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辑思维微信]始于童年的竞争很少有赢家 2014.9.29

     罗胖:

    很多人经常晕车,可是你想过没有啊,从来没有在开车的人是晕车的。所以治疗晕车最好的方法不是什么晕车药,而是闭上眼睛。你可能会说闭上眼睛会更晕那,对,不仅要闭上眼睛,还要用身体去找那个车的起伏颠簸的状态,想象开车的人就是自个儿,很快就不晕了。那这个是为啥呢?其实啊,晕车不是因为身体受到了什么外在的侵害,而是因为自个儿和外界较劲啊,我们一般假设世界上有一个正常的状态,大地应该是不动的嘛,一动我们就和它较劲,又较不过它,结果就难受了呗。如果顺着它,和颠簸一起舞蹈,反而就没事儿了。所以啊,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绝对的正常状态,非要认死理,那就是自个儿找难受了,遇到事情就判断对错的人活着纠结;遇到事情就想办法的人活的舒展,也是这个道理。今天你回复“对错”两个字给你看一篇文章。

    

    尹建莉

    一直以来,我们的习惯是崇尚竞争,犹如崇尚美德一样;而且很多人认为竞争意识要从小培养,如同美德需要从小培养一样。这实际上是一个认识误区。这一误区的出现有两方面主要原因,一是过分高估了“竞争”的正面意义,二是没明白童年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人生并非完全不需要竞争,我们不否认竞争给人们带来的成就感能推动社会进步。但竞争一定要守住两个度,一个是心理程度,一个是年龄向度。前者说的是“适度”的竞争是好的,不要“失度”;后者说的是并非任何年龄的人都适宜参加竞争,老人和孩子的生活中就不该有竞争。因为他们是弱势人群,体内能量本身就很少,竞争消耗能量,于老人来说会加速枯萎,于孩子来说会影响其正常成长。

    老人竞争一直不是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儿童竞争却愈演愈烈。希望孩子未来有出息,能在社会竞争中胜出,这个目标本身没错,就像少年怀有理想从来没有错一样。但如果认为孩子的竞争意识要从小培养,在孩子年幼时就推动他参与竞争,这就错了。

    童年是一个非常独特的年龄段,有自己独特的任务。小孩成长为一个成年人的正常过程,是一个由“小动物”向“人”进化的历程,即“自然人”向“社会人”过渡的历史。初生婴儿和一头刚出生的小牛犊一样无知,体力上比小牛犊更柔弱,从童年走向成年的时间也比小牛要长得多。

    这是大自然的精心安排,它要为每一种有巨大潜能的生命留出足够的积蓄能量的时间。就像麦苗从小绿芽过渡到麦穗硕壮必须需要时间和阳光雨露一样,其间有较为漫长的岁月,以及严格的、不可愈越的顺序。

    童年的任务不是向外延展,而是向内积累。一个人内在力量强大,才能很好地把控自己,未来才有可能处理好自己和世界的关系,在人生事务中获得主动权——这才是培养竞争力的正常顺序和逻辑。

    成年人的责任则是不打扰孩子的自我发展,有条件的情况下给孩子一些助推力——即我们常说的要给孩子良好的启蒙教育,呵护好儿童的好奇心,发展孩子的自由意志,让孩子有幸福感——这些教育学上恒定的真理,正是发掘儿童内在潜力、成全他未来竞争力的最简单最重要的手段。

    可惜的是,现在,很多人看不到这些简单教育要素中深藏的力量,却更愿意把精力花在一些眼前的竞争事务上。其理由是,社会需要竞争,应该从小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不能不说,这看似长远的想法,实际上是短见。

    有这样心理的家长,往往自己的攀比心比较重,喜欢给孩子灌输一些弱肉强食的道理,喜欢计较一些可量化的外部得失,如会背的唐诗比别人多几首,是否上了重点校,成绩排名如何,获得了多少种证书……,不仅引导孩子和他人比,更推动孩子和自己较劲,较少关心孩子内在的感受。表面看来这些家长站得高,其实不过是尿得稍远而已。

    当孩子的注意力被转移到各种“比”的事情上,自我成长力量就开始分散,而竞争带来的焦虑感又会更多地消耗孩子的精力……内心变得越来越羸弱。

    我曾收到这样一封信,写信的是一个二年级小学生的家长,信是这样写的:昨天,我儿子放学回家,晚上做作业时还好好的,一会儿拿出了一张试卷就开始掉眼泪,我以为没考好,瞄了一眼分数,是99分,我问是怎么回事?他就问:“妈妈,我数学一考就是100分,语文考试怎么老考不了100分呢?”,说着就开始哭了。

    我用您的方法告诉他,你自己把试卷订正完,如果全对了,还是100分。可他含着眼泪说,可是在老师那里不是100分,老师今天让我们反省为什么没得100分。我告诉儿子,没得100分没关系,重要的是学过的东西有没有掌握。孩子点头好象明白了,但做作业时还是伤心,情绪不高,注意力也不能集中在作业上,显得心不在焉。我想请教尹老师,如何才能引导孩子面对考试有个好的心态?

    虽然信件只是孤立地陈述了一个生活小片断,但可以肯定的是,这绝不是一个孤立事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个才上二年级的小男孩为了一分之差而流泪,背后要多少相关事件才会孵化出这个结果呢?老师要孩子“反省为什么没得100分”,这真是疯了,家长又在多大程度上推波助澜了呢?

