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辑思维微信]时间让人与众不同 2014.10.14

     罗胖:

    有人问我呀:你每天这么坚持发语音很不容易啊,你有没有想过用一种更轻松的方式来做嘞?我说可能有更聪明也更省力的方法吧,不过我可能只能用现在这种笨办法坚持下去了。为啥呢?因为时间的因素,从时间的劣势上讲,我是一个四十开外的老男人,无论是体力脑力眼界还是趣味,都必然越来越越拼不过年轻人。但是和年轻人相比,我也有时间上的优势啊,和其他因素相比,时间是一个很难跨越过去硬杠杠。同样一个技术我练三年,你才干一年,你肯定拼不过我嘛。所以啊,到我这个岁数的时候,如果还想挣扎着干点儿事,就只能选这种在一个点上死磕到底,用吃苦加时间来和年轻人竞争。不是我喜欢吃苦啊,而是因为这是老男人几乎唯一的优势了。今天你回复“吃苦”两个字给你看一篇很好的文章。

    

    吴晓波

    1902年,27岁的诗人里尔克应聘去给62岁的画家、雕塑大师罗丹当助理,在初出茅庐的诗人的猜想中,名满天下的罗丹一定过着十分浪漫、疯狂、与众不同的生活。然而,他看到的真实景象与想象中的大相径庭,罗丹竟是一个整天孤独地埋头于画室的老人。里尔克问他:“如何能够寻找到一个要素,足以表达自己的一切?”罗丹沉默片刻,然后及其严肃地说:“应当工作,只要工作。还要有耐心。”

    是什么让某些人变得与众不同?我觉得罗丹说出了真正的秘密,那就是:工作,和足够的耐心。

    年轻的时候,我们总想一夜成名,张爱玲说过的,“出名要趁早,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痛快。”这句话真的耽误了很多少年人。其实,你如果把人生当成一次马拉松长跑的话,在前一千米是否跑在第一名真是一件那么重要的事情吗?

    我身边有着很多与众不同的杰出人物——至少在世俗的意义上是这样,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质,那就是全身心地投入于自己的工作中。

    在我熟悉的中国经济学家中,张五常大概是天赋最高的一位,他在四十多岁的时候就差点儿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同时他又是一个十分勤勉的人,早年为了写《佃农理论》,他把十几箱原始档案一一分拣完,这份工作大概是很多博士所不屑于去做的。到今天,他已经是一位年近80的老人了,可是每周还要写两篇1500字以上的专栏文章。

    在我了解的当代西方学者中,英国的尼尔·弗格森是公认的“神童”,他的研究领域横跨历史学、经济学与政治学三界之间,不到30岁就被牛津大学聘为研究员,40岁时被《时代》周刊评为“影响世界的一百人”.可是他的勤奋又是非常人能比的,为了写作《罗斯柴尔德家族》一书,他和助理们翻阅了罗氏家族百年以来的上万封家信及成吨的原始资料。

    所以,在与众不同的背后,往往是一些不足与外人道的辛苦。他们简单地长跑,简单地做一件事情。他们做事,只为意义本身。所谓的成功,只是一个结果,它也许水到渠成,也许永无来日。

    与众不同的东西,往往在制造的过程中是枯燥的、重复的和需要耐心的。

    在流传至今的明清瓷器中,有犀皮斑纹的是最昂贵的,几乎一器难求。在很长的时间里,人们甚至不知道它是由哪些天才制作出来的。后来,王世襄终于在他的书中把秘密泄露了出来,它的制作过程是这样的——

    工匠制作犀皮,先用调色漆灰堆出一颗颗或者一条条高起的底子,那是“底”;在底上再刷不同颜色的漆,刷到一定的厚度,那是“中”和“面”了,干透了再磨平抛光,光滑的表面于是浮现细密和多层次的色漆斑纹。

    当我读到这个秘密的时候,突然莞尔。

    每一件与众不同的绝世好东西,其实都是以无比寂寞的勤奋为前提的,要么是血,要么是汗,要么是大把大把的曼妙青春好时光。

    用户 沈明辉 提供的好文章。

    罗胖曰:

    用时间去积累单一点上的价值——

    其实,这是变乱时代的最佳商业策略。

    各种边界都在土崩瓦解,各种奇思妙想都在破土而出。所以后生可畏。

    但是后生们唯一望洋兴叹的就是时间。

    后生们诸般可畏,唯独时间不够。

    还记得当年王朔老顽童冲着年轻人大吼一句——

    “年轻有什么了不起?!谁没年轻过?!你们老过吗?!”

    相关推荐


    ● [罗辑思维微信]检验一个人的唯一标准,看他把时间放在哪2014.11.1

    ● [罗辑思维微信]沉没成本和机会成本2014.5.20

    ● [罗辑思维微信]习惯按住背着你偷偷逃走的时间2015.1.16

    ● [罗辑思维微信]不要把时间浪费在做正事上2014.11.27

    ● [罗辑思维微信]你面对的往往不是选择,而是与自己生命的对质2014.12.22

    ● [罗辑思维微信]牛放屁以及机会成本2014.9.30


  返回前页  返回列表页 百拇医药网 杜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