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辑思维微信]谭延闿,“混”出来的境界2015.4.2
罗胖:
一般的大公司都是下级给上级写周报,可是好未来的老板张邦鑫跟我讲,他们公司正好相反,是上级对下级写周报,然后再抄送给自己的上级。你看这样一来每一级都没法欺上瞒下了,也没办法把下级的功劳归功到自个儿身上,反而得拼命地当着老板的面表扬下级。不过这个制度如果正式在公司内部推行,阻力一定会好大。那张邦鑫的办法是什么呢?是自己先下去写周报,自己坚持了半年,结果奇妙的事情就出现了,有一些情商高的中层干部就开始模仿,也给下级写周报,然后抄送给老板,要表扬嘛。哎,等的就是你这个,张老板就会大会小会的表扬,那其他的干部再不明白,就是笨蛋了嘛。这个制度就这么建立起来了。你看哈,用权力的力量改变事情的现状是一种做事的方法,用示范的方法让事情自个儿成长,又是一种方法。今天您回复“方法”两个字,给你再看一个人的故事。

叶兆言
1921年,上海塘山路东头寓所,韬光养晦的谭延闿先生,正在一遍遍临《麻姑碑》。根据他弟弟谭泽闿描述,这位未来南京国民政府名义上的最高元首,第一任的行政院长,平生共临写颜真卿的《麻姑碑》二百余通。
谭延闿的书法在民国时期名声很大,号称楷书第一。新旧两派都很看好这个人,有科举的功名,老派人眼里这很重要;又有老革命的资历,当过好几任的湖南都督,省长督军都干过。
俗话说,成名也要趁早,要说岁数,谭延闿只不过比鲁迅大一岁。在1921年,四十不惑的鲁迅靠几个小短篇刚有点小名声,第一本小说集《呐喊》还未出版,此时的谭延闿已经在考虑退隐江湖。
提起此马来头大,往前看,谭延闿点过翰林,一生都在与时俱进。大清想改革,他是立宪派的重要人物。辛亥鼎革,他又成为革命元老。每逢历史关头,或多或少都能见到他的身影。二次革命,倒袁,提出了“湘事还之湘人”的口号。再往后,追随孙中山,与汪精卫合作,跟蒋介石结盟,似乎永远也不曾落伍。
据说连孙中山都想跟他作连襟,让自己的小姨子宋美龄嫁给谭延闿。如果真这样,仿佛鲁迅与许广平的故事,谭延闿大鲁迅一岁,宋美龄也大许广平一岁,还真能成为另外一番佳话。
与谭延闿相比,后来叱咤风云的蒋委员长,当时还是个微不足道小角色。然而谭延闿一生的成功,更多的不是进取,而是十分巧妙的后退,是以退为攻。
1928年,国民政府在南京成立,实行五权分立。所谓五权是指行政、立法、考试、监察、司法,谭延闿携手戴季陶,分别担当首任行政和考试院长。戴季陶干了二十年的考试院长,也就是个摆设,干不干活都一样。行政院长相当于日理万机的国家总理,不能玩虚的。谭延闿干不了,因此很快就让贤,专心当他的国民政府主席。
国民政府成立之初,南京的美国领事很关心茫茫中国会往何处去,在描述谭延闿对美国的态度时,用了两个字“友好”,为什么是友好,没有进一步说明,只有一句补充,说他“除日本之外,对他国均友好”。提到蒋介石的才智,美国领事评价是“非常高,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勇士,一名机敏的政治家”,而说起谭延闿的才智,给的分数却是最简单的“不明”。
寥寥数语,淡淡几句话,把谭延闿这个重要人物的不重要性,全部揭示出来。谭延闿究其一生,究竟做成了什么大事,说不清楚,可是一生地位显赫,位极人臣,死后享受非常隆重的国葬。从玩政治的角度来说,在朝在野,谭延闿都可谓极度成功,他把自己的不重要玩到了极致。
一个人,不能把自己太不当人,又不能太把自己当人,这是很值得玩味的中国哲学。在这方面,蒋介石的心胸,汪精卫的气量,远不能和谭相比。
谭延闿被誉为“药中甘草”,甘草并不名贵,素有“百药之王”之誉,有调和各种药材的功能,仿佛麻将牌中的百搭。他还有个诨号是“混世魔王”,我们说一个人会玩,其实就是说会混,对此谭也公开承认,人生难得糊涂,混也是一种境界,“混之用大矣哉”。
谭延闿墓离中山陵不远,随着岁月流逝,很多人不知道他是谁,都问这家伙何德何能,如何会有这么高的规格,都快赶上帝王陵。
曾有过一种传闻,说谭墓前的各种石器,“祭台、石兽、经幢、华表等皆北平古物”,具体出处有些模糊,民间传闻是来自清代大臣肃顺的墓道,也就是那位死于慈禧之手的肃亲王。
事实究竟如何,有不少争论,考证文章也有过几篇,结论基本上已有,“北平古物”没有争议,只不过不是从肃顺的墓道上搬来,而是圆明园的旧物。至于它们怎么转手,如何颠簸流离,最后迁徙到这里,就不得而知了。
本文作者叶兆言,选自腾讯《大家》专栏。
罗胖曰:
混,是谭延闿的自嘲。
一个真没用的人,是不可能骤得高位且长保高位的。
谭延闿真正的秘密是——
1,有其善行,比如力救孙中山。
2,有其旗帜,比如前清进士,革命元老。
3,有其专能,比如书法。
所以,这个高手流派的心法是——
行善、站位、持守。
返回前页 返回列表页 百拇医药网 杜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