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辑思维微信]我不美丽,我是不洁之物2015.3.24
罗胖:
最近我看到一个材料,说牛顿其实并不觉得自己是在搞什么创新,他觉得自己干的活其实是复古啊,是在找回被遗忘的古希腊的知识。要不是有这个信念撑着,有很多事他还真就未必敢干。就拿做科学实验来说吧,今天我们觉得很正常哈,但是在牛顿那会,这其实是一种很另类的行为啊!你搞实验,意味着你不相信长辈亲人朋友国王的话,你只相信实验嘛。那这个人际关系的压力其实很大。就算是到了今天哈,我们很多朋友劝说父母,不要相信那些乱七八糟的保健品,还能够切身的感受到这种冲突啊。你不相信那些保健品事小,但你同时意味着,你不相信长辈的经验,不信有的人所谓的中华传统文化,不信上了电视的医院的王主任和隔壁的赵大爷,你想造反啊你!其实所谓的观念冲突,绝大部分情况下,就是人际关系的冲突。那今天您回复“冲突”两个字,给你看一个故事。

严杰夫
历史学家爱德华·吉本在他的名著《罗马帝国衰亡史》中提到过一位别具气质的女学者:希帕提娅。希帕提娅生活在5世纪的亚历山大城,当时那里是东罗马帝国中传承古希腊文明的中心。
希帕提娅的父亲是亚历山大博物馆的研究员,一名数学家。和父亲比起来,希帕提娅不落下风,她精通古希腊哲学,同时又是出色的数学家和科学家。有研究称,她是第一个发现地球公转的轨道是一个椭圆的学者。
除去智慧外,希帕提娅的美貌也并不逊色,据说她拥有“雅典娜的外貌”。自然,她成为男人们追逐的目标。当时的亚历山大城的总督叫欧瑞斯忒斯,他还是学生的时候,就已折服于希帕提娅的智慧和美丽。他疯狂地迷恋着她,并展开热烈的追求。希帕提娅对此无动于衷,反而劝欧瑞斯忒斯抛弃爱欲,追求真理。她指导欧瑞斯忒斯学习音乐和星象,以期安抚他的相思病,但无济于事。于是,在一次课后,希帕提娅丢给欧瑞斯忒斯一条沾着经血的月经带问道,你爱这个东西吗?这一点也不美丽,因为我也是一个“不洁之物”。希帕提娅这种“爱哲学胜过爱自己”的性格,被后世的启蒙哲人所追崇。
让我们再来看看希帕提娅生活的时代吧,这铸造了她的悲剧人生。
那时基督教正在成为罗马帝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并且这种意识形态影响到一大批社会底层的人,并显示出极端主义的倾向。在官方的推动下,原本遭受迫害的基督徒,摇身变成了迫害异教徒的人。基督徒暴乱逐渐升级,最终将亚历山大博物馆焚烧殆尽,古希腊遗留的文明遗迹被当作异教标志而被肆意损毁。
希帕提娅就和这些遗迹一样。
同时代的基督教史学家所奎德记录到,亚历山大城内的宗教暴徒很早就计划要袭击和加害“高傲的异教徒”希帕提娅。公元415年的斋节,以一位名为彼得的礼拜朗诵士为首,一群基督徒埋伏在希帕提娅回家路上。当希帕提娅的马车经过,他们群起而攻之,将希帕提娅从马车中拖出。他们将她带到一座教堂内,脱去了她的衣服,用石头扔她,还用瓦片剜她的肉,并且将她分尸。至此,这帮暴徒还不愿结束,最后残忍地把希帕提娅的残肢扔进了火堆。
希帕提娅死后,许多学者纷纷离开东罗马帝国,基督教掌握了“全部的真理”,但历史的黑幕也徐徐降下,亚历山大城及其代表的古代西方文明最后一丝光明就此殒灭了。
希帕提娅就好像是黑暗来临前最后的烛火,细心呵护自己周围方寸之地的光明,却又十分柔弱,一阵风就可能将其吹灭。只是许多人都没想到,这阵风如此剧烈,以至将烛台本身也吹倒摔碎。
直到在1300年后,这个烛台才被修复并重新点亮。这就是我们所熟悉的启蒙运动。
著名的启蒙运动史专家彼得·盖伊在他的名著《启蒙时代》里,将启蒙解释为人类抛弃迷信而追求理性的过程。这样来看,希帕提娅的肉体虽然极为脆弱,但她的精神却从未消灭,经过了千年的黑暗,依旧点燃了后人追求理性的光。
罗胖曰:
在绝大多数文明里,人们都曾经相信这么一套观念——
1,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了,后面会越来越糟糕。
2,所有该知道的,我们都已经知道了。不知道的,就是不重要的。
3,听圣人的话,看圣人的书,就是学习的全部使命。
与此相对照,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进步”,反倒是一个很晚近、很另类的观念。
我们的全部生活,其实都寄寓在人类观念之树的一根偶然发芽的枝杈里。
想见此理,足以额手称庆。
返回前页 返回列表页 百拇医药网 杜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