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辑思维微信]再见,记者2014.10.11

     罗胖:

    我曾经吹过一个牛,要把罗辑思维的视频节目做上十年。于是经常就有人问我呀:你有那么多题材,有那么多知识吗?其实这是个误解,首先没有人有那么大的知识存量,经得住每周掏上这么一回,至少我是没有啊。没有没关系,可以向外借啊。就像我们每期节目的内容,都会给予一些书,每期还会有专门的策划人。如果一个人立志要长期做一件事情,目的至少应该包含三个:一个呢,就是把事情本身做成了;第二呢,就是要让它成为自己的一种成长方式,一边学一边讲本来就是我的乐趣所在;第三呢,就是要让所有围绕这件事情的人获益。说的这就公布一件事儿吧,我们今天开始征集明年第三季第一期罗辑思维视频的选题和策划,这个事情本身很普通啦,但是我们支付稿费的方式有点特别。今天您回复“稿费”两个字给你看一篇文章,以及我们要支付稿费的方式。

    

    克莱·舍基

    2006年《纽约时报》的一名记者朱迪思·米勒,因为一件正在进行的联邦调查中她拒绝透露消息来源,被判以85天的监禁,一时间成为有关美国记者的轰动案例。在相关消息来源解除了对她的保密要求后,她屈服了,然后得到释放。但到这个时候,她所遭受的监禁已经造成对于新闻记者特权的命运的深切不安。

    所谓新闻记者的特权即为了说服潜在的消息来源与之合作,新闻记者有权许诺为其保守秘密。在美国50个州里有49个州都规定了新闻记者的某种拒绝证言权。然而规定这些特权时,我们不必担心它们会用得太普遍,因为在过去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新闻记者。

    可现在情况完全相反,任何人在任意时间可以发布任何事情,并且自从发布的那一瞬,它就支持检索并可以支持全球访问。如果任何人都能成为出版商,那么任何人都能成为新闻记者,而如果每个人都能做新闻记者,则新闻记者的特权就会变成个巨大的法律漏洞,没有一个社会能够承担。为了保持法律揭露和起诉罪行的能力,并同时为调查性报道设置安全阀门,新闻记者的特权只能适用于一小群人。设想在一个任何博客作者都声称受到保护的世界,要逼某人对其朋友的可疑公司作证:“噢,我不能对那个作证,我一直在博客上写那件事,所以他对我说过的东西是保密的。”

    简而言之,关于这个问题没有简单的答案。新闻记者的特权基于先前出版资源的稀缺。从前容易确定出版商是谁的时候,也容易确定谁是新闻记者。我们可以将他们看做一个职业(因而小众的)类别。然而先前的稀缺已经不复存在了。由于新近出现的丰富的出版选择,可能与新闻报道关联的媒介出口变得越来越多——从前是报纸和电视,现在有了博客、视频博客、播客等等。但是后面这些项目却大有不同,因为它们不存在内置的稀缺性。每个人都能成为出版人了。

    职业记者?职业编辑?职业摄影师?请别再使用这落伍的称谓!当出版不再是一种稀缺资源,当媒体不再掌控机构特权,当大规模业余化的旗帜被高高举起,当社会性工具清除了公众表达旧的障碍,当任何人在任意时间都可以发布任何事情,这就是一个“人人皆记”的时代。

    知识拆迁队 周易谈 分享自《未来是湿的:无组织的组织力量》,人民大学出版社。

    罗胖曰:

    工业时代分工体系的坍塌,导致了一个特别有趣的悖论——

    最有前途的行当,其从业人员的前途反而最为暗淡。

    1.最有前途的行业吸引所有的外行跨界加入。比如电影业招惹来了韩寒和郭敬明。手机业招来了罗永浩。

    2.原先那些靠行业壁垒保护的从业人员,反而陷入危机。比如,当人人都是记者的时候,记者最尴尬。

    3.原先的行业经验限制了从业者的创新思维。而外行的一通乱抡,反而容易乱拳打死老师傅。

    所谓“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是也。


  返回前页  返回列表页 百拇医药网 杜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