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辑思维微信]别问我"在吗"2015.10.21

     罗胖:

    昨天开会的时候啊,有个朋友拿了一部最新的iphone6s的手机,不过是玫瑰金的。一个老爷们拿着这么个颜色的手机,看着还是挺怪的,于是有人笑话他,他自我解嘲说:嗨,买iphone6S只能买玫瑰金那,因为6S和iphone6唯一的区别就是多了这么一个颜色的款式,买玫瑰金并不是说我喜欢这个颜色,而是告诉周围的人,我用的是最新的手机,我总不能逢人就让他看那个“S”字母吧!大伙儿都乐了。我觉得这个场景说明了两个问题:第一,商品的实用价值、审美价值越来越让位于社交价值啊,找各种各样的方式获得优越感是人性中最根本的动力;第二呢,因为社交价值的时间窗口很短,所以时间将成为商业最重要的变量之一,比如说等iphone7出来了,这玫瑰金也就不值钱了,时间窗口把握住了是好事,执着了就是坏事。今天您回复“时间”两个字,给你看一篇文章。

    

    奇妙的奇

    不知道有没有人和我有一样的感受,比如在微信上特别讨厌别人给你发一句:在吗?

    都移动互联网时代了,我一直都在,只是这时候不方便搭理你而已。通常我会提示一下:有事直接留言吧。可总是有人会给你一句:在吗?等你回复。

    要说这个问法也算一种礼貌,应该是拜QQ等即时通讯工具所赐,大抵十来年的功夫吧!

    之前发邮件,应该没人会发:在吗?

    至于发短信,想来如果有人用一毛钱问对方:在吗?更可能的意思是要对方马上回电话。

    再往前的电话时代常常有一句礼貌用语:您现在接听方便吗?似乎是一种礼貌,其实也是为了把双方拉到同步的时间里,集中彼此的注意力,然后再进行沟通。

    在微信里问:在吗?似乎是这种习惯的延续——通过寒暄性的试探来把彼此拉进同一个时间。

    可工具不同,感受就特别不一样。

    比如,像微信、邮件这样的沟通工具,异步沟通的方式会更有效一些:你直接把想问的的事情、想表达的意图发给对方,或许对方几分钟几小时之后看到会回复,在此期间大家都可以忙各自的事儿,并不影响。如果你着急,可以说:在线等;倘若真的很急,打个电话也行——微信不也有语音聊天功能嘛!

    说这些其实只想表达一个意思:很多事已经没必要先把对方拉进同一个时间维度里再沟通了。

    重要的事适合用文字交流,紧急的事适合用声音传递,这是通过工具沟通交流的基本常识。

    所以,用文字交流最好要具体。当然,加上“你好”之类的寒暄可以加深别人对你的好印象,在一般沟通中也是挺有用的礼貌。但“在吗”里有什么?只是试探,还引发了别人无端的猜想,除非比较熟悉(尽管也很讨厌)。

    突然又想到,做微信的张小龙当初可是做电子邮箱的,所以邮件交流的方式和微信似乎对得上——有事先说事,顺便打招呼。

    空发一句“在吗”是尤其傲慢的,是要求对方得马上搭理自己,又不说明理由的态度。

    要说用QQ还算说得过去,先建立联系,再聊得开心,毕竟从闲聊开始,需要一句接一句的对话方式。可到了移动端的微信上还这么说,就特别讨厌了,好吧,我确实不爱闲聊!

    最后只想表个态:别问我“在吗?”这样的废话,因为我一直都在,但真没有随时盯着屏幕的习惯。这世界这么大,为啥要专门盯着你呢?

    本文作者 奇妙的奇 ,选自微信公众号“奇妙絮絮谈”。

    罗胖曰:

    在同一个时间点里,大量的人汇聚起来狂欢——

    从远古开始,这就是刚需。

    所以我判断——

    在所有的传统媒体中,唯一不会死亡的就是电视。

    人类在时间线上越疏离,电视这样的媒体就越重要。


  返回前页  返回列表页 百拇医药网 杜义华