整;让他们去整群众,他们不敢不整。有几个体制内人士会退出单位的红歌活动?有几个人在年终总结中说的都是真话?入党宣誓就更不用说了。对工薪阶层的中产人士来说,不仅不得不去各种蠢事,而且,一旦经济危机出现,辛辛苦苦的一点积攒,常常缩水,甚至化为乌有。许多工薪者在经济寒冬中被打回原形,肩负沉重的债务。

    所谓的中产人士,就是在财务上一群高不成低不就的一群,他们不至于穷到叮当作响,也不至于富到不用早九晚五。在这个社会上,有些人犹如有手提印钞机,如知名画家、书法家,流行歌星。像知名画家,若没有钱了,画幅画就是钱。还有一些富翁,家有亿万净资产。这些人都是中产人士所比不了的。中产人士的另一个定义就是工薪族。工薪族的特点是,工作一天才有一天的收入,不工作就没有收入。他们,常常上有老下有小,为了谋生不得不辛勤工作。更令人不能乐观的是,中产人士仅仅靠工资收入很难获得财务自由,至少在正常的退休之前很难。对绝大多数中产人士而言,靠工资不能获得财务自由。

    何谓财务自由?财务自由就是一个人(家庭)不靠工薪和他人施舍能维持既往的生活方式。要获得财务自由,你必须既不必工作又能有足够多的收入,而且这个收入不是来自他人(如馈赠或遗产),不是来自每月上班的薪水。财务自由的标志是被动的收入大于主动的收入。主动的收入是靠主动的工作换来的收入,即为钱工作获得的收入。被动的收入是不必主动地工作就能获得的收入,即钱为你工作所带来的收入。从这种意义上讲,当你靠主动收入谋生的时候,你就有点被动了,你就被迫为为钱工作了。当你靠被动的收入维持理想的生活方式时,钱就在为你工作,你就很主动了。

    争取财务自由,就是从无到有、不断增加被动的收入。被动的收入通常来自股票(份)、债券、基金等金融工具以及土地、房产、版权等。争取财务自由的过程就是主动地制造被动收入、把主动收入的结余通过正确的投资转化为被动收入的过程。所以,没有被动的收入,就没有财务自由。有财务自由的人,让钱为他们辛勤工作,没有财务自由的人,辛勤为钱工作。从财务自由的角度看,辛勤工作的目的必须最终让钱辛勤为你工作。

    财务自由是人身自由与独立的物质保障。没有财务自由,你就必须服从。当国家是唯一的雇主的时候,按照哈耶克的看法,你就会被奴役。致力于研究自由的人士发现,消极自由比积极自由更为根本,更为重要。研究财富的人士发现,被动的收入比主动的收入更为根本,更为重要。要想获得自由,首先要有消极的自由;想要有财务自由,必须有被动的收入。消极的自由让你免受政权的强制,被动的收入让你能够掌控自己。财富不一定能使人绝对自由,但没有能维持体面生活的财富,那一定不自由。终极而言,财务自由是关于对自己的掌控,对自己的时间与生活的掌控,进而是对自己的生命的掌控。财富自由能让你做出你所要做的选择,而不是被迫去接受别人替你做出的选择。

    从自由的角度来定义,中产人士就是没有不做傻事的自由的一群人。是追求物质满足,还是追求财务自由,对刚起步的中产人士来说,是两难的选择。许许多多人都在为钱而工作,成为房奴、车奴、卡奴、婚钻奴等等各种奴。然而,没有财务自由,就没有彻底的独立,因而就没有充分的自由。消极的自由是免于强制的状态。财务自由最能帮助一个人免受强制。有了财务自由,就有了不去做蠢事的自由,有了只做自己愿意的事情的自由。可见,财务自由是非常重要的自由,尽管政治学家和政治学家们通常对它视而不见。

    财务自由并不是一个庸俗的话题。财务自由有丰富的道德意涵。财务自由与生活方式有着很大的相关性,有些生活方式与实现财务自由是不能并存的。财务自由鼓励节俭的、自尊的生活方式,要求储蓄,排斥奢侈浪费。追求财务自由,还必须审慎、执着、不断努力,放弃眼前的享受,耐心坚守到甜美果实的成熟。

    对财务自由的看法背后隐含着对金钱的看法。认为钱是个坏东西、对创造财富有心理障碍的人,是不会实现财务自由的。靠当忠诚的守财奴是难以实现财务自由的。因为守财奴是金钱的奴隶,而实现财务自由是为了让金钱做你的奴隶。你必须在意钱,但又必须对钱很大度。对钱大度到什么程度不能决定你能赚多少钱,但是能决定你能装下多少钱。财务自由与有多少钱、挣多少钱没有什么关系。有些人,钱不多,却过的很滋润;有的人挣大钱,却入不敷出,不堪重负。所以,财务自由更多与态度有关,而不是与金额有关。享有财务自由是一种快乐,追求财务自由也是一种快乐。最好的情形是,人们可以自由地挣钱,自由地攒钱,自由地捐钱,自由地打发钱。

    财务自由有助于帮人确定人生目标,发现自己的真实爱好和追求,并独自加以实现。实现财务自由还需要家庭成员的联合协同,是维系家庭的重要纽带之一。财务自由能使一个人达到真正的心灵自由。心灵自由表现为行动的自由。财务自由鼓励辛勤劳动,鼓励创造性劳动,帮助每个人发现并创造性地使用自己的特长。取得财务自由的过程,是确立自我的过程,是自己对自己全面负责的过程。因为你没有办法靠别人来替你实现对你的财务自由。财务自由的精神是个人主义的精神。

    可以遇见,财务自由,将越来越成为一个持久的流行,因为亿万中产人士都在追求它!

