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辑思维微信]怎样的设计能够防止楼梯间踩踏?2014.10.3

     罗胖:

    昨天我在语音里面批评一下孝顺这个词,结果却引发各种讨论哈。我的观点是,在现代社会,当人人平等和互相尊重这两个原则确立起来之后,提倡孝顺就没必要了嘛。如果孝顺只是主张对老人好,那这里面已经包括了呀。如果你非要说:应该无条件的服从父母,那就很搞笑了嘛。可是很多人一听孝顺这个词遭到了否定,就抓狂了,在那大喊:罗胖子怎么能主张不孝呢?哎你看,这就是公共话题讨论的一个难处啊,有时候人们会为了一个道德判断而不讲道理,有时候人们又会为了捍卫一个道理而不讲事实,还有的时候呢,他们既不是为了道理,也不是为了道德,仅仅是在保卫一个词儿啊,比如说孝顺。当我们使用简单的直觉和是非判断来讨论问题的时候,那任何话题都没价值了。很多错误的结论就是这么得出来的。今天你回复“错误”两个字给你看一个典型的公共讨论中的错误。

    

    王志安

    昆明一所小学发生踩踏事故,有媒体指责事发学校的楼梯过窄,据这家媒体报道,学校的楼梯间只有1.2米,这位记者可能以为自己找到了事故发生的原因,可殊不知,这个指责完全是望文生义。

    事实上,并不是楼梯越宽就越不容易发生踩踏事故。楼梯踩踏的发生,取决于人流的速度,拥挤程度,前后信息的沟通,是否有人倒地等等因素。楼梯宽一些虽然有利于人流疏散,但当人数达到一定程度,这个宽度的增加就没有意义的,相反,太宽的楼梯反而有更大的危险性。因为一方面太宽的楼梯会增加人流的速度,速度越快,发生踩踏事故的可能性越大,另一方面,太宽的楼梯,也意味着人流中某个将要倒地的孩子很难抓到旁边的扶手,而有人倒地,是楼梯踩踏最致命的诱发因素。一旦有人倒地无法避免,滚雪球效应就会立即释放出腾腾杀气。

    大家观察一下,地铁里的人流非常密集,但却很少发生踩踏事故,为什么?因为地铁的设计师知道存在这一危险,在设计的时候有意考虑了如何避免。

    对于地铁来讲,短时间人流的聚集、同一方向疏散,以及较小的通道和楼梯,都和学校很类似,地铁设计师解决这一问题的思路,不是想办法加宽通道或者楼梯,而是相反,将楼梯和通道做一些分割,使其变得更窄。更窄的通道,一方面可以减少人流中横向的交叉(横向交叉也很可怕,在行进中的人流,横向碰撞非常容易将人带倒);另一方面,就是降低速度。降低的速度,这是人员密集场所降低发生踩踏事故的关键因素。也是类似公共场所设计的重要安全原则。

    对于昆明这次学校踩踏事件,最致命的原因在于楼梯间那个倒在地上的海绵垫,这个海绵垫绊倒了人流中下楼的孩子,因为当时已经足够拥挤,后面的孩子不知道前面发生的情况,继续往前拥挤,形成可怕的叠罗汉现象,悲剧至此发生。

    就事论事,这是一起责任事故,倒在地上的海绵垫无人清理,体现了消防管理的疏漏,而不是楼梯间的设计问题。

    但是,如果读过上面地铁设计的奥秘,学校的楼梯间也完全有改进的空间。事实上,这一事故也的确证明,我们的学校的校舍设计,还基本没有在设计中考虑防止踩踏的因素。只不过那篇报道记者的质疑方向,完全跑偏了。

    真正的解决方案有二:第一,让楼梯间变得更窄,比如在1.2米的楼梯的中间,再建一道格栅。这个方案的缺点是不够美观,把学校弄得像地铁站。第二个方案,是在每层楼通往楼梯的拐角处,建一个减速隔挡,比如将原本两三米的通道,降为一半的宽度,或者设计一道门。这样,集中下课的学生,在进入楼梯间之前,速度就被降下来。而只要在楼梯间里孩子们的速度降下来,不会形成后浪推前浪的压力,即便有孩子在楼梯间摔倒,都很难再发生群体性的踩踏。

    罗胖曰

    用“直觉感知”和“是非判断”这两样浅陋的武器是无法优化这个世界的。

    王志安说的另一番话特别醒脑——

    “所谓改革,就是将讨论框定在技术范围内,少谈或者不谈终极问题。

    改革派笃信技术最终能解决终极问题,只不过需要时间的积累。

    而革命派只热衷于讨论终极问题,对技术问题丝毫没兴趣。

    他们认为只要终极问题解决了,所有的技术问题都将迎刃而解,这世界上就再没烦恼了。

    后者是白日做梦。”


  返回前页  返回列表页 百拇医药网 杜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