    虽然这封信中家长开导孩子的话说得不错,但从孩子的反应可以看出,他并不相信家长的话。孩子像雷达一样,能准确感觉父母的态度。如果父母只是为了开导孩子说些言不由衷的话,孩子是会听出来的,他不但不相信,反而会更难过。沿着这样的心理轨迹一直走下去,十年、二十年后,这个小男孩会是个有竞争力的人吗?

    我们常用“格局”来评判一个人的发展潜力。有的人你会感觉他身上有宏大气场,体内蕴蓄着蓬勃的能量,在困难面前无所畏惧,我们会说他“格局大”。有的人则心胸狭隘,或有小聪明小心眼小钻营,凡事很用心却很无力,内涵让人一眼望到底,我们会判断他“格局小”。

    我认识一位年轻人,他的微博大约只发两类内容,不是励志就是抱怨和骂人,情绪总在两极上惴惴不安。他的父母都是当年经过艰苦奋斗,从农村走出来的,在事业上小有成就。年轻人遗传了父母的智商,小时候很聪明,父母对其寄予厚望,一直不停地给他励志,要他处处胜出,孩子达不到,父母就不停地失望,不停地对他训诫……

    现在孩子成年了,对自己不满意,总想做出个样子给父母看,又力不从心,集合不起体内的能量,只能在励志和咒骂中纠结着过日子。如果童年的生活总处于斤斤计较中,大格局从何而来呢?

    不能不说,现在的童年生态环境太差了,成人把自己的焦虑过多地转嫁到孩子身上,即使有“拼爹”这一说,压力实际上最终都落在孩子身上,太多的孩子过早地被赋予竞争的责任,背负了攀比的重担。

    我曾收到一封这样的家长来信,说他为了给孩子择到一个市级重点幼儿园,倾尽全力,想了很多办法,找了一些关系;同时,因为幼儿园要用考试选拔孩子,为了在选拔中能有好的表现,家长早就做了准备,教孩子学了不少东西。但最后却没能被这家幼儿园录取,只好选了一个普通幼儿园。

    得知这一消息后,年仅三岁的孩子居然嚎啕大哭,并在接下来的日子,只要一提上幼儿园,就伤心不已,对于上普通幼儿园非常排斥。眼看着入园的时间快到了,孩子表现得还是很抗拒,家长给我写信要咨询的是,怎么给孩子做思想工作才能让孩子愉快入园呢?

    我无法给出答案,因为“给孩子做思想工作”是在头痛医脚。孩子们在不适宜竞争的年龄,被卷入无节制的竞争中;在尚不具备抗挫折的年龄,被成年人搞得心理失衡,这怎么能用一番说教解决呢。就像不可能通过说动听的话让一个饥饿的人不再需要食物,我们也不可能通过给孩子做思想工作,解决他正常生命秩序被扰乱的困惑。

    让幼小的孩子去竞争,不是给孩子助力,只是给他使绊子。在竞争焦虑氛围下成长,并被迫进入竞争轨道的孩子,更容易出现无力感、自卑感和心理失衡——始于童年的竞争很少有赢家。

    文章来自用户 万里鹏 的推荐。

    罗胖曰:

    这么简单的道理,不曰了。

    来看个旧的网络热帖吧——

    “茫茫宇宙中,有一种神奇的生物。

    这种生物不玩游戏,不聊qq,天天就知道学习,回回年级第一。

    这种生物可以九门功课同步学,妈妈再也不用担心他的学习了……

    这种生物叫做别人家的孩子……

    这种生物考清华,望北大,

    能考硕士、博士、圣斗士,还能升级黄金、白金和水晶级,

    他不看星座,不看漫画,看到电脑就想骂娘……

    这种生物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甚至会刀枪剑戟斧钥钩叉,

    而我们只会吃喝拉撒;

    他是团员、党员、公务员,将来还可能知道地球为什么这么圆。

    这种生物长得好看,写字好看,成绩单也好看,就连他手指甲都是双眼皮的。

    这种生物每天只花10块钱都觉得奢侈浪费和犯罪,

    这就是感动中国2011十大人物之——别人家的孩子!”

    相关推荐


    ● [罗辑思维微信]女儿与妈妈的五场战争2014.6.26

    ● [罗辑思维微信]爱无葬身之地2014.11.7

    ● [罗辑思维微信]代沟——富养和穷养 2014.11.8

    ● [罗辑思维微信]关于父母与爱情2013.8.20

    ● [罗辑思维微信]打游戏的教育意义2014.4.28

    ● [罗辑思维微信]4岁的孩子应该会什么?2014.3.31

    ● [罗辑思维微信]父母有恩于子女吗?2014.6.21

    ● [罗辑思维微信]富二代努力的意义是什么2014.10.26

    ● 罗辑思维2013年第20期:为泡妞之成功而读书

    ● [罗辑思维微信]为什么中国父母总要控制子女的婚事?2014.6.3

    ● [罗辑思维微信]如何处理孩子的情绪:你是孩子最好的玩具2014.5.18

    ● [罗辑思维微信]教育的本质2014.1.6

    ● [罗辑思维微信]“逗”是大人的权利?!2013.4.25

    ● [罗辑思维微信]爱与独立2014.7.4

    ● [罗辑思维微信]切忌这句家庭魔咒2014.10.2

    ● 【冬吴相对论】第277期:人生不相信高考(上)

    ● 【冬吴相对论】第198期:内在父母和内在小孩

    ● 国学堂20110820 梁冬对话李子勋 第五讲 天才成长手册

    ● [罗辑思维微信]你和父母间的信任影响你的一生 2014.10.30

    ● [罗辑思维微信]桃花心木2013.11.19


  返回前页  返回列表页 百拇医药网 杜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