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辑思维微信]是什么时候开始发现,你在教父母东西了2015.6.25

     罗胖:

    有一位从美国回来的朋友告诉我一件趣闻那,说他们那儿的中国同学会有一个规定,如果国内有女生来美国上学,不能派高年级男生去接机,只能派女同学去接。哎,我说为啥呀?他说为了竞争公平啊!研究发现,所有的动物包括人在内,都有一种叫“印随”行为的特征,印就是印象的印,随就是跟随的随。比如说,小鸭子出生之后,看到的第一个东西就会把它认成是自个儿的母亲,哪怕它看到的是一个方盒子,它这辈子也只会跟着这个方盒子走,甚至小鸭子长大之后要择偶,对方也必须扣在一个盒子下面它才接受,这就叫印随行为。人也一样啊,你想,初到美国的女生,遇到第一个接她的男生,人生地不熟的很容易产生感情嘛,所以他们同学会觉得,这对新来的女同学不公平,对没有去接机的男生更不公平,所以就搞了这么个规定啊!今天您回复“跟随”两个字,给你看一篇文章。

    

    杨大壹

    那天吃晚饭的时候,我问我爸,是什么时候发现,我开始教你们东西了?比如网上买票、订酒店,安装新型的智能家电,去哪家饭馆找好吃的,出门怎么看地图导航之类的。

    我爸说,大概是从你上大学开始吧。

    我想了想,的确是。

    大学时候住校,虽然家和学校都在北京,但也不常回家。算上读研的三年,接近七年时间,自己在外面自由生长。七年,对于一个社会来讲也足够发生很多进化了。

    相比成长的速度,父母显然没有更多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他们依然用诺基亚和摩托罗拉,看厚厚的电视和卡顿的歌华有线,习惯买报纸读当天的新闻,出门吃饭只去自己熟悉的饭馆,外出旅行还要买一份火车站门口小贩手里的纸质地图,号称2015年的最新版本。

    每当我给他们介绍一点新鲜东西时,他们总会像小孩一样露出欣喜的表情,紧接着一定要关心这个东西价格贵不贵,还要不要继续交费才能用。我也总要为他们宽慰很多遍,这是一次性消费的,不会有什么其他收费环节,东西不贵,你们放心用就是。

    这两天我给他们买了个智能电视盒子,我实在无法忍受一年几百块的歌华有线动不动就又慢又卡,每次超长的开机画面和难看的广告,不过父母倒是习以为常,他们印象里的电视就是这样的。

    装上了盒子之后,简单按几下连上家里的WIFI,我把遥控器放到父亲手里,告诉他哪个按键是干什么的,哪个程序看电影,哪个程序看电视剧。还跟他们讲,这个是免费的,不用像传统机顶盒一样每年还要交费。这个能看直播,而且还能收到三个版本的凤凰卫视,没有广告。

    他们简直不敢相信。说,是嘛。

    其实之前我跟他们介绍过很多次,给你们买个盒子吧,能免费看电影看电视还很快。他们一直拒绝,理由次次一样:家里现在这个挺好的,不用换,以后坏了再说。

    这次我自作主张,知道商量的结果一定还是“等等再看吧”,于是在网上订了货。转天我还没睡醒,盒子就送到了。

    他们开心得不行。下午我妈拿电视看那看了无数遍的《父母爱情》,晚上我爸津津有味地看一个大学教授讲《说文解字》,第一集就看了两遍。边看还边说,之前歌华的那个回看功能没有了,特别不方便,现在这个好啊,说停就停,下次看还能从上回的地方开始。

    我说,现在都这样呀。

    他们笑着说,是嘛。

    父母就是这样,他们习惯了一辈子付出和教导我们,慢慢地发现自己已经不那么跟得上时代,想追一追,会察觉自己有点跑不动。许多事都是,问来问去的总会让对方觉得“要不就算了吧”,一片好意也就随着客气打了水漂。既然认定是件值得做的事,就别犹豫,立即去做,别给他们留遗憾,更别给自己后悔的机会。

    刚刚我发现父亲还是习惯先拿着遥控器对准电视,再按按钮。

    我说,这个遥控器是蓝牙的,不用对着按啦。

    他说,是嘛,你妈睡觉了,我这边声音关小一点。

    本文由作者杨大壹 微信公众号Dayi_yang。

    罗胖曰:

    社会学上,有“前喻文化”和“后喻文化”的说法。

    前喻文化时代——年轻人向老年人学习。

    后喻文化时代——老年人向青年人学习。

    这个概念的提出者米德说了一句话:

    “从现在起,没有人会生活在他诞生时所看到的那个社会,也没有人会死在他曾经为之工作一生的那个世界。”

    我从这话中读到了决绝,也读到了忧伤。


  返回前页  返回列表页 百拇医药网 杜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