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辑思维微信]小心,先贤也会教你吃翔的2015.3.4

     罗胖:

    话说有一个朋友,移民美国几年了,然后又回来了。那这种情况呢,一般无非是这么几个原因哈:一个是文化不适应,想家;二是嫌美国税务的负担重;还有呢是因为无聊,想做点儿事。但是我这个朋友说,还真都不是,他觉得住在美国哪儿都好,空气好,环境好,人际关系好,没有什么不好。我说你为啥还是回来呢?他说啊,我担心此生过得不值啊!在美国每天的生活都一样,很多年过去了,也没什么大事,活几十年其实也就是一年。而在中国呢,那么热闹,那么刺激,每到年末回首的时候觉得一年是那么长。所以别人说中国这不好那不好,我都认,但我觉得在这儿生活,一辈子可以当几辈子活。一个字:值!你看他这个角度很有意思哈,天下没有什么东西,一定是好的呀!今天您回复一个“好”字,给你看一篇文章。

    

    六神磊磊

    对于一些家长来说,似乎没有什么能阻止他们对古籍经典的热爱——当然,他们自己不读,他们让孩子读,并恨不得让它们成为孩子学习的全部内容。

    对这些家长,我总想给他们讲个故事。别紧张,不是叶公好龙的故事,是我自己的。

    小的时候,家里有一堆老旧的医书,最薄的都有砖头厚,堆满了灰,长年累月压在书柜最下层。

    家里人也不懂这些书,但他们告诉我,这些书可牛了,要是哪一天我能把它们读下来,那就了不得了。从此我望向这些书的目光里都充满崇敬。

    到了青春期的时候,我开始把这些老书翻出来,看里面有没有古人介绍关于性的好玩的东西。

    然而一读之下,我大吃一惊:作者怎么经常叫人吃屎。

    比如有一本叫《金匮要略》的书,里面好多吃屎的方子:误食了腐烂的肉中毒要死了怎么办,答案是吃狗屎——“烧犬屎,酒服”。

    还有“雄鼠屎二七粒,末之,水和服”,可以治马肝毒——为什么必须是雄鼠屎,用母鼠屎代替行不行,不得而知。

    还有“马屎一升,水三斗”,一块烩上,再加上“牛洞稀粪一升”,香喷喷地,可以救“卒死而四肢不收失便者”。

    十二生肖的屎,除了龙屎搞不到,看来其他基本是都能吃了。

    书上还有很多奇怪的禁忌,比如女性怀孕了就不能吃鸟儿肉,不然生儿子准是色情狂——“妇人妊娠,食雀肉,令子淫乱无耻”。

    我目瞪口呆地合上了这些书。从此以后,我凡是看到有说古书“一字难易”“字字珠玑”的人,就总觉得他们身上有股鸟屎味。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逐渐知道这些书每一本都大名鼎鼎。比如《金匮要略》就是著名的《伤寒杂病论》的一部分,二者的关系相当于《葵花宝典》和《辟邪剑法》。又比如一本《温病条辨》,也是江湖地位极高,作者少年立志钻研学问的故事不输于张仲景,读了着实催人泪下。

    我不打算掀起一场关于吃十二生肖的屎好不好、或是孕妇吃了鸟肉会不会生淫棍的讨论,更不怀疑这些书的历史地位。

    但在我年少的心灵里,一个念头不可遏止地产生了,一直延续到今天——那些膜拜伟大经典的人,有几个人真正翻开过它们读一读?可知道它们冷不丁也会教人吃屎吗?

    不要给我说,你是真心拜孔子;你结交了一堆国学大师;你参加各种国学沙龙……那些都没突破叶公先生的业务范围。

    你若是觉得四书无比伟大,很好,可你有没有至少把《论语》从“学而”读到“无以知人”?你若觉得《易经》巨牛逼无比,看见《易经》讲座就去听,恨不得提到这俩字就感动得要坐化,那么你起码把归藏易和周易的关系搞清楚先好么?

    如果你们撞上六神这样坏心眼的古文老师,要倒大霉的。你不是崇拜古籍经典吗?我教你孩子读古典名著名篇吧,比如《姑妄言》好不好?比如《杂事秘辛》好不好?你准会说好呀好呀,老师真好。然后……你就等着孩子变色魔,扑倒隔壁小姑娘吧。

    给孩子选择教材,是多么伟大而严肃的一件事情。为什么把自己不了解的东西硬塞给孩子?就像现在有些大学生搞“三下乡”时,跑去教留守儿童读什么《弟子规》——你说你们一群只会看花痴电视剧、拜苍老师的家伙,跑到农村去装什么文化人,拿自己从来不读的迂腐古文乱教孩子们?

    我知道,即便读到这里,还会有些朋友看不懂我的观点。给他们写作文,需要有主题中心句。

    好吧,主题中心句来了——记住,没有任何一样东西,仅仅因为名字就伟大;没有任何一门知识,仅仅因为它的分类就崇高

    原著就在那里,等着你去了解,真正觉得好了,再拿给孩子。一门学问叫不叫国学不重要,不好的东西即便是叫世界学、天空学、宇宙学,也不值得你让孩子脱了裤子膜拜顶礼。

    在很多人叶公般的傻劲中,我仿佛看见张仲景老师狡黠的坏笑:一群我的书都不读的人,对我傻拜什么拜呢?我教你吃屎你都不知道。

    罗胖曰:

    “没有任何一样东西,仅仅因为名字就伟大。”

    这句话其实是知性修行的法门。

    人一生下来,靠的就是各种分类来识别世界。

    而知性成长的过程,就是反过来,破除分类认知的过程。

    比如——

    1,孩子就天真无邪吗?

    2,老人就值得尊敬吗?

    3,祖国就一定伟大吗?

    介入世界越深,就越会嫌弃那些“抽象”的工具。

    思想越成熟,面对一个分类概念时就越觉得无话可说。


  返回前页  返回列表页 百拇医药网 杜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