    罗胖曰:

    “工资”其实是一种体制。

    假设你年薪百万。不少了吧?

    但是在这种体制下——

    1.你的未来是用现在计算出来的。你不敢脱离现在。

    2.你一点点上涨的工资,牵动着一点点上涨的物欲。永不超生,永远不够。

    3.你间断喷发的创造力被漠视,你日复一日的劳作被奖励。久之,你就只会劳作,懒于创造了。

    你本来应该已经自由,只是你自己并不知道。

    在“财务自由”的坐标下,钱无关“多少”,只关“体制”。

    附:【转】什么是真正的财富自由?

    我们常说的财务自由是引自西方投资理财中“financial freedom”的一个概念。财务自由是指你无需为生活开销而努力为钱工作的状态。简单地说,你的资产产生的被动收入要超过或等于你的日常开支,这是我们大多数人最渴望达到的状态,如果进入这种状态,我们就可以称之为退休或其他各种名称。

    财务自由跟你是否年轻或有多少钱无关。

    如果你能从本职工作以外的途径赚到足够你日常开销的钱,你就已经财务自由了。

    我们之所以提出“财务自由”是把它作为投资理财的一个终极目标。

    一个人投资理财为的什么?在商业社会里,财务条件是对人身自由的最大约束条件,这种约束就像地球引力,任何人都无法摆脱这种引力。追求财务自由的目标就是将这种财务的“约束力”降到最低,寻求个人身心的最大自由。

    一个人要做巴菲特几乎不可能,但达至财务自由还是可能的。我们对财务自由的标准其实并不高,概括有几条:

    1.不必为钱而工作

    大部分人的工作都是为了“讨生活——make living”,即为个人或家庭,为供房供车,为维持一个体面的“成功人士”的生活而工作。工作一旦停止,则“体面生活”会变得“不体面”。所以大多数人都在为“钱”而工作,尽管有时老板脸色难看也只能忍气吞声。

    如果,你可以不必为钱而工作,而是为兴趣而工作,那你有幸在通往“财务自由”的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我们认为“为兴趣而工作(work for fun)”是迈向财务自由的第一步。很多通过创业而成功的企业家,最初就是从“做感兴趣的事”开始的。比尔.盖茨,杨致远当初的创业都是从兴趣开始的。最初他们也不知道会获得这么大的一笔财富,金钱和财富只是他们为兴趣工作的一个意外收获。

    即使专业作投资的巴菲特也不是直接冲着“钱”去的,他的兴趣在“价值发现”。正因为巴菲特的兴趣专注于“发现好的公司,并买下”,所以他可以几十年如一日地重复阅读枯燥的数字和报表,而很少关注股价。

    我们很多人投资就是直接冲着“钱”去的,什么商业模式和价值分析并不是兴趣所在,他们兴趣的焦点在“股价=钱”,一个涨停板让他们High,一个跌停板又让他们down。他们完全被哪个代表“钱”的价格曲线所控制,即使作投资他们也是“为了钱而工作(work for money)”。但最终的结果你会发现他们离“钱”越来越远。

    2.保持财产性收入的净现金流入

    除了工资收入外,财产性收入是达至财务自由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即保证不工作的时候也有净现金流入。

    财产性收入可以来自:房租;股票红利;债券利息。财产性收入中一个重要概念是:净现金流入。

    有的人可能拥有不少物业,但每个月下来收入的租金还不够覆盖银行的按揭供款,现金流是负数。像这样的资产在财务负债表上是一个“债务(liability)",而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资产(asset)"。作为一个企业的股东也是一样,如果每年从这个企业分不到红利,而只是不断地追加投资,那这份股权也很可能是一个“liability”。

    很多民营企业家正是将“企业和家”,“资产和负债”混为一谈,把公司的财务和家庭的财务理到一块,误把“债务”当“资产”。如果公司财务一旦出问题,个人和家庭也都被一锅端了。保持财产性收入的净现金流入,其实是投资理财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当一项资产不能给你带来“净现金流”的时候,它很可能就是一个“债务(liability)”。这是一个知易行难的理财命题。

    3.保有一定量的净资产

    如果要给“财务自由”一个定量的概念,即净资产(net wealth)。如大家经常提到的一个资产管理人常用的概念:高净资产投资者(High Net Wealth Investors/HNWIs),即:总资产-总负债≥100万美金。这是现在的水平,如果你的目标是定在20年后,考虑到通胀的因素(年均2%),这一定量标准应该是:一线城市446万;二三线297万;小城镇149万。

    4.保有一个平常和自由的心

    一个人要有多少资产,才能达至心灵的自由?这实在是个因人而异的问题,并没有标准答案。一个真正的“财务自由人”应该是,一个既有钱,又有闲,和保持了一个平常自由心的人。钱不一定能使人自由;但没钱,一定不自由。若要达至财务自由,既要身往之;还要心往之。

    财务自由的最高造化:

    你不必为衣食的节俭而感到羞愧,因为你不需要用大腹便便来证明你的富有;你不必炫耀你的财富而得到尊重,因为你的人格已竟显光辉;你的财富只为:让你所爱的人和爱你的人过上舒适(不是奢华)和有尊严的生活。

    这样,财富才能使你达至真正的心灵自由。这也许才是财务自由的真谛。


  返回前页  返回列表页 百拇医药网 杜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