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辑思维微信]一个实验的真相2015.5.17

     罗胖:

    最近我突然意识到一个问题,哎?我好像很久没有进过KTV唱歌了。为啥?我老了吗?结果有人告诉我哈,现在KTV的生意普遍不行了,很多场子都在关那,哎,这就奇怪了,年轻人总要唱歌社交的嘛,为啥不去KTV了呢?大家杂七杂八谈了很多猜测,我觉得最有说服力的一个说法是啊,早些年大家知道的歌是差不多的,不管是唱歌还是听着,都觉得自己是在熟悉的旋律里面,所以KTV是一个很好的情感共振的社交场合。可是现在呢,歌太多了,别说相差十年的人,就是同年龄的人,大家熟悉的歌也都不同,所以,不是年轻人不爱唱歌,而是因为歌太多了,KTV作为一个社交场合的功能就没有了。所以你看哈,解释很多社会现象,是不能从个体入手的,只有从群体结构入手,才能得到有说服力的答案。今天您回复“答案”两个字,给你看一个错误的答案。

    

    Gina

    1961年,社会心理学家斯坦利·米尔格兰姆招募了一些志愿者参加一个关于“记忆与学习”的心理学实验。但实验的真正目的,是研究“权威与服从”。

    志愿者扮演老师,隔着一堵墙,只能和里面由米尔格兰姆安排的演员扮演的学生,通过声音交流,互相看不见对方。

    实验者被给予一个45伏电压起跳的电击器,被告知可以电击对面的学生以帮助其提高学习效果,如果学生答错题目,就给予一次电击惩罚,每一次电击的电压都会提高。

    演员扮演的学生会发出预先录制好的惊叫声,随着电压提高,惊叫变成惨叫,抱怨自己有心脏病等,直到电压高到一定程度会突然保持沉默,停止作答。

    实验报告指出:65%的实验对象服从了增加电压电击学生的命令,尽管他们知道对方会遭受巨大的痛苦。

    一个世纪以来,这个实验被用来佐证人类内心深入对于服务于权威的堕落本能。在米尔格兰姆1974年的书中解释说:当人处于一种“深度催眠”的状态,如希特勒和斯大林的那些手下,他们会放弃自己的主观意志,而服从权威的意志,成了权威的代理人,尽管做着反人类的事情,但他却毫无罪恶感。

    在那个时候,这个实验与德国纳粹大屠杀联系起来——听起来很有道理,但事实上,米尔格兰姆戏剧化地篡改了他著名的实验发现。这种僵尸一般的奴从状态,米尔格兰姆并没有在他的实验中观察到。

    实验的统计数据并不如你所想的那样直接明了。65%这个数字,从发表的文章看起来,那些坚持提高电压直到把学生电晕的人,好像是一次实验的结果,但实际上,这样的实验进行了24次,有24个不同的结果,每次都有不一样的实验布置、演员和参与实验的志愿对象。

    奇怪的是,米尔格兰姆在第一次发表的文章里只提到了那个著名的65%的结果,而在那次实验中,只有40个参与者。在耶鲁大学保存的实验记录中,我发现24次实验中,在一半以上的实验里,超过60%的人都反对继续提高电压并拒绝继续进行实验。

    然后是实验过程出现了大问题。米尔格兰姆所描述的“严格控制的实验过程”并不存在,实验条件出现了大量即兴发挥和改动。这应该发生在实验的设计验证阶段,并在初期得到修正,而不是实验正式开始的时候。

    原始的实验录音清楚地表明,米尔格兰姆的实验助手约翰·威廉姆斯明显地脱离实验设计在自由发挥,他在米尔格兰姆的许可下,给实验者增加额外的压力,让他们继续提高电压。

    他离开实验室去“查看”学生的情况,并会来告知志愿者学生没有问题。他违反了实验约定好的四个书面指令,经常不顾实验设置,直接命令实验对象继续进行实验。

    米尔格兰姆关于“服从权威”的实验结论,在你听到以上事实之后,更像是“威吓与胁迫”。

    米尔格兰姆用很长的篇幅描述了他的实验的精心设置,并且无视实验者表示他们已经看穿实验设置的把戏了。

    一些参加实验的人事后打电话、写信给米尔格兰姆,告诉他是什么引起了他们的怀疑。有人说,那些惨叫听上去就像是从实验室一角的电喇叭里发出来的,说明那是磁带录音。有一些人注意到递给学生的答题卡已经老旧了,说明用过不止一次。实验设计的不周全,主持实验的人员也没有正确回应参与者的疑问,只是告知他们不用担心。还有一些机智的实验对象故意调低了输出电压,但还是得到了一声惨叫。

    但是这些对实验设置产生怀疑的对象,并没有被得到足够的重视被排除在结果之外,而是继续参加实验,并包括在统计结果之中。

    从米尔格兰姆的论文发表50年来,他一直让人们相信这个心理学的真理:在我们的内心深处有一朵纳粹的恶花正在等待权威的召唤而盛开。虽然在我的资料中,和一些主流的科学实验和学术资料里,得到了和米尔格兰姆截然相悖的结果。

    米尔格兰姆在私下里也承认了实验设置的缺陷和不足,但他辩解强调这个实验结果所具有的普遍性和实际意义远远超过实验本身。米尔格兰姆声称自己的实验是“艺术高于科学”,并把自己说成是个“诗意的科学家”。

    他的选择使他功成名就。虽然他没有真的在实验室里证明“服从与权威”的关系,但是他的这种做法本身就给我们好好地上了一课:不要轻易放弃对科学权威的质疑和批判精神,对任何故事都留个心眼。

    本文由罗友李冬推荐整理。作者Gina Perry,翻译Junius。

    罗胖曰:

    人到底是善良还是残暴?

    是服从于权威还是有自由意志?

    对个体进行实验,也许得不到任何有意义的结论。

    我倾向于认为——

    1.在个体状态下,人容易被引导得善良。

    2.在群体状态下,人容易变得奴性且残暴。

    对于一个自由者来说,无时无刻应该警惕的——

    仅仅是一群人的抱团取暖和广场狂欢。


  返回前页  返回列表页 百拇医药网 杜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