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辑思维微信]孩子都是哲学家2015.6.5

     罗胖:

    我有一个梦想,就是把咱们这个公众号里的书店办成最独特的一家网上书店,品种呢少而精,但是每本都能拓展你的认知边界,帮你和那些不看书的人区别开来。经过半年的准备,现在我们终于可以做到每周都上新品了,以后每周五就是我们的图书上新日,今天第一个上新日,我推荐一本让我看的激动的彻夜难眠的书啊,叫《世界为何存在》,它是对这个世界最根本问题的最彻底的追问。品味这么好的书,说实话,我对销量还是没有信心那,最后还是它的编辑曾建老师一句话打动了我,他说,这样好的书卖多少钱是无所谓了,我做这本书是为了我的儿子,在他成长过程当中的某一天,也许他会在书橱里偶然发现这本书,然后靠自己的好奇心打开一个壮阔的知识世界。哎,还有比这更好的书籍的推荐语吗?今天您回复“好奇”两个字,给你看一篇文章,还有这本书:好奇。

    

    周国平

    天生万物,人只是其中一物,使人区别于万物的是理性。

    动物惟求生存,而理性不只是生存的工具,它要求得比生存更多。当理性面对未知时,会产生探究的冲动,要把未知变成已知,这就是好奇心。

    好奇心是理性觉醒和活跃的征兆。动物匍匐在尘土之中,好奇心把人类从尘土中超拔出来,成为万物之灵。在好奇心的推动下,人类仰观天象,俯察地理,思考宇宙,探索万物,于是有了哲学和科学。

    在古希腊,最早的哲学开始于仰望星空,早期的哲学家多半是天文学家。古希腊第一个哲学家泰勒斯,总是专注于抬头看天,有一回不慎掉入井中,因此遭到身边女仆的嘲笑,笑他急于知道天上的事情,却看不见地上的事物。我替泰勒斯回答她:宇宙无限,人类的活动范围如此狭小,忙于地上的事情而不去探究天上的道理,岂不是更可笑的无知?

    到了苏格拉底,希腊哲学发生了一个转折。按照西塞罗的说法,苏格拉底是第一个把哲学从天上召唤到地上来的人。他的哲学聚焦于人生,见人们生活得看似明白而实际麻木,他就用追根究底的提问使之产生疑惑,激励其开始思考人生。这种做法得罪了许多人,因此他被雅典法庭判处死刑。宣判之时,他在法庭上说出了一句流传千古的名言:“未经思考的人生不值得一过。”

    所以,康德说,哲学无非是做两件事:一是思考头上的星空,宇宙的奥秘;二是思考心中的道德律,做人的道理。据此,可以这样给哲学下定义:哲学是对世界和人生的根本问题的思考。

    人们常常说哲学玄虚、抽象、艰涩,其实不然。用哲学的定义来衡量,你会发现,孩子都是哲学家。

    举我的女儿为例——

    四岁时她问:“天上有什么?”妈妈答:“云。”

    问:“云后面呢?”答:“星星。”

    问:“星星后面呢?”答:“还是星星。”

    问:“最后的最后是什么?”答:“没有最后。”

    问:“怎么会没有最后?”妈妈语塞。

    她又问:“第一个人是从哪儿来的?”答:“中国神话说是女娲造的。”

    问:“女娲是谁造的?”妈妈也语塞。

    女儿五岁时知道人长大了会老会死,因此常说一句话:“我不想长大。”有一天自语:“假如时间不过去该多好,我就不会长大了。”然后问我:“为什么时间会过去?”我同样是语塞。

    其实,做父母的只要留心,都会发现自己的孩子问过类似的问题。这类问题之所以回答不了,原因不是缺乏相关知识,而是因为超越了知识的范围,是所谓终极追问。这正是哲学问题的特点。

    请回想一下,在童年时代,当你仰望星空之时,何尝不是对宇宙之谜怀有一种神秘感?当你知道生必有死之时,何尝不是对生命意义产生了一种困惑?反过来说,面对浩渺宇宙不感到惊奇,面对短暂人生不感到疑惑,岂不是最大的麻木?

    所以,哲学问题绝不是某几个头脑古怪的哲学家挖空心思想出来的,而是人生本身就包含着的。如果你葆有孩子般纯真的心智,它们一定仍然是你的问题。

    倘若人人能把幼儿期的好奇心保持到成年,世界上会有多少聪明的大脑啊。也许,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爱因斯坦把好奇心称为“神圣的好奇心”。

    本文由罗友周东歌、陈亚推荐整理。作者周国平,选自《周国平论教育》。

    罗胖曰:

    在四十岁生日那天,我猛然觉知到一个事实——

    人生原来是有限的。

    这不是一个认知问题,而是一整套生活方式。

    仅有几十年生命,该干点什么?

    正如入住一晚五星酒店,该怎么度过?

    以有限人生为前提,那很多东西都会颠倒过来——

    1.聚敛变得荒谬,体验变得真实。

    2.登顶变得荒谬,探寻可能性变得真实。

    3.舒适变得荒谬,获知真相变得真实。

    今天推荐的这本书——

    《世界为何存在》

    就是为那些有限且好奇的生命准备的终极追问。


  返回前页  返回列表页 百拇医药网 杜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