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辑思维微信]代沟——富养和穷养 2014.11.8

     罗胖:

    昨天和人讨论电子书的问题,我就问大家哈:同样内容的书,电子书的价格应该是指纸质书价格的多少咧?很多人都说应该是十分之一、三分之一。我就问那,为啥不能价格一样了?他们说,那不合理啊,电子书的成本低多了,又不用印刷,又不费纸张,凭什么那么贵呢?我说啊,电子书一次购买,终身都可以随身携带,搬家不用费劲搬书,作笔记更方便。如果是我,同样一本书,即使电子书比纸质书贵,我都会买电子书啊。当然了,这样的争论永远不会有答案嘛,这是个人的偏好嘛。不过你看出来没有啊,这个世界上有两种算账的方式,一种呢是从别人的角度算账,看别人占了多少便宜;还有一种呢,是从自己这里算账,看自己占了多少便宜。这两种算账方式下为人处事的方式也会不同啊。哪种好你自个儿琢磨啊。今天你回复“算账”两个字给你看文章。

    

    Sofia

    我妈这一代的人经历过苦日子,尽管她自己或许不曾察觉,但是贫穷、怕穷这几个与“穷”相关的词语早已深入她的血脉,如影随形。即便,如今的生活早已好转,不太过分的奢侈品均在承受能力范围之内,但是看到喜欢的东西,我妈的第一反应不是好看不好看、喜欢不喜欢,而是便宜不便宜。

    往往,听闻谁谁谁在哪里买了几十块钱、一百块钱的衣服,我妈总是兴匆匆地跑去也买一堆回来;或者让我在某宝上给她买衣服,还都是一百块钱以下的。

    但是,这些衣服买回来,只有一个结局——束之高阁。

    虽然坊间传闻,衣服之类的东西成本极其低廉,可是,这年头物价飞涨,几十块钱、一百块钱能买什么东西或者好东西?

    我妈买回来的那些廉价的衣服即便是全棉的,也是质地单薄的棉,而且线头肆虐,无需专家,寻常人一眼看过去便知是廉价物品。

    可是,虽然我妈依然保有一颗艰苦朴素、追求物美价廉的心,但是,这些年来,随着生活的好转,她的眼光也在潜移默化之间提高了许多。事实上,这些东西,她买回来的东西,她自己都看不上眼。

    终于,我也受不了了,我跟她说,不要再找我上网给她买东西,贵的,是舍不得,便宜的,是买回来扔一边,这也是一种浪费,这天底下没有傻瓜,有谁会把好东西廉价卖出?

    而且,再当我妈要和别人一起去采购廉价衣物时,我说,你就不要再去了,你想想看,那些东西买回来,你穿吗?

    我自己也喜欢买东西,所以我深知,买东西,尤其是女人买东西,很多时候都是头脑发热的行为,而这种头脑发热往往因环境刺激而生,譬如在打折的氛围之下,譬如被周围狂shopping的朋友所感染,譬如心情不好需要发泄……

    被我这么一说,我妈想了一想,大约也想起了她自己束之高阁的那些从未穿过的廉价衣物(为什么束之高阁呢?因为她也不舍得扔),便认可了我的劝说,不再和朋友一起去买廉价衣服。而我不在身边的时候,我妈还是会买一堆她拼命想找机会穿、但总也找不到机会、最后在家里当家居服都嫌不舒服的衣服。

    说这些,并不是吐槽我妈,而是我发现了另一件好玩的事情。

    前两天,我儿子随手拿起一本新的便笺本,就在上面乱涂乱画。我妈立刻上前阻止说,这个本子能记东西,不要乱画浪费了。我儿子很不解地看着我妈,说,这是NN(他好朋友)送给他的。

    还有一次,我儿子在家里用水彩笔画画,大片大片地涂抹着颜色,我妈又跑来阻止他,说,这样浪费水彩笔,稍微画一下就可以了。

    这次我阻止了我妈。首先,兴趣班的老师一直强调,幼儿画画一定要注意涂色饱满,不留空白。第二,既然在幼儿园、在兴趣班,孩子都是涂满了色彩,没人跟他说要节约用笔,回到家里却有人要他节约用笔,这水彩笔就算是Crayola的,再贵又能贵多少,何必让孩子从小就两套标准做人呢?省下来的钱,是绝对买不回做人的准则的。

    有时候,我也很羡慕我儿子这一代人。物质条件改善,家长们最看重的不是惜物怜财,而是让孩子快乐成长。

    我自己算是这两代人中间的在矛盾纠结中成长的那一代人。

    我追求心头所爱,会为自己喜欢的东西一掷千金,但是也会纠结——这样是不是太奢侈、太过分。

    我知道自己不是孤单的一个人。因为,你看,网络上、朋友圈里曾经疯传过一个帖子——女人要舍得为自己花钱,否则:40岁了买一条及地长裙你还穿的出来吗?80岁买一堆护肤品能恢复18岁的年轻吗?

    与我同龄的人,已经懂得追求快乐、为自己的喜好买单,但是因为经历过物质不够富裕的年代,所以,也会有纠结。

    即便一掷千金地买来自己所喜欢的东西,也会惜之爱之,珍之重之,极致点的,便束之高阁——不是因为质量不好而弃之,而是因为太爱而舍不得消耗。最终,常用的,反而是那些一般般喜爱的,冷落的,却是心头挚爱。

    我不知道有没有人和我一样,嗜好收集文具,却舍不得用。但凡那些美丽至极的本子、别致透顶的笔墨,我统统会纳入彀中,只是,大约,一是觉得收集的不易,二是感觉没有合适的场合,三是如今动笔的机会实在不多,总之,那些笔墨纸砚统统被我放在家中落尘。

    同样的喜欢文具,但是我儿子的情感表达却分明许多。

    他看见自己喜欢的本子,第一时间总要拿来画上几笔,而且越是喜欢的本子,使用的频率越高。我曾经给他买过几本漂亮的折纸,他并不会折纸,便拿这些漂亮的纸来剪。每次用纸之前,他总比较一番,从剩余的纸张中选出他认为最漂亮的那张来使用,有时候也会征求我的意见,问,妈妈,你觉得哪张最漂亮?

    他的爱,比较分明,甚至可以说比较实用。爱了,就是要用,不用,收起来,束之高阁,触摸不到的,那是爱吗?

    他的爱,没有负担,他不会去想,如果用完了,就没有了,会怎么办?因为他知道,用完了,可以去买。

    一个人,正因为知道自己有退路,自己没有后顾之忧,所以才会如此坦然,才会如此大无畏。

    而我和我妈,多多少少,骨子里都有几分对物质穷尽的惧怕。

    “眼前无路思回头”,“居安思危”,这些老祖宗的思想更从心理上给了我们一重包袱。

    真的,其实,我蛮羡慕我儿子这一代人的,某种程度上,他们活得更自我,更注重自己内心的感受。

    用户 孟德兰 推荐的文章,来自豆瓣网。

    罗胖曰:

    “占有欲”和“体验欲”是两个不同时代的人性焦虑。

    前者源于匮乏时代;后者则起于丰裕时代。

    人类社会越丰裕,“占有欲”的荒唐就越是暴露无遗。

    有一次听大和尚讲经。和尚问施主——

    “你为什么要把钻石买回家?”

    “可以经常看啊。”

    “在商店里也可以经常去看啊。”

    这个桥段很烂俗。

    但是对治疗占有欲偶有奇效。


  返回前页  返回列表页 百拇医药网 杜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