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辑思维微信]你面对的往往不是选择,而是与自己生命的对质2014.12.22

     罗胖:

    通过2015年会员招募,我们罗辑思维现在算是国内比较大的互联网社群啦!特别特别感谢大家的支持。很多人都在问哈:互联网社群怎么玩呢?是像传统社群那样讲究团结、纪律、行动的一致性吗?正确答案我也不知道啊,我们也是摸着石头过河。我只知道传统的人多力量大的社群时代算是过去了,我们的实验和探索方向有两点:第一呢是多样性,我们强调社群对每一个人的成就,而不是每一个人向集体的奉献;我们强调每一个人各自的方向,而不是集体的统一步调。所以啊,看似是分中求合,而实际上是在合中求分啊;第二点呢,就是开放性。打造社群活力的根本力量不是什么纪律呀默契啊这些东西,而是更多的横向协作,更多的外界力量的介入。那今天你回复“游戏”两个字给你看篇文章,以及我们要玩的一个游戏。

    

    “为什么要探索宇宙呢?”

    1970年,一位赞比亚修女致函美国太空总署。在信中,她质问太空飞行中心的科学家——这世上还有无数的孩子食不果腹,你怎么忍心把这么多钱抛到太空里?

    修女关心可怜的孩子,着实令人钦佩,然而这悲天悯人的一问,却隐约让我有些不安。因为按照这样的逻辑,似乎如果“探索宇宙”对缓解饥荒毫无帮助,就是无意义,不应当,甚至道德上有所亏欠的。

    这世上“急需做”的事情太多了,如果可以质问太空科学家为何不去拯救饥荒,那是否也该问一问,用于救济穷人的钱为何不拿去攻克艾滋病呢?

    从这个角度讲,天下人谁不该受到质问?艾滋病人在受苦、在死去,有人却还在书房里写论文,有人在反复训练只为了把百米成绩提高0.01秒,甚至还有人在花前月下谈恋爱,在音乐厅听歌剧,在饭馆里嘻嘻哈哈喝酒。

    什么事比什么事更重要?这个问题关乎个人的价值观,实在难以比较。如果尚有孩子挨饿,就没有人仰望星空,那会是一个多么令人丧气的社会。

    实际上,把我们带到此处彼处的,往往是偶然的心动,而不是刻意的选择,更不可能是基于对世上大小事业的全盘比较。回顾我们来时之路,哪件事情没几分偶然?你大学进了化学专业,因为你中学第一次化学竞赛拿了满分;她后来研究宋词,因为教语文的中学老师长得又帅又特别喜欢讲李清照……并不是,至少主要并不是因为化学比物理更重要,宋词比《离骚》更重要。

    不时有年轻人问我:天下学说林立,哪些才是最重要的学说?我该选哪种学说去研究?尚未入门,或有此一问;待你渐渐深入,这个问题就越来越不相干。你不再是做你选择做的,而是它不由分说地卷着你去做。

    在婚姻介绍所里,你东挑西拣,找一个自身条件够得上的最佳候选人,这时候,婚姻生活还没有开始。当你们结婚十年,对方的优点、缺点、相貌、性情,一切都不再是你可以站在对面权衡评价的东西,它们已成为你自己的一部分。生活深处,世界不是分成“你”和“你要选择的东西”,你跟你周边的人与事,融合为难解难分的命运。甚至不妨说,随着生命的深入,一个人的选择余地越来越小,而生命却越来越丰盛。

    画家并非每次站到画布前都自问:我做的事情有多重要。倒可以说,他总在考虑怎么把画画好。他并非总是自问“我怎样把画画好”,而是他在构图时、在着色时,在所有时间里,都在做着“怎样把画画好”这件事情。我们的一切品质、一切愿望都在从事情本身中获得意义。当然,在特定的情况下,他可能停下来问自己:我真该一直做这个吗?我不该离开画室去做个流浪歌手吗?

    然而这时,你不是站在各种选择之外计算利弊,绘画已是你生命的一部分,你在你自身中选择。不,选择这个词太轻了——你要从你自身挣脱。你与自己的生命对质。

    本文是 赛娜 以陈嘉映著作《价值的理由》中的段落为底本编辑写作,为罗辑思维供稿。

    罗胖曰:

    很多朋友问——

    “罗辑思维未来的内容规划是怎样的?”

    我说,真的没有规划。

    “我们的一切品质、一切愿望都在从事情本身中获得意义。”

    我们随时从目标中挣脱。

    我们随时和自己的生命对质。

    第三年,罗辑思维继续出发。


  返回前页  返回列表页 百拇医药网 杜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