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辑思维微信]切忌这句家庭魔咒2014.10.2

     罗胖:

    很多人都说应该发扬孝道,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可是这样的说法是经不住推敲的。孝道是啥?简单说就是子女要对父母尊敬和顺从。如果说在家庭内部大家都应该彼此善待,这咱从来都不反对啊。可是一旦要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单方面义务,那就会带来很多问题啊。比如说:是不是说父母说啥子你都该无条件服从啊?如果不是这样,那服从和不服从的边界又该怎么划分呢。其实啊,人类进入现代社会之后,用平等和尊重这两个要求就已经可以协调人和人的日常关系了,不需要再强调任何单方面的义务关系,什么忠孝之义。你看社会现代化就是这样一个艰难的过程,一方面我们接受了一些普世价值,比如说人人平等。但是一旦这个普世价值和传统观念发生冲突的时候,我们又总是难免犯糊涂啊。今天你回复“孝顺”两个字给你看一篇观点很颠覆的文章。

    

    武志红

    没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这个谎言如此绝对,以至于很容易被驳倒。实际上,我们只需要找出一个例外就可以驳倒这个断言,而这样的“例外”又实在是太多太可怕了。譬如:

    广州花都区的女孩阿俊,被母亲割掉双耳;复旦大学研究生ZLL,因虐杀几十只猫而轰动一时,但他虐猫的另一面却是爱猫,而这种“我爱你,所以虐待你”的变态心理却源自父亲对他的苛刻和虐待,譬如多次因小事暴打他,还常将其关在家门外过夜;

    ……

    尽管发生这么多父母虐待孩子的案件,仍有许多人认为,“没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是成立的。他们不讲逻辑漏洞,而强调说那些案件是特例,一个朋友对我说:“父母不爱孩子的,我估计是千分之一。”持有这种观点的人,可以上百度的“爸爸吧”、“妈妈吧”、“父亲吧”和“母亲吧”去看一看,就会发现,以爱的名义虐待孩子的父母,或者不屑于借用爱的名义而直接虐待孩子的父母,实在是太多太多,而对父母仿佛有刻骨仇恨的孩子,也一样是太多太多。我自己收到的信件中,至少有20%的信件谈到了父母对自己的身体虐待或精神虐待,也有部分信件是做父母的意识到了自己对孩子的虐待,但他们控制不住自己,于是写信向我求助。

    这是一个必须直面的事实。

    现代的临床心理学家普遍认为,一个成年人的关系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是他童年关系模式的再现。假若一个人没有什么理由地残忍虐待甚至杀害其他人,那么可以基本推断,这个人曾被残忍虐待过,譬如虐待小保姆蔡敏敏的珠海女雇主魏娟。从这个角度上看,最终展现在一个成年人身上冷酷的恶毒,可以回溯到他的童年关系,而且多数可以回溯到他与父母的关系。复旦硕士ZLL在虐猫的时候,不过是把父亲对待他的方式转移到他对待猫的方式上而已。

    并且,直面这个事实还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很多人控制不住自己,或者冷酷地对待自己的配偶和儿女,或者残忍地对待社会上的其他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无法直面自己有一个“坏父亲”或“坏母亲”的事实。我们的社会特别讲孝道,即便父母虐待了自己,我们也要认为父母是对的。但是,这种理性上的接受不能遏制住他情感上的仇恨,但父母是不能恨的,所以他们把这仇恨转嫁到配偶、儿女或其他人身上了。

    这种转嫁机制,是很多恶行的基础。经常有人给我写信说,他想杀人,他想伤害别人。假若你和这样的人对话,他们一开始会对你说,那些人如何如何对不起他,但随着聊天的深入,他最终会承认,最对不起他的不是那些人,而是他的父母或其他“至亲至爱”的人。

    在我们这样一个特别讲孝道的社会,“没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会成为一个巨大的魔咒,让我们宽恕那些虐待甚至杀死孩子的父母,也让我们看不到恶最初是如何孳生的,从而让我们整个社会都不能直面相反的事实。在这一点上,我们需要向欧美国家学习,有一个成熟的社会体系,监控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并剥夺严重不合格的父母的抚养权。

    切记:父爱和母爱是伟大的,这是整个人类不断繁衍并传递爱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渠道。但是,这远不是说,一个人有了孩子就自动成了好父母。真爱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我们必须意识到这一点,并不断检讨和反省自己对待孩子的具体方式。“没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是一个懒惰的逻辑,是父母们为自己开脱的最佳借口,假若你特别迷信这句话,你对待孩子的方式就一定需要检讨。

    知识拆迁队 易彬 分享自《为何家会伤人》,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

    罗胖曰

    我们和父母的战场不在于爱和不爱,而在于服和不服。

    每个人都在承当这样的使命——

    斩断那根流传到上一代人身上的恶俗、愚蠢、平庸和怯懦的链条。保护我们的孩子,不再被那个从远古浩荡扑来的潮流吞没。

    请到我为止。

    我一身当之。

    相关推荐


    ● [罗辑思维微信]始于童年的竞争很少有赢家 2014.9.29

    ● [罗辑思维微信]女儿与妈妈的五场战争2014.6.26

    ● [罗辑思维微信]关于父母与爱情2013.8.20

    ● [罗辑思维微信]打游戏的教育意义2014.4.28

    ● [罗辑思维微信]4岁的孩子应该会什么?2014.3.31

    ● [罗辑思维微信]父母有恩于子女吗?2014.6.21

    ● [罗辑思维微信]富二代努力的意义是什么2014.10.26

    ● 罗辑思维2013年第20期:为泡妞之成功而读书

    ● [罗辑思维微信]为什么中国父母总要控制子女的婚事?2014.6.3

    ● [罗辑思维微信]如何处理孩子的情绪:你是孩子最好的玩具2014.5.18

    ● [罗辑思维微信]教育的本质2014.1.6

    ● [罗辑思维微信]“逗”是大人的权利?!2013.4.25

    ● [罗辑思维微信]爱与独立2014.7.4

    ● 【冬吴相对论】第277期:人生不相信高考(上)

    ● 【冬吴相对论】第198期:内在父母和内在小孩

    ● 国学堂20110820 梁冬对话李子勋 第五讲 天才成长手册


  返回前页  返回列表页 百拇医药网 杜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