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辑思维微信]找准你的“强关系”2015.5.3
罗胖:
最近马佳佳在一次演讲里,提到一个和陌生人打交道的心法。我觉得很有意思,怎么引起陌生人尤其是那些地位很高的陌生人的注意和好感呢?直到建立起一种强关系呢?这是很多年轻人困惑的事情。马佳佳的方法是这样的哈:第一步,研究每一个人的背景,想好跟他开玩笑的段子,在每一个场景里跑题和热场,那这一步的作用就在于提高你的可识别性嘛,因为别人见了大人物通常都是紧张和讨好的姿态,那谁轻松谁活跃,谁就会获得关注度,但是光轻松和活跃也不行;第二步来了啊,等场景里所有的人都开始瞎扯淡的时候,你再拿出精心准备的数据分析和结论,瞬间就可以建立起自己的价值感。有了高识别性和高价值,任何社交都不再是难题,和任何身份很高的人建立强关系都很容易。那今天您回复“关系”两个字,给你看到底什么是强关系。

陈心想
今天,大学生就业难,失业者找到新工作也不易。在找工作方面,关系作为社会资本的作用是不可忽略的。然而,是亲戚朋友圈的“强关系”重要,还是仅仅熟悉或者一面之缘的“弱关系”重要,还是个颇有争议的话题。
当下,由于互联网和网络社交媒体的发展,“弱关系”的范围更大了,在信息传播更通畅和透明的时代,哪种关系在找工作时更重要,也成了新社交媒体与就业关系研究的热题。
“弱关系”力量的提出者、著名的社会学家马克·格兰诺维特认为,“弱关系”至关重要。格兰诺维特调查了波士顿的牛顿镇上282位专业、技术和管理行业人士的找工作过程,他惊讶地发现,这些人的“强关系”,比如亲人朋友等,发挥不了作用,而是那些偶然碰到的、几乎就是一面之缘的人发挥了关键作用,这些人就是他所谓的“弱关系”。
为什么如此?格兰诺维特给出的一个关键原因是“信息的不对称”。
雇主和求职者都需要了解对方、获得一定的信息,再决定是否接受对方,这中间有个信任的问题。如果雇主和求职者是“强关系”,即在亲戚朋友圈里的人,相互了解,且职位与求职者双方都合适的话,当然最好。
关键是这种可能性非常小,所以最紧密的朋友往往帮不上忙,他们所知的信息几乎雷同。而“弱关系”就是有那么一点联系的人,范围却是几何级的翻倍,人数就大多了,找到较好搭配的几率也就呈现几何级增长。
打个比方,男女找对象,就类似于雇主和求职者的关系,都在寻找合适的人选。我们知道,找到合适的对象,在“强关系”圈子里可能性很小。一旦活动范围扩大了,接触的人多了,找到合适对象的可能性就大了。
华裔社会学家边燕杰则研究了中国上世纪八十年代人们找工作的情况,挑战了“弱关系”力量的观点。他利用在天津的调查资料,写了一篇针对中国情况的经典论文《找回强关系:中国的间接关系、网络桥梁和求职》。
在中国文化和体制下,格兰诺维特的“弱关系”力量就很难发挥出来了,而是“强关系”真正在找工作和职位提升中发挥作用。在分析中国的工作分配制度时,边燕杰的研究显示,人们更经常通过“强关系”而非“弱关系”作为寻找工作的渠道,直接和间接关系都用来获取分配工作的实权人物的帮助。
以上不管是“强关系”还是“弱关系”的力量,都是没有互联网和网络社交媒体的上个世纪的陈年旧事。那么,有了这些新网络社交媒体之后,什么关系在找工作时发挥了重要作用?
Facebook公司的伯克与卡耐基梅隆大学的克劳特研究了人们失业后利用Facebook找工作的情况,研究对象是全球英语圈里18岁以上的人员,发现了“强关系”与“弱关系”的不同作用。
在线上和线下社会的交往关系网中,从未有过线下交往的网友,是属于“弱关系”一类的“网友”。失业者与“强关系”人群的交流,会得到支持,也舒缓了压力;而那些“弱关系”就没能提供这些益处。和有“强关系”的人沟通失业的事情,增大了在失业者三个月内找到新工作的成功率,而“弱关系”做不到这点。
也就是说,即使利用互联网和网络社交媒体沟通,对失业者舒缓压力和找到新工作能够起到大帮助的,还是“强关系”。互联网只是提高了信息流通和交流的方便,只有线上的关系而没有线下的“强关系”,都是提供不了再就业帮助的“弱关系”。
中国有句古诗,叫做“纸上得来终觉浅”,其实在互联网时代,网上得来的“弱关系”网友也是“网上得来终是浅”。在失业者再就业过程中,无论在精神上舒缓压力还是在帮助找工作方面,“弱关系”的作用都远远比不上“强关系”。
对照格兰诺维特早期研究,在互联网新社交媒体的信息容易获取后,人们在找工作时,信息的作用在减弱,而作为社会资本的“强关系”,其作用在增强。
罗胖曰:
“强关系”有效,是因为帮助你的意愿更强。
“弱关系”有效,是因为帮助你的能力更强。
为啥?
因为“弱关系”更可能跨界。
所以,求助能力的理想状态是——
在不同的跨界领域建立多个“强关系”。
返回前页 返回列表页 百拇医药网 杜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